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海外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身份特征和传播接受心理.中国外宣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深入研究海外受众传播接受心理.本文在分析海外受众传播接受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不同传播对象"等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新闻规律、适应国际惯例的主导型外宣策略.  相似文献   

2.
论新闻受众心理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芳芳 《云梦学刊》2003,24(4):121-122,126
从新闻接受角度出发,阐释新闻受众心理的三个层次:“消闲心理”、“求知心理”和“研究心理”,可以发现新闻受众心理的不同层次的理性含量是不同的。“消闲心理”是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层次,“求知心理”是新闻受众心理的较高层次,“研究心理”是新闻受众心理的高级层次。  相似文献   

3.
受众对大众传播的需求是一种精神和信息的需要,但不同的受众群体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受众群体,由于其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出现对媒体、传播内容的不同选择和理解。新闻受众的心理推动媒体的自我调整,调整后的媒体反过来再造受众新的接受心理。这就要求媒体努力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强化艺术意识,写精写活新闻。  相似文献   

4.
再论新闻的有效传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闻的有效传播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是在拙作《有效传播: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兼论新闻传播必须从相关学科中借鉴方法论》的基础上从传者、媒介、受传者(受众)三者协调互动的角度,对新闻有效传播问题进行的再探讨。文章认为,新闻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传者、媒介、受众三者,围绕新闻信息展开运动并相互作用,其结果,或者是达到平衡(这就实现了有效传播),或者是最终并不能达到平衡(因而成为无效传播)。三者是否达到平衡,这就构成了有效传播与无效传播的根本区别。有效传播是传者、媒介、受众协调互动的产物。无效传播则是三者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结果。不协调造成的结果,是各种作用力的互相抵消。  相似文献   

5.
新闻话语权争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意识形态之争。一个社会的新闻话语传播是这个社会建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也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新闻话语通过建构社会成员的政治知识图式、内置框架引导大众舆论、沉淀为世代延续的受众心理结构三个步骤来完成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在移动传播时代,传统新闻话语叙事出现了"不适应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功效和作用随之削弱,创新话语表达的内容、视角和风格,方可有效提高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完成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6.
公共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日益突显。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是产生健康、负责、理性公共舆论的前提条件。公共新闻中传播主体和话语权向受众的迁移、传播内容的平民视角以及与受众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形式的传播特点,表明其具有培育公众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借鉴公共新闻的这些传播特点有利于培养我国公众的公民意识,营造一个健康、负责、理性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李广增  马拥权 《河北学刊》2003,23(1):130-132
人本位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新闻传播领域体现为受众本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出了受众本位的内涵,是受众本位的理论基础;受众本位的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包括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提供参与和利用媒体的机会,提供实用技术,提供娱乐等多个方面;传播先进文化是受众本位的中国特色.受众本位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8.
网络谣言泛滥于网络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在现实矛盾中滋生的情绪和心理,转移到被热议的话题中,而不在乎这个话题本身是否真实,此时的话题只是发表言论和抒发情感的借题。受众的同情心理、从众心理、窥私心理、泄愤心理、投射心理等多种复杂综合的心理状态,推动着谣言从发布、轻信、增添、扩散到成为焦点,这既促成了网络谣言生成的整个传播过程,又体现了网络谣言生成的受众心理过程。因此,要遏制网络谣言的泛滥,就必须对网络传播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且政府和有关媒介也要负起管制和监督的责任,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新闻传播对受众主体作用的不断重视,构筑人文关怀的传播环境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当前新闻报道中表现出来的党政功能突出、商业利益涌动、低俗倾向愈烈和传者地位至上的现象,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缺失,构筑健全的新闻传播环境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大众媒介组织、媒体从业人员、广大受众及其组织各尽其能,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45-250
新闻特稿的文学性包含非虚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四大综合属性。新闻特稿的文学性从四个方面可对其新闻价值发挥辅助作用:一是非虚构是文学性的立足之本;二是新形象性可提升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中的事实无限接近客观现实;三是情感性可增强新闻的接近性,尤其是新闻与受众心理的接近性,使新闻易于接受;四是审美性可弥补新闻时效性的缺陷,使新闻传播效果更持久。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层面突显出来的矛盾较为集中和尖锐,风险社会的诸多关键性议题进入媒体报道的视野。网络新闻评论是网络舆情的重要集散地,在风险认知、风险沟通、风险话题和风险教育等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充分拓展网络新闻评论的意见平台、关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舆论圈、强化主流和权威的声音、培养公众的批判意识等可以平衡社会心态、疏导公众情绪、更好地构筑正能量意见流。  相似文献   

