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把索绪尔语言学中“纵组合性”和“横组合性”原理运用到叙述语言的研究中,比较了汉语偏正式比喻叙述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从句式比喻叙述.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中同时存在的总分式叙述和递进式叙述。根据这些材料,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在叙述语言的炼铸过程中要防止“违反相邻性原则”等常见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自从语言和言语被彻底切分开以后,语言学的研究迈进了一个新时代。以此切分为立足点,语言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系烧中的成员,不断从平衡走向不平衡再走向另一个平衡。语言的活性体现在其面对言语的偏离和变异时所具有的调节和制约能力。物理学中的“张力”这一概念被赋予了语言学的特点。语言的发展变化对修辞学产生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叫化子”与“叫花子”同义的理据探究这一问题,运用语源学的分析方法,系联、推源出了“化”内在的隐性语义与“花”的语源义义素,通过考察历史语料文献及方言语言材料,尝试推论出“叫化子”、“叫花子”这两组同源结构产生的可能的轨迹,最后描摹出“叫化子”、“叫花子”都可表示乞丐这一语言现象产生的、基于语言本体的分离与合流并存的脉络图示。  相似文献   

4.
“是”字在西汉以前的语言中不是一个成熟的系词,而最初只是一个指示代词。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是”字作为指示代词的指示,称代作用逐步减弱,进而具有了系词功能。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已发展成为成熟的系词。这一发展过程在东汉人王充的《论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相似文献   

5.
基于增辟一个本体论角度以研究汉语词汇及其发展规律的主张,从主体论角度对名词“时”的形成过程,词义引申,派生词系的基本动力和内在规律进行考察,认为中华先民立足农耕生活的实际,反思和筹划自己的生存方式,追求生存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并使之获得语言“意义”的标记,是名词“时”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规律,它可以解释“时”的一切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6.
语法研究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即“正用”,惯用法研究习惯用法即“惯用”,错误分析理论研究语言错误即“误用”,但是,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正误不分,更不清楚什么是“正用”,什么是“误用”,什么是“惯用”。本文先对一些模糊概念进行定义,然后探讨语言正误的情境依赖性最后指出克服以往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式语言教学的种种弱点,并提出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知网”之“题名”“礼貌语言”的论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本位研究、领域研究和对比研究。对比研究主要从语言、人物、信息、和谐和学科等方面进行礼貌语言比较分析,而语言上的对比主要在英汉、汉日之间进行。考察表明,这种对比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但研究的不平衡性,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不平衡性在英汉礼貌语言对比研究中表现得最为集中、丰富,同时在翻译和互译方面仍有待拓展研究空间。汉语和其他外语以及其他外语之间的礼貌语言对比研究相对薄弱,值得深层次挖掘。  相似文献   

8.
小议语气助词“嘛”傅由(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语气助词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们表达的意义很空灵,不易说清楚,但却十分微妙。正如胡明扬先生说的“语气助词的意义本身富于弹性,随语言环境而有细微的变化,同时还受语调的影...  相似文献   

9.
上大学人     
共相的“真”失落在语言之中,表象的“真”隐匿在图像之外,但正是语言与图像使我们的思想跋涉在接近“真”的途中,对于这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我仍奋力追求、不言放弃。——曲春景曲春景教授简介曲春景,河南南阳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师从王先霈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兼任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系教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利学版)编委。曾应邀到美同纽约城市大学斯坦敦学院访问并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批评、影视观众与接受心理、叙事理论等。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叙事与价值”和“故…  相似文献   

10.
汉语(包括各地方言)“体”范畴中的“经验体”主要用助词“过”附加于谓词性成分之后表示,汉藏系其他语言“经验体”的标记成分有的是借用汉语的“过”,有的是与汉语同源的成分,可分“k-”、“t-”两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错误分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既是语言习得的研究手段,又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对探索外语学习过程的规律和改进外语教学具有特殊意义。文章首先区分了“错误”与“失误”这两个概念,接着对我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进行了系统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如何纠正错误,包括对待错误的态度,纠正错误的整体原则及具体方法技巧,等等。  相似文献   

12.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设计了多处“导语”,通过“导语”的引领,《百年孤独》那看似混乱的时序就显示出了清晰的脉络。同时,“导语”式的结构方式也让作品更强烈地表现出了诗性的情感张力和宿命的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基于语言表层形式集“转换生成”与“逆转换生成”为一体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两种语言表层形式之间的静态、机械对应。专业翻译具有普通翻译的一般特征,包含“分析”、“转移”和“重组”三个过程,还具有其独特要求:译者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与双语专业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担任译者和译文读者的双重角色,才能保证准确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4.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当今发展心理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在早期的语言、假装和家庭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出来的“心理理论”可以帮助儿童在学校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在"汉字文化圈"内,诸多国家和地区中的各种语言文字无不大量借用了古代中国的语言文字,如在日本文、朝鲜文、越南文以及纳西文、西夏文、壮僮文等周边国家和中国少数民族中典型的古今军语中,就往往保留着这些具有极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现已或隐或亡的古汉语语法现象.它们同属"汉字文化圈",其文字的形、音、义互有借输,又各有变异.对"汉字文化圈"地区内的古代军语做比较研究,能够较直接、准确地反映出各个时代诸多领域的真实面貌,并对"汉字文化圈"的框架体系有一个综合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英语原是日耳曼语族的一个小语种,经历了“词形变化完整期”、“词形变化消减期”、“词形变化消失期”三个阶段,其发展饱受了多种磨难,最终却发展为当今公认的“全球性”语言。由此可见:语言无论大小、强弱,都没有优劣和贵贱之分。只要广泛吸收、融各家之长就能强大起来。这些值得我们汉语借鉴。  相似文献   

17.
雷州话生成的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宋至清的雷州《言语志》系列中,可发现雷州三种语言的兴替过程。黎语在宋代与官话、东语三分天下,元明已成濒危语言。官话宋叫"汉音",元明叫"官话"。雷话宋代无名,但在乡村已成气候;元明叫东语,处在"做客"时期,但已从乡村进入城镇,影响力上升。清中叶黎语消亡,东语逐渐垄断雷州城乡,反客为主,雷话最终生成。伴随这个过程的是闽南人大规模进入雷州,社会变动和语言演变规律改变雷州语言的格局,促进雷话的最后生成。  相似文献   

18.
多数壮侗语数量名结构语序不同程度地受到汉语影响,然而不同语言呈现出不同的演变阶段,这是受汉语影响程度不同所致。基于语言接触研究视角,壮侗语数量名结构的演变和变异有三个阶段:傣语、泰语、老挝语的名-数-量结构处于"未变"状态,是壮侗语数量名结构的固有语序;临高语名-数-量与数-量-名结构并存,处于"在变"状态,是数量名结构演变中的过渡阶段;而其他多数壮侗语的数-量-名结构则处于"已变"状态,是其与汉语接触发生演变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新诗理论的开拓和周作人的新诗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与分析周作人关于中国新诗的理论主张———从诗的本质、特点 ,诗人的个性表现与诗的地方性、民族性的关系 ,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诗人“梦想”的素质和诗歌语言的“简练”、“含蓄” ,到新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对外国近现代诗歌的态度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道路 ,以及怎样进行诗歌批评等问题。周作人对于中国新诗这些见解和主张 ,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建设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并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语言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以“手”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方法,说明自然语言中的大部分习语和普通词汇一样,其抽象语义也是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而获得的;在不同语言的习语中,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