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联绵词为"双音节单纯词"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联绵词是语音构词,是在语音联绵的构词机制下产生的,联绵性更体现这类词的本质属性,其联绵性包括音、义、形三个方面,音的联绵性是主要的,义、形的联绵性附属于此。在这种语音机制下,不仅产生双音节联绵词,还产生了四音格联绵词。  相似文献   

2.
陈晓红 《中州学刊》2007,(6):247-248
鲁迅在阐释语言文字的功用时认为,语言有形美、音美和意美三美。其中,音美是运用汉语特有的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的特点,在语流的抑扬顿挫中,形成优美的节奏和动人的旋律,达到“铿锵和鸣”、“掷地作金石声”的效果。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语音修辞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双声、叠韵与叠音的音律美双声和叠韵是汉语语音表达上的独有形式。利用双声和叠韵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是汉语传统的语音修辞手段。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声音特别响亮,铿锵悦耳;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发音部位一致,读…  相似文献   

3.
李静 《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37-140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受到<诗经>的深刻影响.朱淑真对<诗经>的接受具体表现为:对<诗经>中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叛逆个性的继承;对<诗经>中写实的艺术手法、比兴手法及大量叠字、双声叠韵词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形象思维"研究领域出现了三种错误观点:(1)仅仅将形象思维视为作家艺术家表达思想的"表现方法";(2)否认形象思维作为文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的独立存在性质;(3)认为"形象思维"是一个外来词汇.以上三种观点均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形象思维"既不是一个外来词汇,也不是一个从外国引进的文艺理论概念,它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早在<诗经>中已出现了形象思维方式.在<诗经>文本里,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1)普遍注重了独特意象的精心选取与引比联类的巧妙利用;(2)以借代、借喻和象征为代表的修辞手法的娴熟使用;(3)双声叠韵、叠词、联绵词、咏叹词的句法模式和重章易词、反复咏唱的章法模式的有机运用.三者相辅相成,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形象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光彩熠熠地屹立于世界古典文学宝库里,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结果表明,联绵词的来源主要有八种:动情的感叹,燠休、唸呎等等,声音的模拟,呢喃、布谷等等;声音的重叠,猩猩、夭夭(美盛貌,见《诗·桃夭》)等等;同义近义单音词的连用,展转、绸缪等等;单音词的衍音,一类衍音在前的,邂逅、螗蜩等等;一类衍音在后的,颓唐、瓠(卢瓜)等等;单音词的缓读,笔→不律、椎→终葵等等;外来词的音译,葡萄、茉莉等等;复辅音声母的分立。 一部分联绵词来自于上古汉语单音词复辅音声母的分立。这个理论可从汉藏系里汉语联绵词与其他语言中对应的同源词对比得到证明,也可从古译语和晋中“嵌1词”得到证明。 1 语音科学上的一个假说——远古汉语曾经存在过复辅音声母。这是19世纪英国学者伊特金斯(Edkings)首先提出来的,随后林语堂写了一篇《古有复辅音说》,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他所著《谐声说》一文中,也提出了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问题,后来在《汉语词类》一书中进一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象声词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平 《殷都学刊》2002,(2):103-106
《诗经》中象声词的构成主要有 3种 :单音象声词、双音重迭象声词、双声叠韵象声词。象声词在《诗经》中的用法比较复杂 ,可以作句子里的谓语、状语、定语和补语。《诗经》中已注意了运用“拟声”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起到了加强气势 ,创造气氛 ,创造意境 ,突出人物的心情 ,突出诗的中心思想 ,使所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等作用。“拟声”是《诗经》的重要修辞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联绵词概说     
一、关于联绵词成因的探讨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缀合而成,只包含一个词素,表达一个完整意义而不能再分割的语词形式。古人把联绵词称为连语或联语,又叫联绵字。连语之名,始见于西汉贾谊的《新书》;联绵之称,肇自宋代张有的《复古篇》。然而联绵词这种语言现象,却源起于上古。在现存最早的典章文献里,就有联绵词的记载。如丛脞、猷裕、明勖、杌(?)、洗腆等,就出现在春秋以前帝王文告的汇编《尚书》之中。不过,对上古文献进行检索的结果,有几个现象很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业余常爱浏览过期刊物,颇有所得,也偶有所疑。前些时翻阅1978年《诗刊》,读到第二期《谈诗歌的韵律》一文,感到写得简明扼要,基本观点是正确的,行文也较生动,对青年诗歌爱好者是有好处的。但通读以后,也感到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主要是文章讲到双声叠韵时,有些例子(均为杜甫诗)举得不准确。比如,谈到“双声对双声”时,例句为:“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作者认为,“泛泛”对“飞飞”是“双声对双声”,我认为,并不是。因为双声只要求两字声母相同,并不要求韵母也相同,更不要求字形  相似文献   

9.
诗韵新探     
汉语语音的特点是有声、韵、调;并由此构成音节,以汉字的书写形式加以表示。为了加强表达效果,古往今来的作者在写作文章,特别是写诗歌时,充分调动汉语语音手段,如双声、叠韵、押韵、平仄等等。押韵古已有之,现代诗歌也讲究押韵。故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相似文献   

