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基石。但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实践范畴却一直被定义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即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其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始终未能为人们所肯定和重视。这不能不说是理论上的一个缺陷。我们认为,实践活动应该被规定为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双重过程。 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表示实践活动内容和过程的一对认识论范畴。所谓对象化,就是主观的客观化、现实化。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主体的本质力量(能动性)和主观目的(目的性)客观化,使之以对象的和客观的形式表现于现实中的过程。所谓非对象化,就是客观的主观化、主体化。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客体中的客观物质和客观逻辑主观化、主体化,改造和形成主体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和活动能力,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不可分割的。认识发展过程决不能独立于社会发展过程之外,而是社会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正是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观察认识问题,才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而社会发展过程,一切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  相似文献   

4.
把实践观点导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这是认识论之所以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的两个根本之点;这两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是统一的。正确地理解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问题,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考察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都有重要意义。一人类认识的全部历史,就是主观和客观、思想和存在的矛盾运动的历史。在思维和存在的矛盾运动中,实践是沟通两者之间关系的桥梁。认识始于实践,又反转来服务于实践。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二,首先把实践观点推广到社会生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和专家。(一) 马克思主义应该怎样给实践以科学的定义,实践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些什么特性?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开展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与看法,有的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实践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运用物质手段,改造客观外部世界的纯粹感性物质活动,是属于客观物质范畴,其中不包含丝毫的主观因素。因而不  相似文献   

6.
对于“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界定:一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或者从存在论角度,具体地分析实践的结构、功能,研究人类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来改造世界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研究的实践.一是从精神活动,或者说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具体地分析实践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人类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来理论地把握世界,达到真理性的认识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就是能动的认识论所要研究的实践.更一般地说.前者是哲学本体论所要研究的课题,后者则是认识论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在努力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列宁关于“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以及毛泽东关于“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观点,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实践的需要,也是提高干部的思想水平,搞好工作的需要。 唯物辩证法所以同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哲学基础的。 一、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是由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所决定,也“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恩格斯讲到世界本身的辩证发展和人们对它的认识过程时指出:当我们观察自然界  相似文献   

8.
<正> 社会运动是具有两重性历史过程.一方面,它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它只服从必然性的规律,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它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自在的运动.这个过程确定地显示了社会运动的合规律性与必然性.可是,社会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物质的自然历史过程截然不同,它的客观性是建立在主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这种实践活动又是由包括目的要素在内的主观意志的驱使而产生的;主体是社会运动的载体,因此,另一方面,社会运动又是主体的运动过程,它具有主体性,并从而具有合目的性与合理性.社会规律正是通过人的合目的性活动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正> 什么是主体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能动性。它指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就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这个“人”,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的人。它是现实的、社会的,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不以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它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从而同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人类对物质认识过程中的认识的结晶 ,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我们在理解、认识它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片面性。针对此 ,本文一方面指出现阶段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解过程中存在的片面性及其所在 ,另一方面阐述了建立实践的物质观这一问题。主要观点有 :现在人们对物质的理解仅停留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当中 ,这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实质的把握 ,人与物质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和人类的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 ;物质的产生、存在、发展与实践相统一 ,对物质的认识与改造 (包括创造 )与实践共俱进。因此 ,建立起实践物质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云南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关于实践目的问题的讨论,涉及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基本理论,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再就这一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一、实践目的及其要素与层次。 目的属于主观意识范畴,是主体对未来实践预期达到的结果的观念模型,是指导实践活动的主观意向。人们总是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目的,而实践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目的的指引下进行的,即通过物化活动过程,使外界对象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向发生预期的变革,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是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重要特点。恩格斯深刻指出:“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动物也有一部历史,即动物的起源和逐渐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立脚点和基本概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过程。从这一论述所阐明的原则及其结论看,毛泽东的《实践论》其实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发挥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生论,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重大的理论发挥。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理论基石,它首次把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为感性的、现实的、对象化的活动,认为人的这种实践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从而使人能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界其他东西…  相似文献   

13.
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然而,近年来在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基本命题受到了挑战。人们提出了选择论、建构论、评价反映统一论和信息反映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反映仅仅理解为人脑对于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体的模写、摄影和  相似文献   

14.
认识创新与实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广义的认识论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创新观点。创新既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表现为发现式创新和发明式创新 ,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 (实验 )活动 ,体现为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化活动和主体改造自身的非对象化活动。无论是作为认识之维 ,还是作为实践之维的创新 ,根本上都是一种群众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观点和群众观点相一致。从广义的认识层面阐释创新 ,不仅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把握当前提倡创新精神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正>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我党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概括。人们通常把它理解为一般认识论,并将其推广到所有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其实,这是误解。毛泽东同志这一哲学概括的意义并非是指一般认识论,而是指领导活动中的具体认识论,即领导认识论。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研究什么的?我们看到、听到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理论。这种答案似乎已成定论。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看作只研究和解决人的认识性质、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手段、认识过程、认识源泉以及认识如何达到真理等问题。我认为,这种观点的确切性、  相似文献   

17.
和以往一切认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首先承认客体对于主体认识的制约性,但同时又特别强调主体的能动方面,强调人对于自然、社会的改造,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强调应该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来理解实践活动。因此,认识创造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我国理论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实践论。与此相联系,许多教科书或专门论述认识论的小册子,也只讲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把逻辑思维问题排斥于认识论之外。这种观点和做法,我认为都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一、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人们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把实践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把认识方法建立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之一,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使它进一步建立在科学世界观的  相似文献   

20.
在80年代中国的哲学争论中,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再认识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涌入,实践范畴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主体性范畴无可争议地处于哲学目光的聚焦点上,人们纷纷从认识论、价值论、人本学、本体论等不同视角对实践问题进行透视与阐释,并由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定为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等等。关于实践问题讨论的积极成果在于,人们不再单纯在认识论意义上来理解实践范畴,而是开始在人的本质活动或存在方式的意义上来重建实践范畴,从而依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当代历史的演进而拓宽实践范畴的内涵。当把实践界定为人的本质活动或存在方式时,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