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民族素以“善骑射”、“勇悍”见称,但是熟悉历史的人们会发现,蒙古民族也是一个有文采、善风骚的民族。一部中国文学史,自古至今,闪烁着蒙古族艺术家的光辉。著名的元曲作家杨景贤,优秀的清代小说家蒲松龄,都是蒙古人,至于现代优秀小说家李准,更为人所熟知,所以,蒙古族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陶克涛先生说:“成吉思汗及其后人们只具有一个‘骑射’的形象,在相当的程度上是由旧时中外史家们所修饰而成的。”深入研究文学史,是足以打破这种陋见的。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草原历来是我国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和融汇之地。这些少数民族的祖先,狩猎也好,畜牧也好,总是离不开马。马,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资料;既是交通工具,还是作战武器。所以,远自匈奴,近至蒙古,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常常被称之为“骑马民族”或“马背上的民族”。 古诗有云:“朔方戎马最,趋牧万群肥。” 当代蒙古族著名诗人巴·布林贝赫写道:“蒙古民族自古以来,/把马背当作摇篮。/英勇剽悍的性格,/在骏马脊背上磨炼。”(《命运之马》)至今在内蒙古大地,还留下许多以马命名的地名,诸如马头  相似文献   

3.
蒙古民族“腾格里”观念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苏鲁格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蒙古民族最早触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当人们从众多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一个“腾格里”观念来,就意...  相似文献   

4.
歌是蒙古人交际的工具、心灵的朋友。但是,由于马背上的蒙古人十三世纪才有了自己的文字,由于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没有使他们形成固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不会产生搜集记录民歌的专门机构、人员,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的民歌大都失传了,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发生了变异,很难看到其原貌和断定其产生的确切时代。这是研究古代蒙古民歌最大的困难。此前国内外出版的几部蒙古文学史关于古代蒙古民歌的论述大都简括笼统,一些颇有分量的专著也缺乏明晰的史的脉络,恐怕都与这一难题有关。  相似文献   

5.
一、我县旅游资源的五个特点是:土、新、奇、特、美”。 “土”,我县的蒙古族是黑龙江省世居土著民族。公元9世纪就游牧于嫩江、乌裕尔河、通肯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立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土著风情和灿烂的文化。蒙古包、勒勒车,使人追思在那广阔的草原上的游牧生活;那达慕、蒙古族风俗婚礼,祭山、祭敖包,使人领略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蒙古式摔跤,蒙古族舞蹈,使人看到马背民族的英勇骤悍。这里还有许多与土著风情相关的古文化遗址,比较著名的有大山旧、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四代王爷墓地,六处辽金时代古城遗址,寿山将军墓等。  相似文献   

6.
蒙古人民共和国现有居民人口约186.63万人(据1985年统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居民1.17人。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居民现在统称为社会主义民族(HAUHH),民族成份比较单一,全国居民的80%以上是喀尔喀人,或称喀尔喀蒙古人,他们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主体民族。蒙古人中除了喀尔喀人之外,还有一些人数不多、历史上曾属于统一蒙古民族的部族及族体。如杜尔伯特人、拜特人,达里甘加人、扎哈沁人、额鲁特人、土尔扈特人、布里亚特人等等。这些人大都操蒙古语,与喀尔喀方言略有区别,是蒙古语的各地区方言。现代蒙古标准语是以喀尔喀方言为基础构成的,据符拉基米尔佐夫的划分,喀尔喀方言是蒙古语的东支。不属于  相似文献   

7.
我国元代历史上蒙古族一种古老的宴飨——诈马宴,成为中外蒙古学学者争相研究的问题之一,他们皆以此为题,撰述过长篇大作,但他们对蒙古诈马宴的论述,以我之管见,很少是对的。 对蒙古诈马宴的错误解释,源出于元末文人,这里首推周伯琦和杨允孚等之讹误。今中外学者考证蒙古诈马宴所引证的史料,《辞源》等解释“诈马”的依据,多出于他们的诗作。到清代以后,以博学自命,治蒙古有方的乾隆皇帝,把蒙古人的赛马习俗说成“诈马”  相似文献   

