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侠文化以"潜文本"的方式"隐潜"在"寻根小说"的部分文本中、侠的精神气质积淀在部分"寻根小说"作家的精神气度中.20世纪80年代部分"寻根小说"在小说叙事模式与人物模式上与侠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示了创作主体在集体无意识中对侠文化的体认和传承.这在"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如<棋王>和<神鞭>中,分别表现为主人公所具备的"侠"精神及叙事上所采用的武侠模式,以及"寻根小说"的"根"与"侠"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徐渊 《社会科学家》2007,(5):194-197
"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创作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负生态,其主要表现是,依然存在的观念偏颇,"侠"文化的负面性,以及文本的自我局限。这极大地影响着武侠小说在当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武侠小说要继续生存并发展,就必须完成观念的进一步转换,对"侠"文化优秀之处的坚守和对"侠"文化负面性的超越,以及对文本默认的同时进行文本开放。  相似文献   

3.
明代徐广的《二侠传》向来罕见学者提及,却是探讨中国古代侠义观念转变极具价值的一部书籍。《二侠传》分"男侠""女侠"两个部分,在"男侠"方面,尽管以儒家思想为经,将具有一德一行一功的人物,皆纳入"侠"的范畴,虽未必真能厘清侠客的精神与面貌,却确定了"侠"的正面意义;在"女侠"方面,则是首标"女侠"名目,且突破了自《列女传》而下的对女性评价的框架,将富有情感特质、具有道术,乃至青楼女子,都明标为"女侠",可谓开启了一道研究中国古代女性侠客的津梁。  相似文献   

4.
在"侠"的发展演变史上,有一个从"历史之侠"向"文学之侠"的转换。《史记》首先彰显了侠的社会作用和人格魅力,其"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伦理,与儒家的主张有所不同。文学之侠简单地说,是一种"文化之侠",它是"观念的具象"、"多元的产物"、"文化的建构"。"忠义双全"的侠格改造,是对"侠"的"人格整合"与"文化规训",是"江湖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结合,是人格向度上的"侠"与"儒"的结合,是"游侠"向"任侠"的转变。于是,"侠"便以新的面相呈现于历史与文学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5.
从侠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明杂剧中侠义题材的作品在与侠历史、咏侠诗词、侠义小说的交融互动过程中扩大了古代侠文化传播的领域,拓宽了侠文学生存的空间。叶宪祖杂剧《易水寒》在这一方面极具代表性,该剧不仅重塑了侠者形象,弘扬了侠义精神品质,而且作品援诗入戏,大量采用咏侠诗句,对于侠文化在明代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古代咏侠诗的传播与接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魏思妮 《学术探索》2012,(1):149-151
明清侠义公案小说中的侠和传统的侠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大都投身朝廷、投靠高官,研究者把这时期的侠称为"官侠",而清官如包拯等则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侠是官化的侠,官是侠义的官,官、侠结合成为明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一大特点,学界对于官、侠结合有不同的声音。本文以包拯和展昭为例分析侠义公案小说中官、侠的特点及结合,力图对"官侠"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探究官、侠结合之原因。  相似文献   

