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人物类纪录片创作的性状分析入手,以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模式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论证大量优秀样片,对三种人物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及其对叙事结构的不同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解读,对人物类纪录片在实际创作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完成叙事结构构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人物类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娘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也挺高。娘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通过查找古今的字典、词典来了解娘的词义演变情况,从而分析娘的词义演变的结果,并进一步探索词义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素有国家、民族的家庭相册的美誉,作为大众叙事媒介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在视觉表达上更易于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的受众所接受。中国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存在着一个从被动局面向主动建构的演进,即自近代以来长期处于他塑的被动局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大众叙事媒介对于国家形象的主体性塑造具有显著提升,但亦有不足。从中国国家形象及近年纪录片等变化与发展现状分析来看,主要涵盖了从主题、叙事、传播三维度的嬗变以及纪录片内涵及叙事张力导致的国家形象话语转向。在一带一路语境下,存在国家形象等软实力的传播与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力等硬实力不相匹配的局面,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破除西方话语的刻板印象、提高国内群众民族凝聚力、自尊心与自豪感方面的潜力亟待挖掘。中国纪录片传播领域若能从构建丝路共同体理念、参与国际影视节展、打造丝路品牌等对策出发,当为可今后一带一路的继续深入提供理论借鉴和契机。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多元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形象传播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各级各类节目形态的介入与参与.纪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态,本身具有的真实性、丰富性及人文含量,使其成为“国家形象”传播最直接、最少隔阂的方式和载体之一.因其题材内容的丰富多元、表现手法的丰富多样、传播渠道的立体多元,使其“多元化”传播“国家形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节奏在电视纪录片中具有一种征服的力量。节奏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变化的根据,外部节奏则是内部节奏的进一步表现。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编码过程中,给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节奏,可以提高电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对实现纪录片的可视性和有效收视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隆庆后期发生的“俺答封贡”,是中国古代边疆史和民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解决该事件的主持者和决策人问题上,许多学者均认定是张居正,然而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从解决该事件的决策者所处的政治地位、在封贡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明清历史文献的记载等方面来考察,其主持者和决策人是高拱,而不是张居正。高拱主导了“俺答封贡”事件的全过程,他是解决该事件的真正决策者。  相似文献   

7.
魏园  李梦圆 《国际公关》2022,(2):153-156
"一带一路"倡议使跨越大洲的文明交往史被再次激活,呈现出包容互鉴的美好未来图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载体,纪录片架构起不同国家间对话与合作的桥梁."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共筑未来》从触发历史、建构叙事、塑造想象三个层面,展现沿线国家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交叠和承接,打造出多元文化的全球想...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叙事艺术形式,其叙事理论的建构不能简单地套用或移植一般叙事学原理。纪录片应遵循叙事传播过程的客观规律来建立其理论体系的基本脉络,以叙事学的眼光来观照纪录片叙事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从叙述与接受、故事与话语、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确定其宏观架构下的微观构成。  相似文献   

9.
自然类纪录片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和审美文化底蕴,以投射到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境况和意义的探索.自然类纪录片遵循纪录片的纪录美学原则,采用多景别多角度的叙事视点,利用不同类型的镜头构建戏剧化场景,追求完整明晰的镜头视觉逻辑,以散文化的风格组织叙事链条,拥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眼光,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影像叙事.文章将结合雅克·贝汉的经典力作《迁徙的鸟》对自然类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故事化,作为一种在业界已经逐渐被广泛认可的手法,为纪录片提供了不同的创作思路,也给这个片种带来了新的面貌:更强调视觉效果、更注重叙事策略、更着力把握受众喜好.故事化的最大魅力来源于其独特的叙事,正因为对整个叙事环节的精心设计:叙事视角的灵活运用、叙事时间的巧妙的安排和叙事事件的精心筛选等,纪录片这个传统片种才呈现出新鲜的活力,给观众持续的收视兴趣.  相似文献   

11.
“爹”音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在认同“底层叙事”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女性创作与“底层叙事”主体身份的同构性。认为,女性文学的历史并不缺少“底层叙事”,特别是新文学史上的三四十年代,女作家笔下的底层故事、底层妇女形象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实绩,构成了一种文学传统,因此,在女性文学领域“底层叙事”久已有之,并非当下的新创构。其次,女性群体与“底层”同为弱势群体,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具有立场和身份的同一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态形成了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的互文性特征。再次,女性天然的母性犹如圣母博爱众生,她们以母性的光芒烛照底层的时候,叙述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互为依存的“母子关系”,同构性自此生成。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俺爹俺娘>中,当事人焦波的口述成为结构全片重要线索,也决定了其独特视角.在讲述人和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侧重于有声语言的对话关系;焦波对感人生活细节的讲述,突显了故事化倾向;在对素材的处理上,其表现手法呈现出个性化、文学化的特点;从讲述人的眼中看世界,体现的是一种局限视角下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认识中,“五四”是一极为宽泛的范畴,有时是指“五四”运动,但更多时候是指“新文化运动”。鲁迅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先抑后扬,而对“新文化运动”则是肯定之时亦有反思。他的“五四”叙事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整体性观照视角下的“反思”式书写。对知识分子与传统同一性存在的表现及超越意向的寄寓等,让其生命体验蕴蓄着新的淬炼和升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电视系列纪录片《考古中国》是运用审美叙事方式解说考古史实的一种成功的尝试。其叙事特点是: 在现场探索中反思历史,将人文精神融入科学考察,以双重叙事结构展现考古过程,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感、现场感、视听美感和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语境下分析纪录片的传播特性,对于研究纪录片在新时期的转型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能够帮助纪录片更好地开拓市场,前提是纪录片必须更好地与新媒体相融合。鉴于此,主要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两个方面来讨论纪录片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特性,带着纪录片在新媒体传播中有何变化及纪录片在新媒体中如何拓展市场两个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五四”女作家的小说叙事具有独特的“自足性”.她们以作家主体为话语中心,以个体的感知替所有角色代言,小说中各种叙事技巧的使用皆为达到个体言说的快感.从叙事视角看,作者、叙述者、被叙述者的身份不断出现重叠、错位和流动.从叙事结构的安排来看,作者惯用书信、日记等体裁推进情节发展,交代故事背景,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女作家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安排,同时又给单纯的以“心理-情绪”为中心的结构以物化的情节形式.“五四”女作家这种叙事上的“自足性”与她们当时“边缘化”的生存心态和女性意识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章力求通过对“五四”时期女作家代表性小说的叙事特征的分析,展现其背后隐含的“五四”知识女性独特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人文学和艺术作品大多离不开文化认同和时代感召下的进步意识问题,而教育、语言、服饰、饮食等层面都是体现这两个命题的主要维度。就此而言,娘惹形象的建构则更容易在上述维度找到切入点。以娘惹影视剧传播为例,通过对教育、语言、服饰、饮食等层面的展示,表现出"娘惹"与中华文化既亲近又疏离的矛盾,反映了海外华人文化根性焦虑本质。娘惹文化正在经历以下三方面的调适:一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始终坚守自身的文化内核,二是凭借丰富的传播形式以适应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三是擅长借鉴各国优秀文化因子。这种调试为娘惹文化的在地书写和区域传播做出了开拓性实践,也为影视剧对华人女性文化的建构与传播实践提供了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20.
《梁思成林徽因》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电视纪录片佳作。文章认为该片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感与事业的交响;其二,个人与民族的交融;其三,历史与人文的交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