8.
关于蒙古文字的若干问题已在一般蒙古语言学著作和专题著作中有所阐述,但大多数都是一些零星的非系统性的介绍.卡拉@捷尔吉(Kara Gyorgy)的<Книгимонгольскихкочевников>(<蒙古人的文字与书籍>)是第一部将蒙古人的文字历史和文献融为一体来进行描述的学术著作.从13世纪大蒙古国建立时期的回鹘蒙古文到现代标准蒙古语的形成,蒙古文字走过了近8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这些书面文字和书籍文献使我们了解了中亚、中国、印度等广大地域的文化以及游牧民族和土著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了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发展,以及回鹘文、吐蕃文字在蒙古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良利 《北方论丛》2016,(6):114-119
征服叙利亚和埃及是蒙古帝国的既定政策。1260年7月,蒙古人在艾因贾鲁特之战虽只是一次暂时性的、小规模的失败,但却成为蒙古帝国向西扩张的转折点,蒙古人曾经一路高歌西进的势头被遏制,幼发拉底河成为西亚的蒙古人和马木鲁克王朝的分界线。涣散的伊斯兰世界在一个外来的军事寡头政权马木鲁克王朝的支撑下,将西欧的十字军逐出近东地区,并阻止了蒙古人向西扩张,马木路克王朝在埃及和叙利亚扎下了根,并捍卫和传承了伊斯兰文明。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与哲学──《蒙古族哲学史》前言陶克陶一个新消息!蒙古民族哲学史苑囿的新树终于开出了花朵,这就是《蒙古民族哲学史》。树可贵,花亦可贵──开山第一次。亚里士多德说:“政治学术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这是为他的《政治学》辩护的。据我看,哲学、哲学...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虽然是在传诵英雄的伟业,但其中包蕴着草原文化的生态魂,展示着古代马背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和以自然精神渗透人类生存的诗性智慧,是草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与万物和谐共存,是蒙古民族对自然的态度,也是草原人民的文化模式和生存状态.探析原始史诗中蕴含的马背民族的生态思想,能够为当代的全球生态思潮提供更多和更有启发性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2.
祭灶(火)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 蒙古民族的祭灶、祭火习俗由来已久。从成吉思汗时代先民到其后裔,都非常崇拜火和灶神(火神)。他们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氏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同时,也是赐予人们一切幸福和财富,以及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 在《蒙古秘史》中就曾经记载过关于崇拜“火炉木塔”(火盘或炉灶)的事实。即当中占木真(成吉思汗)拔箭射其三弟时,其二弟别克帖儿求道:“……勿毁我炉灶,勿抛弃别勒古台!”(参见《蒙古秘史》卷二)。蒙古语中“火炉木塔”就是传家宝(或祖传家产),也是传宗接代之宝,若毁炉灶,就等于断子绝孙,灭家族。若抛弃别勒古台(成吉思汗最小的弟弟),就等于失去家产的继承者,因为古代蒙古人的继承法是末子为家业的世袭者,也  相似文献   

13.
提起十三世纪初兴起的蒙古人,我们便会想到他们的生活是“逐水草迁徙,毋常处耕田之业”,即他们是放牧家畜的游牧民,这是通常的观念。其实,狩猎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更为重要。关于十三世纪蒙古人的狩猎活动,史书中有很多的记载,如“塔坦(鞑靼)止以射猎为生”;“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自春徂冬,旦旦逐猎,乃其生涯”;“其俗牧且猎”等等。《元朝秘史》中也有许多关于蒙古人从事狩猎的记录。由于十三世纪的蒙古人还大量地从事狩猎活动,因此前苏联学者符拉基米尔佐夫在其名著《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列举了《元朝秘史》中关于蒙古人进行狩猎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1茶是中国的名产 ,也是中国特有的传统饮料。茶主要出产在江、淮之南。据专家研究 ,至迟在唐代 ,已开始流行 ,宋代大盛。到了元代 ,饮茶已经成为城市各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共同嗜好① 。蒙古族是何时饮茶的尚无确切记载 ,成书于 1 3世纪的蒙古族历史名著《蒙古秘史》提到了怯薛军偷茶叶被罚一事 ,这是最早记载蒙古人和茶叶接触的史料。这说明最迟在1 3世纪蒙古族已知饮茶。至 1 3世纪初 ,蒙古人的饮料主要是马奶、酸奶子。蒙古人自古在家里不喝白水。真实记录了蒙古 1 3世纪中叶的社会生活历史的 (英 )道森编的《出使蒙古记》在谈到蒙古人的饮…  相似文献   