7.
侠与情是文学的两个分支,在各自发展中逐渐走向交汇、融合,但在宋明时期却停滞甚或倒退了,这可从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作品中略窥一斑。在《三言》《二拍》有限的侠义小说中,很少有涉及爱情的篇什。即使就这部分侠义小说而言,爱情也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但总体上是缺失的,这又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侠文化本身以及话本小说分类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令状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进行考察,可以总结出一道关于令状、程序与权力的方程式:令状 程序=权力.这一方程式又可以进一步提炼为:程序=权力.在一定意义上,"普通法注重程序"这一论断是后来者对"程序=权力"这一方程式进行持续努力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当代中国城乡社会发展的"社会事实",提出了"城乡多梯度差异社会结构"的命题和中国"六种区域社会文化类型"的理论观点.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多梯度差异化社会,并没有因为现代化的水平提升而变得缩小.在多梯度差异化的社会结构变迁中,中国区域社会形成了非同步化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和多类型的区域社会.当代非同步化、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当代中国社会出现多类型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与区域社会文化类型与样态.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社会是一个多类型的、多元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体,不能把复杂的中国社会简单归结为"二元结构"关系,这一新的观点对于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现实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言不尽意"说起于对"圣人之意"传述可能性的忧虑.从这一认识出发,儒道两家都提出了自己"尽意"的方式.<易传>倡导"立象以尽意",使"象"这一与汉语言文字特性有着密切关联的表意形式成为中国古典思想的核心言说方式."象"所以能"尽意",在于其消解了言的形式化和规范性倾向,体现出意的灵活性和生生之趣,因而与圣人之意相融汇.这与西方哲学的概念思辨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一传统对我们领会古典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产生于实践活动的"中"观念在走出了对具体物象的表意之后,经历了由政治性范畴到伦理性范畴,再到本体性范畴的不同理论形态演进.作为政治性范畴,"中"的基本含义是"中正";作为伦理性范畴,"中"的基本含义是"中德";作为本体性范畴,"中"的基本含义是"中庸"."中"的这一理论形态演进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成为后世奉行"中庸"之道的思想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2.
现行宪法文本中共出现了 79处“法律”一词 ,依据波斯纳对“法律”一词含义的三分法和我国传统上对“法律”一词的广、狭义分类法 ,宪法文本中的“法律”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及所指。这种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宪法  相似文献   

13.
王新民 《河北学刊》2001,21(4):93-97
本文意在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一历史考察.从"实事求是"一词作为一种求实学风的提出,一直到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从世界观的高度对"实事求是"赋予新的含义,揭示了"实事求是"含义的演变和发展.希冀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事求是"的含义,更好地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相似文献   

14.
"博客"文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和迷恋程度不断升级.网络博客的兴起,为互联网注入了新的活力,预示着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的出现.从哲学视角对博客现象的缘起、博客的特征及其表现、博客文化的内涵及意义等进行探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礼"最初带有宗教色彩,经过夏商周三代,"礼"完成了向伦理范畴的转变。作为处理人伦关系的准则,践行"礼"的前提是"正名",而"礼"的各种规定又维护了"正名"所确立的人伦关系。作为一种伦理精神,"礼"主要体现在诚、敬、序、履四个方面。从本质而言,"礼"设计了伦理实体,规定了人伦关系,体现了个体性向实体性回归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释“传说”——兼探结绳记事的内部运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青万 《文史哲》2002,(5):124-127
在殷墟甲骨文字中 ,保留了一些关于上古结绳记事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分析可知 ,在结绳记事的内部运作机制中 ,有专人负责结绳和记忆结绳中所记之内容 ,并将其不断地“传说”给他人 ;在该记忆者年老之后 ,还必须将自己所管理的结绳和结绳中所记录的内容“传说”给自己的继任人。这应是“传说”一词的原始义。这样的“传说”不仅并非“无可征信的传闻” ,而且还应具有“信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同文复出”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简本、帛书本、今本有“同文复出”及与之类似的语言现象。“同文复出”是“晚出”的、后人加入的。《老子》原本中的文句近似现象,仅追求意义的相同,并不苛求“文”同。“同文复出”既非“错简”,也非“误入”,而是“引经作注”──一种很特殊的注语。“同文复出”对于认识《老子》文本在流传过程中的说变,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释"毛"、"舞"     
先秦典籍中,“毛”字含义有三:毛发与兽毛之类;草类;五谷。金文和《说文》中的“毛”,字形像谷子。“毛”字的基本含义就是“五谷”。甲骨文中无“毛”字而有“舞”字,“舞”字中一人所执之物非一般所释的“牛尾”,而是倒执的“毛”,即五谷。“舞”是古人在谷物成熟后执禾而舞。  相似文献   

19.
侠义精神与20世纪小说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侠义精神、侠义伦理则是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价值核心,而侠义精神的最佳转译形式无疑是以武侠小说(同时又不仅仅是武侠小说)为其首选的文学作品。作者从20世纪的小说创作中追寻侠义精神的审美化显现,试图一方面由此揭示侠文化生成延续的心态史轨迹,一方面求证侠义精神、侠义人格是怎样以“元叙事”形态参与到艺术审美创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