12.
宋凡金 《齐鲁学刊》2003,(5):116-120
心灵哲学的研究有不同的理路,塞尔的理路主要体现在对三个基本问题的检讨上,这三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完全由力场中物质粒子所组成的实在世界怎么可能包含着有意识的系统?心灵的本质是什么?心灵如何运作?塞尔用"生物学的自然主义"观点消解了传统的心身问题,指出心灵是自然的一部分,意识是和其他生物学现象一样的一种生物学现象。心灵的本质为意识一系列的特征所标明,心灵的运作则由意向性所揭示。因此,在由我们的进化天赋所确立的界限之内,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才是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ISO质量管理标准,按照“转变质量观念确立质量标准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观;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坚持以师生为关注焦点,坚持教学、管理、育人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按照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原则构建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的双重意蕴及其实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概念具有双重意蕴 ,即外在社会结构的现代性与内在文化心理结构的现代性 ,前者表现为形式化的制度结构 ,以理性化为原则 ;后者表现为感性欲望的伸张 ,以感觉化为主导。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就是道德文化危机与意义危机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人类的社会秩序与心性秩序的超越性的价值源头或根据逐渐消解 ,于是现代人在合理地建构社会制度结构的同时 ,是否能并如何能重建人的心性结构 ?是否能并如何能重建人的精神家园与意义世界 ?这是一个未解难题  相似文献   

15.
湘西文化特点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英杰 《云梦学刊》2001,22(2):48-51
从宗教--伦理角度审视湘西文化,其最大的特点是"附魅",巫风尤盛,由此而引发出宗族意识强烈和感情色彩浓重诸多特点.正是这些特色,使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相似文献   

16.
作为士族神仙道教的组成部分 ,魏晋时期士族文人服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上逍遥和肉体上享乐的需要。《世说新语》中士族服药的故事 ,不仅体现了它与帝王服用丹药和民众服符的不同 ,而且还集中体现了士族神仙道教中的“地仙”思想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普通人参与媒介叙述的潜能得到释放,受众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的发展,使受众的新闻叙述控制权得到扩张。新媒体环境下普通受众参与的互动叙述从不同角度延伸新闻故事的情节线,使之成为一个开放性文本。“受众叙述”所具备的动态生成的特性,导致文本边界趋于消解,由此建构了新闻叙事的“全文本”。受众以“游猎”姿态展开新闻叙述,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文本进行挪用、拼贴和戏仿,生成具有“杂交”性质的叙述文本,成为当下年轻世代新闻消费的“间接化”与“娱乐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生产者式文本”,受众叙述不再受制于新闻类别的“常规”,为新闻“诗学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并在集体意义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芳芳 《云梦学刊》2004,25(6):24-26
中国近代报刊诞生之际就承担了“救亡”重担,创办近代报刊是政治家们从事政治活动的重要方式,因而中国最初的新闻人,从一开始就过分地强调了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利器”这一特质。这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但媒体过多地承担宣传鼓动功能,过多地介入到政治斗争之中,势必削弱了其他功能。  相似文献   

19.
浅论教育新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伦娥 《云梦学刊》2003,24(6):122-124
教育新闻创新必须注意正确导向,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新闻观,必须贴近基层,必须形成特色。在教育新闻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内涵。拓展外延,讲求开放透明,坚持求真求实。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运动期间,毓贤曾先后任山东、山西巡抚。履职两地之时他的"涉教"态度,尽管是在同一趋向基础上的阶段性发展中所呈现,但其仇教反教表现的相对隐与显、柔与刚、温和与暴烈、理智与迷狂,还是反差颇大,彰明较著。究其原因,既为具体背景条件和朝廷导向因素在两阶段中的不同所促使,更是其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仇教心理自潜隐、抑制到凸显、膨胀的剧变并外化于行为所直接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