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村民自治与乡镇政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社科纵横》2002,17(5):28-30
村民自治有利于基层民主建设 ,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但是 ,我国村民自治和固有的乡镇政权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因此 ,一方面要加大乡镇政权建设的力度 ,以适应村民自治的要求 ;另一方面村民自治本身要进行制度创新 ,以实现村民自治与乡镇政权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历史过程,其发生与发展应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外部性力量,是无法建构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继政权下乡和政党下乡之后,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的“登场”成为历史的必然。公社体制废除后的村民自治制度,其实质是党支持农民当家做主,在农民的主动参与中确立其主体地位,并将分散的农民吸纳到国家体制中来,以此建立对国家的认同,达到国家治理与村民自我管理的协调,从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制度—示范—创新是村民自治进程的基本运行逻辑,这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性,又充分尊重社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看,中国的乡村治理体制也需要相应的转型,对各种权力资源和治理机制加以整合,实行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的共同治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村民自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卫琴 《唐都学刊》2012,28(4):28-32
农村推行的村民自治,应包含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即政治自治、经济自治、文化自治、道德自治等。道德自治是农村村民自治的基础和前提。德治作为一种治国的理念,分道德他治和道德自治两种模式。目前,我国的德治还处在道德他治阶段,真正的道德自治还未实现。在村民道德自治实现以前,中国农村很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主自治模式。村民道德自治的前提是道德主体意识的确立,其关键是公共精神的弘扬。  相似文献   

4.
潘萍 《浙江学刊》2007,(6):211-214
在村民自治中,农村妇女参与的实现与扩大不仅有赖于政权的现代化和制度安排,同时也有赖于传统性别文化的破除和妇女群众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为此,必须赋予农村妇女以真实的和个体的主体性,建构"横向"的妇女力量整合机制,建立起国家与农村妇女的纵向联系。同时,农村妇联组织必须注重农村妇女参与的草根化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和村庄治理面临的种种困境需要寻求新的组织资源以保证村民自治的价值理念在农村中落实。村庄次组织的发育和成长,不仅不会取代村委会组织,成为村委会功能发挥的障碍,相反,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民主合作体制,有利于基层群众建立基层政权民主制衡机制,保证村委会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村委会组织向村民自治精神回归,村民自治的成长空间在这种民主合作中也得以拓展。同时,还有利于更好地为村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农民维权提供制度化的渠道和组织化的力量,促进村民利益最大化,实现村庄善治。  相似文献   

6.
党的领导是村民自治的政治前提与根本保证,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村民自治和坚持党的领导是一致的。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两委"关系不协调等突出问题,既有历史惯性的原因,也有制度设计的原因,还有现实利益的原因。切实加强和改善村民自治中党的领导,应当做到: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规章制度,合理划分权限;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是在中国农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形式。黑龙江省村民自治有着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应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不断发展和完善黑龙江省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村民自治的率先崛起 ,城市社区自治又迅速突破 ,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化过程中最有活力的基础性部分。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在时间上具有承继性 ,在内容上具有同质性 ,在形式上具有借鉴性 ,在结果上具有互动性。但两者处于不同的背景和生态之下 ,在制度变迁的背景、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发展走向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从总体上看 ,农村村民自治的内在动力较强 ,外部环境则较紧张 ;城市社区自治的内在动力较弱 ,但外部环境较为宽松。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村民自治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愈来愈深入农村的实际生活中。它已不仅仅是国家治理乡村的一种制度,而且正在内化为国家法律赋予农民不可剥夺的权利。村民自治的深化要围绕农民的自治权利建构相应的保障和社会救济机制,以避免村民自治权利被悬空。同时,村民自治的核心价值是为广大村民的自由自主和自治活动提供制度性平台。这一平台的构建和运行需要相应的组织、财政、文化和社会资源。为此需要根据现阶段社会化小生产的特性,以市场化民主化为导向重建乡村社区。因此,村民自治深化的趋向,一是从组织重建到权利保障,二是从乡村改造到社区重建。  相似文献   

10.
谢秋运 《社科纵横》2004,19(5):50-51
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 ,村民自治面临着嬗变与超越的契机。城市化促进传统的封闭式村庄向现代的开放式村庄转型 ,作为村治主体的农民其现代性亦随之在不断增强 ,基于此村庄法理秩序的建构具备了更多基础性条件 ;伴随城市化进程 ,“村居”转制渐成一种趋势 ,对此应作好各方面协调工作 ;此外 ,城市化还是城乡基层民主互动的一种重要社会机制。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民主化的乡村社会对于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推进力量。  相似文献   

