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苯教的历史和特点尚不为人们所熟悉,尤其对于古代的苯教更是如此,12世纪后的藏传佛教和苯教的著作中,零星记载了有关苯教带有某些偏见的历史概况。敦煌文书虽记述了9至10世纪间的一些情况,但也缺乏系统的论述,苯教的整个面貌仍然显得朦胧不清。而藏传佛教明显的是个混合物,“它在乔答摩创立的教义上有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是由于佛教教义在盂加拉及不同的区域内接受不同的观念而形成的独特形式。莲花生大师初到西藏传教时,又掺合许多西藏的观念,与原始宗教兼蓄并存。晚期,佛教虽然在表面上控制着西藏,但以西藏本土的生活方式为其主要内容的苯教,却充斥在西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苯教与佛教相互渗透和影响。本文试图从佛苯二教的比较研究中,勾画出这两个庞大宗教体系的线条,就教于同行专家。  相似文献   

2.
苯教拯救了佛教在西藏 ,虽然佛教徒占主导地位 ,但仍有不少人信奉苯教。就苯教教义、寺院生活、宗教仪式和修行方法而言 ,初看上去几乎与佛教难以区别。然而 ,佛教徒和苯教徒都认为佛、苯二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信仰体系。有关这两种宗教最基本的区别 ,涉及到宗教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问题。尽管苯教的传播仅限于西藏 ,但苯教徒认为 ,就苯教教义对所有人都具有真实而有效的意义而言 ,苯教是一种世界性宗教。苯教徒还认为 ,正像苯教传统的宇宙观所表达的那样 ,苯教从前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被传播。因此 ,苯教被称做“永仲苯” ,意即“永恒的宗教”。根…  相似文献   

3.
佛塔建筑最早起源于印度 ,而西藏也有苯教的土塔和石塔。佛教传入西藏后 ,印度的佛塔、佛学思想等与西藏的苯教土石塔 ,以及藏族的其他建筑艺术渐渐地结合在一起 ,最终使藏式佛塔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多种文化兼容的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4.
8世纪以来,西藏原始苯教作为佛教的敌对派,在政治上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这种“失败”给佛教的传播、植根造就了有利空间。佛教借王室的扶植,以及自身的优势和适应力迅速占领藏地,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苯教势力并没有因这种政治上的失利而偃旗息鼓,其“惯性”在民间仍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人仅从理论上将苯教的民间性、原始性与佛教的先进性、时代性相比较,得出苯教必败的结论,进而认为,以后的发展过  相似文献   

5.
张涵静 《中国藏学》2023,(5):123-132+216-217
文章所说佛教在西藏的三次改革,指公元8世纪莲花生的改革、公元11世纪阿底峡的改革、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宗喀巴的改革。这三次改革都是为了引导佛教与当时的西藏社会相适应,其所处时代也都是佛教在西藏社会发展的关键期,莲花生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扎根立足,阿底峡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全面复兴,宗喀巴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这三次改革面临的问题都是佛教无法与当时的西藏社会相适应,无法满足统治者、民众信仰、宗教自身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莲花生直面苯教势力对佛教信仰的极力排斥,阿底峡直面佛教由于长期“禁佛”而带来的满目疮痍之相,宗喀巴直面佛教在世俗权力席卷中呈现的戒律废弛之颓态。在这三次改革中佛教对此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我调节、自我变革,使自身不断地适应当时的西藏社会,为佛教在西藏的不断中国化铺垫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西藏佛教自公元8世纪含有密宗成分的佛教大乘派从印度传入后,逐渐溶合了许多当地原始苯教的内容而具雏型,在“后弘期”又经过同异域佛教密切交流,系统确立具有本地特点的教义并广为弘扬而形成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使西藏佛教密宗成分很重,在它的各派系中有的专习密法,有的则坚持“显密兼修,先显后密,密高于显”的原则,故西藏佛教曾被人称为“藏密”。在拉萨曾设有专习密法的“上密院”、  相似文献   