10.
文艺语体词的语言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礼 《中州学刊》2006,(4):247-249
文艺语体词具有较为鲜明的语言特点:语音方面,双音词占据了非常突出的主体地位,叠音词、叠韵词、双声词占有相当大比例;词义方面,较多地含有表示情貌特征、情感体验等内容的义素;语法方面,文艺语体词主要是实词,虚词极为鲜见,其中形容词数量最多;与同一词类的其他词相比,文艺语体词的句法功能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迭音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大量材料阐明了迭音词产生、演变的过程。《诗经》中的词头、词尾实际上是当时歌曲的泛音衬字,许多迭音词也具有泛音作用。拟声法和绘景法对迭音词的大量产生起了积极作用。由迭音词进一步分化出双声、迭韵等形式的联绵字,这种分化与迭音词在语流音变下的变调以及声母、韵母的变化有关。迭音词词形过去有AA、AAB、ABB、AABB、ABAB 等形式,除AAB 式外,其余均在现代汉语里沿用。  相似文献   

12.
1:0 我们这里所说的联绵词,定义较为严格,只指现代语言学上能称之为双音节单纯词的那些词,如“狼狈不堪”的“狼狈”、“犹豫不决”的“犹豫”之类;所谓构成音节,是指构成联绵词的那两个音节,如构成“狼狈”的“狼”和“狈”,构成“犹豫”的“犹”和“豫”即是。2:1:0 按照传统的观点,联绵词是一个纯粹的声音组织,它是靠它的两个密不可分的构  相似文献   

13.
我研究出的《词语语音积散输入法》,只涉及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和无同音节。语音具有积散特点:“积”,指无调音节、声母和韵母之间可组合;“散”,指无调音节、声母和韵母可独立使用。  相似文献   

14.
联绵词是汉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楚辞》含有大量的联绵词,通过分析王逸《楚辞章句》对联绵词的训释可以总结出王逸的联绵词观:联绵词是个整体,不可分释;同时,联绵词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从形式上讲,可以单用,也可重用,还可倒用。  相似文献   

15.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 :“其于所不知 ,盖阙如也。”对于“盖阙如”有两种理解 :( 1)“盖”是表推测的情态副词 ,“阙”和词尾“如”组成附加式合成词“阙如”。 ( 2 )“盖阙”是联绵词 ,与“如”组成“盖阙如”。段玉裁持后一种观点 ,他作注说 :此用《论语·子路篇》语。“盖”“阙”叠韵字。……“盖”旧音如“割” ,《汉书·儒林传》曰 :“疑者丘盖不言。”……“丘盖”荀卿书作“区盖”。“丘”“区”“阙”三字双声。段氏指出《说文》是用《论语·子路》的典故 ,并提示我们“(盖 )阙如”这个词还牵涉到《荀子》和《汉书》用例。我们…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主要有三个途径即声转、韵转、调转,声母在古代称为"声纽",是汉语音节的"枢纽",声母的变化是汉语语音变化的关键因素,汉语词语衍生、古籍训释、语音发展都跟声母关系极为密切,运用"声转"理论结合韵转、调转理论,可以说明汉语语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南浚县方言中的"圪"头词存在着语音和谐现象。辅音声母的和谐表现为前后音节送气、不送气的一致;韵母的和谐表现为前后音节唇形圆展一致。声调的和谐表现为:如果第二音节为无法复原的轻声,"圪"读24调;如果第二音节为可以复原为214的轻声,"圪"读42调。  相似文献   

18.
“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荀子·大略篇》)《荀子新注》(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释“区盖”说:“区:区别,指明确可信,即信之。盖:大概,指不明确可信,即疑之。”(见该书470页)案:“区盖”是联绵词。联绵词的意义是通过二字的音节来表达的,不可拆开来解释,这一性质又决定了联绵词的书写形式自由,只要音同或音近,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好几种写法。因此解释联绵词必须因声求义,拘泥于书写形式就会望文生训。“区盖”的另一书写形式是“丘盖”,《汉书·儒林王式传》:“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注:“苏林曰:丘盖不言,不知之意也。如淳曰:齐俗以不知为丘。”苏、如二说较接近原意。但是据上下文义,当解释为“存疑”为是。区,上古属溪母侯  相似文献   

19.
嵌[l]词指汉语单音节词在某些方言中分音成为第二个音节声母为[l]的双音节词,在晋语区(山西、豫北、内蒙中西部、陕北等地区)较为常见,①如山西话将头称为"得老"。赵秉璇认为嵌[l]词是操阿尔泰语的夷狄族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学习原始汉语的复辅音所形成的语音分化现象。[1]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船山词之格律多被批评,其实船山词很讲究声律,其中联绵词和重言的运用就是例证。船山词中的联绵词和重言数量众多,不仅增加了船山词的文采,形象地描绘自然界的景物,惟妙惟肖地模拟声音,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活动,传神地营造意境,恰当地抒发感情,而且制造发音紧密联系的双音节节奏,促成押韵、平仄和对偶,更显出船山词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