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和基本经济支撑,在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发展生态产业。本文以生态民族学理念为指导,分五个部分先后分析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面临的多重制约,探讨了该区域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和破解现存约束的制度创新途径,最后总结了几点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重要启示和结论,为我国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最终实现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问题凸显区.政治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有助于实现生态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稳步推进,必须以政治文明的生态化发展为制度保障.政治文明的生态化发展主要围绕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民主等三个方面展开,核心是党的领导方式生态化,主体是法治体系生态化,基础是民主建设生态化.党的领导方式的生态化就是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方式,生成政治意识文明.法治体系生态化目标是推进政治制度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综合性的生态立法、协同性的生态执法和强效的生态司法.民主建设生态化的中心是公众生态参与. 相似文献
3.
一、生态民族学:破解西部民族地区生态问题的新视角
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向人类昭示,“生态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和竞争作用所支配的复杂系统①”,社会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人与自然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的互动协调过程,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民族关系是历史环境、条件的产物和积淀,更是现实环境、条件的一种折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经济是民族关系的基础,它决定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发展民族经济应努力协调好民族关系;巩固民族关系必须活跃民族经济。 相似文献
5.
在民族地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需要民族地区政府通过创新组织网络来履行应有的职能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和帮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并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结合起来,建立、调整和完善技术创新相关的机制与体制、法规与政策,形成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相配套的制度网络和社会环境,以保证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能够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6.
民族经济政策是整个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我国民族经济政策,有助于正确认识民族经济政策制定的理性逻辑,正确认识我国民族经济政策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党的几位领导人在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原则、战略和措施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以及在这些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方面的探索.党的民族经济发展思想,体现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地区适宜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在正确的民族观下指导选择的,只有符合该区域各民族的发展需求,实现其历史阶段作为民族中的基本元素"人"的福利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加入了人文理念的经济发展概念,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多民族大杂居、少数民族小聚居的现实状况,引入正确的民族观,采取多层次、多元化的跨越式发展模式,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9.
经济和谐是民族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不和谐是制约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是促进中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目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要素配置、经济利益平衡和经济活动联系等几个方面。应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谐发展的制度基础,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为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0.
11.
文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借助1997-2016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民族文化资本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不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呈现非线性影响;文化资本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文化事业费以及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影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文化事业经费越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高,则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大;此外,物质资本依然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和增加公路运营里程均能显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基于此,本文提出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等的投资。 相似文献
12.
调适民族习惯法,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习惯法作为民族群体意志的传统表现形式 ,广泛存在于广西少数民族之中 ,并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对孕育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民族习惯法进行调适 ,使之为当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旋律服务 ,这是目前我国民族法学研究的一个极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新领域。本文即属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发展民族乡村经济——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经济 ,使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这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作者从多年的民族工作经验出发 ,用访谈的形式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西方民族经济研究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西方民族经济研究的历史传统介绍及其研究内涵的总结 ,指出民族性对民族经济发展有利弊两方面的影响 ,强调对西方民族经济的研究应注重历史与发展的二重性 ,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方面重视民族经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民族经济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本文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邓小平的民族经济思想,着重指出:邓小平把生产力标准引入民族工作实践,以经济建设与发展作为衡量民族工作的标准,是从我国民族地区实践出发的科学结论,并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Z2):257-25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在精神生活层面上关注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保证经济发展的方向,而且在物质生活层面上可直接支持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昂扬的民族精神出生产力,民族精神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市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实现各个民族之间"事实上的平等"作为中国民族政策的目标,其实质是消除各民族间的结构性差异;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培育相对落后民族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为此,中国的民族经济政策应该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其方向是把民族经济融合作为制定政策的新视角,引导相对落后民族利用文化资源参与市场竞争,以推动各民族经济交往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把民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或民族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民族认同的文化特质构成民族概念的内在规定,并呈现为民族经济生活自然差异和文化差异二重性。把握民族经济生活差异二重性是建构学科理论框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揭示了发展民族经济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前提;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巩固我国国防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邓小平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全局的战略性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应认真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明确民族地区政府的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