7.
宁夏贺兰山西夏时期的"塔图形"岩画,与青藏高原岩画显示出明确的一体性,反映出党项人也曾是青藏岩画的创造群体之一。西藏岩画中也有大量丰富的塔图形岩画,它们体现了高原古老的苯教重祭祀、祭坛的文化特色。西藏岩画揭示了苯教不仅拥有祭坛塔的传统,而且在吐蕃王朝兴起之前,已经形成苯教塔祭坛的建筑特色。苯教塔祭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早于吐蕃王朝时期,是藏西地区受到周边佛教国家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和任何一个宗教一样,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还没有全面形成一整套思想体系以前,曾经历了很长一段坎坷而又曲折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同西藏原始宗教苯教间的相互斗争上,不过最能反映西藏佛教坎坷命运的,还是朗达玛赞普的禁佛运动。达玛赞普的禁佛,使佛教完全在西藏灭绝。大约过七、八十年之后,佛教又从青海丹斗寺再度兴起,并迅速播及  相似文献   

9.
琼追·晋美南卡多杰是西藏近代史上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开明派僧人之一。他不仅精通藏族传统文化 ,而且对西藏周边的世界有了相当的了解。他与生活在 2 0世纪初叶的其他几位僧人一样 ,游历过印度并且给后世留下比较详细的旅行记录。虽然在藏族历史上 ,特别是在中世纪游历印度的不乏其人 ,但是在西藏近代历史上如同琼追那样虽是个苯教徒 ,然而对所有印度佛教圣地进行朝拜 ,在印度复印大量的苯教经典 ,并且在印度和尼泊尔王国北部地区进行传教活动的僧人是不多见的。因其善于演唱道歌 ,人们称他为米拉日巴的转世。同时 ,因其拥有深厚的苯教学养及…  相似文献   

10.
佛教构成了藏族人民生活、文化和文献的精华,大部分藏族人民努力按佛教的教义去指导自己的日常活动,他们认为不过任何宗教生活的人,只能算半个人,或者属于卑贱等级,不过这些人并不是辱骂的对象,而是些很可怜的人。在佛教传入之前(公元7世纪前),西藏原有的苯教举行宗教仪式,以动物作为牺牲,崇拜万物有灵,诸如太阳、月亮、山、树木等等。那时西藏也以其强大的部落和尚武性格而闻名,她在亚洲是个强悍的民族。但是,随着佛教在西藏的越来越发展,以前那  相似文献   

11.
何贝莉 《中国藏学》2016,(2):140-147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苯教的兴起、演进历程及其特点,以探讨西藏文明在以苯教为"整体性"信仰体系的时期,"拉、鲁、念"三界宇宙观如何与"苯"、"佛"发生关联、互为影响,并共同作用于上古西藏先民的精神世界。这一尝试性研究,并非单纯基于历史学的方法,而多是出于人类学的理解——仅供相关研究者批评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西藏现存的苯教由于长期以来深受佛教的影响和排挤,其教义融进了大量佛教内容,原生形态的文化特质与思维结构大都丧失殆尽,而东巴教中的苯波文化因素保留了原初风貌。从民族发展历程看,纳西族东巴教与藏族的原始苯波教息息相关。藏族与纳西族先民具有相同的族源关系──古羌游牧民族。从东巴教和古苯波教的世界观、崇拜对象、宗教观念、宗教活动形式等看,它们的宗教形态十分相似,当是同源异流的原始宗教形式。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论述这两种宗教形态的密切关系。一、纳西族与古苯波教徒“辛”的关系苯教传说认为,苯教最初起源于一…  相似文献   

13.
石硕 《西藏研究》2000,(1):49-56
据藏文史籍记载,从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止,共传31代赞普。①对这期间苯教与王政的关系,《土观宗派源流》有一条很重要的记载:“考诸王统记,仅说:‘从聂赤赞普到赤妥吉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苯教治理王政。’”③对此,王森先生在《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认为:“在松赞干布以前,苯教的领袖人物已经参加到统治者的行列。”③这一认定大体勾勒出了苯教与王政结合之本质。然仔细检阅藏文史料,我们可发现松赞干布以前苯教与王政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当是七赤天王时代。这不但因为该时期的大部分史实均包裹着浓厚苯教色彩,而…  相似文献   