15.
十六世纪初,随着达延汗统一蒙古事业的完成,结束了元亡以来蒙古社会“百年内讧”的局面,蒙古高原的社会状况出现了重大转折,整个蒙古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十六世纪中叶,右翼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雄长于蒙古”。他发展了漠南蒙古的社会经济,建立了与明朝的互市贸易;尤其是池促进了喇嘛教在蒙古民族中的传播,是蒙古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对阿勒坦汗时期蒙古民族皈依喇嘛教的历史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珍宝中最贵的是金子,语言里最贵的是谚语。听说,古代的蒙古人,在马背上驮着两件宝,一头是歌,一头是谚语、好来宝。这确是真实历史写照,古代的游牧民族,最懂得礼物的珍贵,礼物中常常带有谚语;因为谚语象金子般闪光,象玉石般作响。蒙古人相见问安时,常说“鲜花盛开的地方蜂蝶多,心地善良的人儿朋友多,门德门德。”借以表示相互推崇、尊重,表示祝福,问候平安。离别时常用“十五的月亮,自会圆起来”的谚语,表示不久还会相见的意思。谚语是人民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艺术总结;是用有节奏的语言,完整的形式、典范地表达劳动人民的斗争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语言。如果把语言比作铁矿石,那么谚语就是炉里出来的铁块;如果把语言比作牛乳,那么谚语就是锅里熬出来的奶油。所以说:“井里没鱼虾,谚语没假话”;“河水世世流,谚语代代传。”  相似文献   

17.
蒙古先民的原始生态意识是在萨满教的氛围中产生的 ,蒙古人的生态观念最初发源于有关“阿密”(生命 )概念的确认和“天父地母”意识的形成。蒙古族形成以前的生态观念经历了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和英雄时代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鞑靼一称有三个涵义,随着时间的差异和内容的不同:第一,唐、五代、宋、辽、金各朝兴起于蒙古之前,后为蒙古所灭的塔塔儿(tatar)部;第二,元朝以来蒙古人的异称(元朝的蒙古人并不十分讳言“达达”一名);第三,与瓦刺、兀良哈齐名,以元顺帝后裔为统治者的蒙古本部,这三种人构成了明代蒙古历史的全体。须知,三种涵义上的鞑靼乃是彼此联系的:没有塔塔儿部的强盛便没有蒙古人的兴起,蒙古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外借用塔塔儿的名义;因为蒙古人借用了塔塔儿的名义或者因为人们对塔塔儿与蒙古的混同,所以蒙古或与蒙古近似、与蒙古有关的异族人,无不被概称为鞑靼;既然中原地区的人习惯地  相似文献   

19.
蒙古社会的政治斗争,自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期,呈现出极其纷繁迭宕的复杂情况。特别是自卫喇特部的脱欢、也先登上蒙古政治舞台实际统治蒙古十几年以后,蒙古社会的政治斗争更加复杂,相应的蒙古社会政治思想也有了很大变化。“臣弑君”打破了非正统封建主不得取代蒙古孛儿只斤家族统治的传统,打乱了蒙古人中的正统思想。在一个时期内,“臣弑君”,君戮臣的局面交互出现。一直到达延汗即位,蒙古社会才又稳定地转入正统思想和正  相似文献   

20.
探讨蒙古文化,不能不涉及其文学,探讨蒙古文学,又不能不涉及其有文字和无文字的即书面文学和口碑文学。蒙古人在自己所经历的不同时代,用不同文字记载并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献颇多。其中有蒙文(又包括回鹘式蒙文,托忒蒙文,八思巴字),汉文,满文和藏文资料。在我国,一个民族曾经使用如此多的文字丰富自己的文化,是很罕见的。 本文论及的罗桑泽培是一个蒙古僧人,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用藏文撰写的,将谈到的“故事集”是他的“文集”中的一卷。象罗桑泽培这样精通藏文并用藏文写作的情况,在蒙古族文化圈里并不算是个别现象。据统计,数以百计的蒙古学者曾用藏文写下了各种体裁的文章和著作,其作品少则一二函,多则二三十函,遗憾的是我们尚不能了解其全部内容,也不能得心应手地利用这一精神财富。这与历史进程有关,当蒙藏两个民族在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等诸方面的接触频繁而密切的时期造就了大批适应当时环境的各类人材,而随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