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3-96
概览五四后的乡土小说,民俗描写大量出现,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民俗描写蕴含着独特多样的丰富内涵,它是作品表现主题思想、彰显民族特色、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这种文学现象既是时代呼唤的产物,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石翀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131-134
从合成心理空间的视角看,英语历史现在时反映的是由客观联系性时间关系扩大到主观联系性时间关系的一种垮空间映射的过程,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产生层创结构,并在其中生成主观联系性时间关系,这样历史现在时时态意义的扩大在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中得以实现,从而解释了历史现在时中用一般现在时描述过去时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韩彩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83-185
与文学密不可分的除了思想还有审美。曹文轩成长小说的美学风格一乡土抒情体,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恬淡、忧郁的农业文明意象;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理想化了的现实人生;论述的道义力量和悲悯精神等。 相似文献
4.
张惠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6):59-60
乡土美学是在现代化中国特殊国情下实现的乡土审美建构。乡土美学在其建构过程中,对“乡土”这一词语的内涵的界定,成为乡土美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因此通过将“乡土”与“故乡”、“民间”辨析,可以见出乡土美学中“乡土”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5.
简德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3):22-27
在乡土美学之既定学科语境中的乡土,是指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大工业文明出现以来,与城市在空间形态和时间性质上双重同步对立的农村、乡村。在全球化时代,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形态和时间性质上的双重同步对立,最终表现为西方与东方在空间形态和时间性质上的双重同步对立。在这种对立中,中国成为一个巨大的乡土和坚硬的本土。 相似文献
6.
赵江滨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0(3):5-10
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乡土小说和以沈从文等为代表的田园乡土小说标示着现代乡土文学的两种艺术倾向,但从审美角度审视,后者是对小说现实功利因素的超越和对艺术本性的回归。文章在概括阐述两种乡土文学的基本社会背景及艺术特征之后,着重以沈从文早年生活和具体作品互训的方式,阐释沈从文乡土小说田园风格的基本成因。 相似文献
7.
刘世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5):121-130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教授的一部学术著作,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梳理以及与当代社会科学中若干重要理论的比较,探讨了《乡土中国》中的概念是否仅仅属于"乡土中国"的问题。本文认为,费教授提出的若干概念,具有超出"乡土中国"的更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多元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主体形象,农民形象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丰厚充盈。依据其自身审美内涵的差异性,农民形象谱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文化表征型、现实镜像型和生存喻指型。文化表征型农民形象源于作家文化批判与重建的强烈诉求,农民的文化能指意味愈趋明显。现实镜像型农民形象则折射出现实乡村变革对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改变与塑造,农民与土地的矛盾冲突成为作家的叙事焦点。生存喻指型农民形象突出农民的生存意识,彰显出作家以自由自在的乡村文化心态和自足自立的乡村民间生存原则对抗意识形态同化改造乡村的文化意图。随着时代文化语境的迁移,农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化内涵必然会产生新质,克服当前农民叙事缺陷也成为作家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内涵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林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61-63,80
以服务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认可。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是学校的未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是学校得以发展的基础。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较高进而为学校创造更好的知名度,学校才有更好的未来。以学生为本并不等于放纵学生,服务学生的本质涵义应该是为学生负责,不仅包括学生的现在也包括学生的未来,必须准确把握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内涵。 相似文献
10.
11.
石翀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3,(1):119-120
当代语法学的明显特征是对语言系统进行多视角观察及静动结合的立体性研究。通过对现在时的时态意义及对“新闻现在时”的形式分析 ,揭示其语法形式背后的语用功能和所蕴含的语用内涵。 相似文献
12.
廉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2):32-35
运用模糊理论的基本观点探讨现在时间概念的模糊性和英语一般现在时的用法。指出.英语一般现在时不仅用干表示现在时间范畴的行为和状态,也可用干表示过去和将来时间范畴的行为和状态。实际上正是现在时间概念的模糊性在英语语法中的具体反映,说明英语一般现在时是一个模糊的语法范畴。 相似文献
13.
彭卓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114-115
本文探讨英语动词现在时部分表示"非现在"的用法,揭示出该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时空隐喻.作者认为,在时间的认知过程中,人类的概念化思维发生了隐喻联想,喻体"空间"内部结构模式被投射到"本体"时间上,空间域"前后""近和远"的方位差异在时间上表现为"现在与非现在"的对立,从而合理解释了英语动词现在时形式表示过去和将来语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陈程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77-80
对英语现在进行时的语法多义关系进行了探索,并通过实证研究,寻找汉语现在进行时语法多义关系的线索,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得出结论:英语现在进行时的语法多义关系以显性的语法手段存在,而汉语现在进行时的语法多义关系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只在特定的情景语境中才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5.
“濒危土话”与“抢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奇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6):101-104
从"湘南土话"的现状出发,我们发现:"濒危土话"既有作为"濒危方言"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种类多、混合程度大、方言属性未定、方言演变现象丰富、消亡时间相对快等一些特殊性。对"濒危土话"的"抢救性"研究在"濒危方言"的研究中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研究队伍有待加强、研究手段和方法有待出新等问题。我们有必要重视并加以落实"濒危土话"的"抢救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光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1):42-48
本文讨论五四诗歌革新运动中从"白话诗"到"新诗"的演变过程。认为在"白话诗"时期,是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寻求突破,致力于"工具"的改革和形式的解放;到了"新诗"时期才改变自己的写作背景和思想艺术资源,在内容、诗体、修辞上全面接受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言意之辨"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原创理论和方法,藉助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思辨性解说,对德语"将来时"这一语法现象进行了逻辑形式上的辨析。突破从语意方面说明"言"与"意"辩证关系的传统,从语法规则和形式逻辑方面进行了语言哲学相关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汪龙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4):96-100
对近代白话文创作热潮,当下学界多喜着眼于其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启迪承传关系的探讨,批评趣向上也是极力强调近代白话文作家的保守性和五四作家的超越性,这种批评旨趣所隐含的价值判断是对近代白话文热潮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怀疑。其实早在1897年裘廷梁就提出了白话文理论,陈天华、邹容、秋瑾等人积极从事白话文创作。但是由于报刊的困境及其理论的自我否定,并没有掀起狂澜。 相似文献
20.
英语动词的“时”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谦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89-92
传统英语语法认为,英语动词有16种时态,而现代英语语法则主张英语动词有两时和两体。两时: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时间(time)和时(tense)不同,时间是一个概念,而时(tense)则是语法上的称谓。两体:进行体和完成体,体必须和时连用,也可以互相结合。一种特定的动词时的形式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时间概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