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儒家以“孝”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是来自于人类关于“天人合一”的认知及其深化,来自于人类认识自然对人生存的意义,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意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将人类行为的起点归结为“孝”,其实就为人类寻找到了自身的生存依据,也为社会行为个体处世修行寻找到了重要依据,将“孝”与“礼仪”相结合,以“礼”为载体,用“礼”的外在形式来体现“孝”的思想内容,这不仅符合人自身的生长需要,更反映出儒家教化成人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礼仪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渊薮和基质的文化现象,因其发端久远、内涵丰富、影响深广,备受今人重视和探究。本文通过具体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将中华礼仪的发萌时间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同时对原始鸿蒙时期的礼仪文化形态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从而证明,中华礼仪从萌芽起便开始浸润整个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历程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
在人生礼仪中,蛋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化事象,它起到了媒介和象征的作用,沟通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传承与发展的意蕴,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残缺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礼仪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所谓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汉王朝开国伊始 ,鲁人叔孙通就根据儒家学说为统一的大汉帝国制定了一套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的礼仪制度 ,并编撰《仪品》十六篇与《汉礼器制度》 ,不仅奠定了有汉一代的礼制基础 ,而且为其后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礼制确立了基本模式。汉代的“封禅”与“明堂”制度也主要是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此外 ,汉代的《仪礼》之学、二戴《礼记》之学与《周礼》之学也都与齐鲁之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对疗病也有某种辅助作用,农业上有卤水选种,渔业上用于腌制,工业上更是重要的原料,这都是我们所知道的。但在中国古代,盐与礼仪文化还有密切的关系,这却不是人所共知的了。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美学以及礼仪文化历史的追溯中,探究礼仪文化的审美内涵及其审美要求,并论及中国礼仪文化优秀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礼记》49篇的初本,为西汉今文礼家戴圣所编纂。自西汉至东汉,《礼记》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的本子。东汉末年郑玄据诸本加以校勘,并为之作《注》,列之为《三礼》之一。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除一度几为王学夺席,他皆惟郑学独尊,且唐于《三礼》独重《礼记》。宋元明时期,《礼记》学颇染宋学习气。清代号称经学复盛,然《礼记》学则未堪其称,诸经独《礼记》无新《疏》。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对企业来说,除了要具备高超的管理水准和技术水平,还必须通晓企业礼仪的规则,并坚定不移地构建企业礼仪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交往的需要,规范员工行为,塑造美好的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典籍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的作用。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电视媒体,通过媒介形态、媒介类型与传播模式的重新整合进行跨媒介传播,提炼典籍中的价值内涵,推动中国典籍的记忆重构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服务于现实,为凝聚情感认同、传承文化基因、树立国家形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才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古典名著《红楼梦》最有影响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思译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分别归属于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范畴,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语义翻译是文化典籍翻译的较佳策略。  相似文献   

12.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妙语集萃,语言精练,其中许多经典语句已转化为成语。《礼记》中的成语虽在其篇目中分布不均,但其数量可观,《礼记》中蕴藏的礼文化通过成语这一特殊载体得以延续至今。通过《礼记》中这些体现礼文化的成语,我们既能了解先人对礼的认识,以及先人在生活中对礼的践行,也能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丰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14.
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礼仪是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上 ,社会制度对他地位和作用的规定及角色的认可。人生礼仪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人生礼仪的性质与功能 ,对其中的精华部分 ,采取保护措施 ,使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是我们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实际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论述关于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问题。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接触外国游客的机会越来越多,了解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并学会恰当运用它们变得很重要。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中西礼仪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包括见面和告别礼仪的差异,介绍与称呼的差异,对称赞和感谢的不同回答等。作者发现,中西在这些礼仪方面的差异确实非同一般。此外,造成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名。它将自身独特的魅力烙印在乡村社会,深刻影响着乡村众民的生活实践。在与乡村风俗习惯有机结合后,成为乡村的文化基因及秩序基石。然而,伴随着近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乡村礼仪文化一度衰落,致使乡村民众面临着诸多困惑,而乡村失序问题亦渐次产生。解决这一问题,还乡村一个和谐有序的发展局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重构乡村礼仪文化成为理性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社会交往上的较大的差异这一问题,从迎宾礼仪方面、宗教信仰方面和公共场所方面研究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生活礼仪的特征。结果表明: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生活中的礼仪,对学习俄语、增进中俄两大民族的传统、友谊、促进两国人民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裘洁 《国际公关》2024,(4):130-132
中国古代典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更是两国文化互动与融合的重要体现。本文分类探讨了传入日本的中国古代典籍,涉及宗教、哲学、文学、历史、医药等多个领域,揭示中国古典文化在日本的广泛渗透和影响,并对这些典籍传入日本的过程、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日本文化的具体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历史性的文化交流研究对于促进东亚乃至全球的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崇仁甘溪王氏九修族谱》为王安石家族的世系家谱,其中记载的有关于祭祀的礼仪包含了元旦仪、元夕仪、立春祭仪、冬至祭仪、墓祭仪、祀后土仪、生忌奠仪等七项按照四时进行祭祀的礼仪,与《礼记》和《仪礼》中对于祭祀礼仪的记载主要是王室家族祭祖及士卿大夫祭祖的礼仪相比在时节和祭祀内容上有诸多不同,王氏家族族谱中所记载的四时礼仪记录了当时宋朝的缙绅家族仪礼,与后来的朱熹所撰载的《朱子家礼》也有很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肃南裕固族婚嫁礼仪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裕固族是我国西部地区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裕固族的礼仪文化内容丰富,其中婚嫁礼仪文化独具特色。通过考察裕固族婚庆礼仪活动找寻其婚嫁礼仪文化的深层内涵,对于了解和认识裕固族民俗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