14.
曾丽容 《中国藏学》2016,(3):164-170
苯教研究是现代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古藏文文献中出现的"■"(苯)一词成为苯教学者论证苯教渊源及其早期历史的基本证据之一。但是古藏文中"苯"与苯教典籍中"苯"的含义却相去甚远,与现代藏语中的"苯"也不是一回事。与之相类似,"■"(辛)也是藏文典籍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词汇,且与"苯"关系密切。作为西藏早期历史研究之一,笔者梳理和对比敦煌藏文文献与苯教典籍中的"■"和"■"的不同含义,通过其词汇意义的历史变迁,结合苯教典籍、教义教理和僧伽组织及寺院的形成时间,结果证明:吐蕃时期的"苯"还只是西藏本土的巫术仪式之一,并非苯教;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宗教,苯教应是在吐蕃王朝结束之后才正式形成。苯教虽然以西藏本地的原始信仰为基础,且名称也源于古代,但是苯教的"苯"不等于古藏文文献中的"苯"。  相似文献   

15.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传入西藏后,融合西藏本土的民间自然宗教和苯教的风俗、仪式,吸收其他多种文化,开始了一整套文化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影响民俗,熏陶民族性格,其某些基本教义也变成了大众的观念,改变了藏族人的文化心理状态。由于佛教在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植根至深,它的兴衰对藏族人民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宗教社会学研究表明,特定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延续发展的生命力强弱,是视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文化传播手段而定。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各种矛盾加剧,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日益堕落…  相似文献   

16.
古象雄的"鸟图腾"与西藏的"鸟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7,4(3):45-54
西藏古代岩画目前可以肯定为古象雄人的文化遗存,其地理、年代、经济形态、明确的尚武性格,尤其是突出的象雄苯教文化的内涵,都说明西藏岩画的创作族群应当是生活在藏北(阿里、那曲)的古象雄部族。苯教文献记载,古象雄人是神鸟"穹"的后裔,古象雄的神鸟穹崇拜反映到西藏岩画里,便是西藏岩画中期(距今2000年前后)以后凸显出来的"鸟图腾"文化特征,岩画中后期大量出现的塔祭坛图形还显示出"鸟图腾"与古象雄的葬俗之间的密切联系。鸟葬形成的时期并不很早,其流行时期在11世纪以后,这也反映出北部象雄苯教文化对西藏民俗文化深入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才让太 《中国藏学》2006,(2):237-244
本文充分利用苯教文献阐述了苯教传入吐蕃及其与佛教的关系,提出了印度佛教试图传入吐蕃的时间并非像佛教文献所说的那样是拉脱脱日时期,而是桑赤赞普时间,将佛教始传吐蕃的时间向前推进了几百年。提出了佛教的传入并非仅仅因为是统治阶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当时吐蕃王朝走出雅隆河谷,统一青藏高原的社会发展决定了需要一个视野更开阔的意识形态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8.
论藏族的丧葬风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19.
魏冬  益西群培 《西藏研究》2009,113(1):33-41
早在吐蕃时期,孔子的盛名就随着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而远播西藏并得到藏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藏汉交界地带,孔子被看作道德圣贤,但在西藏腹地则被看作是无数算学与消灾仪式文献传承的创始者,被改造成"圣、神、王"三位一体的贡则楚吉杰布.进而,苯教把贡则楚吉杰布看作是其教主辛饶米沃且的徒弟和岳父、苯教的四大护法神之一;而藏传佛教则把贡则楚吉杰布看作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或者化身.不管贡则楚吉杰布与孔子的本来形象相去多远,其根本是藏民族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的需要,发挥自己民族思维,在汉藏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孔子形象进行认同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论地理和宗教在藏族丧葬风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的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