11.
论社区自治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区自治是世界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城市治理变革挑战的重要举措。中国的城市管理也应主动迎接挑战 ,不断完善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 ,使分散的个人在社区层次上充分组织起来 ,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社会参与 ,使社区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政党政治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意义.政党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党与国家权力的问题.沿着这一脉络,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和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新型的适应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它建构了我国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基本法理关系,保障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巨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基层群众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中的基层群众自治 (包括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 ) ,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是中国群众性政治民主化的起点。其主要功能是 :为民主政治建设积累经验 ,创造社会条件 ,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突破口不是基层群众自治 ,而是城市市民社会的自治。东南沿海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将最先走向市民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与权力总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岳 《学习与探索》2002,1(4):38-42
权力总量与权力结构、制度化水平和政治体系的开放程度有关。只有权力结构处于均衡状态、政治体系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制度化程度较高以及政治体系保持开放的状态 ,权力才会保持最大量。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都成功地创造了权力运行的良好政治环境 ,这与她合理地处理好影响权力总量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同时 ,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自觉地进行政治变革 ,使得权力总量始终保持着增量发展的态势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艳丽 《学习与探索》2005,1(1):107-109
中西方法治发展虽然具有差异性,但行政权运行机制却很相似———从传统“单向控制机制”转向复合运行机制。中国当前应该选择弱化国家权力、培育市民社会的法治模式;同时,行政权运行应以“控权—平衡论”为理论基础构建法律“控—导”机制。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20,42(5):1038-1048
The 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 in England proposed by the Conservative Party caused over 1100 public schools to “opt out” of local school authority control by becoming autonomous grant-maintained schools. Using a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this paper finds a causal effect of party control on school autonomy with British local election dataset. That is, a Labour party (not a Conservative party) win would consequently stimulate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local schools opting for autonomy. This could be the first empirical evidence of a remarkable cross-party consensus in education policy, which has so far been stressed only on theoretical grounds. Our findings not only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government education policy but also suggest the role that government would play in future policy-mak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The conceptualizations of power, tra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control, have been nuanced in the past decades by influential authors such as Michel Foucault, Hannah Arendt and Pierre Bourdieu. These authors offer a perspective on power focused on the agency of individual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way the dynamics and relations of power operate. Relying on these conceptual frameworks, we argue that the theory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is of particular relevance to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relations, whether it be to criticize the effects of domination or examine those of emancipation. The results of our research on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depression illustrate the latter's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wer dynamics at play in the area of access to healthcare services by people who have experienced a depressive episode.  相似文献   

18.
权力缺席与权力失约--当代中国的公法漏洞及其救济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谢晖 《求是学刊》2001,28(1):59-65
文章认为,当代中国法律中存在着明显的权力缺席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观念的,也有体制的.观念的原因主要有国家主义法律观、强制主义法律观和管理主义法律观的负面影响;体制的原因则指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特别是由有关政府部门起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法案)的弊病.权力的缺席是导致权力失约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为权力缺席使控权对象缺失,使权力制约失去了规范依凭,同时也使权力在法外推定有了"必要"和可能.而权力一旦在法外能够推定,则意味着权力扩张和权力失约成为必然.为此,作者提出要真正控权,就必须注重公法建设的主张.公法倘要克服权力缺席现象,需强调控权的立法宗旨、确权的立法内容、护权的立法技术和越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We considered how different forms of child knowledge (i.e., mothers’ reports of taking their child's perspective, their accurate knowledge in the form of precise predictions of their child's ratings regarding distress/comforting and compliance/discipline situations, and their perceived knowledge) are differ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mother‐reported autonomy support (i.e., providing meaningful rationales, providing choice, and acknowledging feelings; Koestner, Ryan, Bernieri, & Holt, 1984 ).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141 dyads, M = 11 years old at Time 1) participated in a two‐wave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assessments made two years apart. The only form of knowledge that predicted changes in autonomy support was perspective‐taking. Autonomy support, in turn, indirectly predicted changes in distress/comforting accuracy through child‐reported self‐disclosure and directly predicted changes in perceived knowledge. These findings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iating among forms of child knowledge in the study of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