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孟天运 《东方论坛》2006,(6):128-128,F000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东坡游庐山印象。读《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使人油然而生此感叹。以往海内外有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研究非常广泛,可谓硕果累累,研究领域涉及三苏文学、艺术成就、政治思想、生平、后裔等多方面。仅古今中外有关苏轼研究成果,就有苏学大家曾枣庄等著《苏轼研究史》专书洋洋几十万言介绍。然而就研究者们的学术出身来看,则大抵系出文学,史学出身者不多,研及三苏日常生活者更是少见。本书作者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对苏氏家族进行深入而广阔的系统研究,让习惯了对三苏进行文学解读的人们看…  相似文献   

2.
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化发达,而西南小州眉山又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称之为"眉山现象".这与唐五代及宋"靖康之难"后的移民运动密切相关.据研究,眉山是当时接受移民最多的地区,大量的北方"衣冠之族"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它与巴蜀本土文化相融合,由家族文化发展为文化家族,通过教育与科举,部分人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所谓"眉山现象",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硕果.  相似文献   

3.
《荷马史诗》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果说<荷马史诗>中一系列的"英雄"群像是奠定史诗永恒的艺术魅力的重要的基础,那么他们身上展示的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是这些"英雄"群像永恒生命力的深层根因.古希腊文化精神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而得到了凝聚和弘扬.  相似文献   

4.
<中国志>是西亚地区描述、介绍中国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研究外国人研究中国法律状况的重要资料.本文以<中国志>为研究对象,评析其得失,并对其对传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起的作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提要]中国人重视家训,因为家训是体现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信仰的符号,是家的精神根基,是根植于内心的行为准则,家训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到家庭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兴衰。宋代四川眉山苏氏家族因其清正廉洁的家风和经世致用的家训培育出了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三苏”家训的内容、内涵和特色加以研究,从文化背景、地域特征等方面挖掘出“三苏”家训产生的条件,以期为中国的童蒙教育改革、为社会风气的引领、为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宋代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承找到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三苏为代表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 ,重视以良好的教育振兴家族 ,使苏氏子弟幼承庭训 ,学有家法 ,人人俊秀 ,个个饱学 ,形成著名的苏氏家学。一脉相承的苏氏家学可分为两个方面 :诗文传家 ,重视经史。家学的传承 ,使苏氏家族人才迭出 ,并维持较高的社会声誉 ,成为其家族发展的文化保障。同时 ,苏氏家学对世人亦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强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易经>中自强的含义包括自强者(君子)的人格特征,即谦虚、谨慎、诚信、胸怀宽阔.要实现自强不息的人格特征需要具备三个必需的前提:志存高远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努力、自制和自我反省.在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美德.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9.
<大学>作为儒学的经典从宋代开始其地位逐渐升高.朱熹和王阳明都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但他们对<大学>却有不同的解读.比较他们的解读,就能够把握其不同的思想脉路,展示出他们的思想归属和对中国文化影响方式的差异,加深对这两位思想家和其后的某些中国文化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诗>成为楚国秉礼行事的重要依据.楚人学<诗>"广显德以耀明其志",表现出明显的<诗>德意识.这既与周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又与楚人尚武精神密切相关.楚人用<诗>重<雅>与春秋各国用<诗>具有相同性,他们在遵从用<诗>共性的基础上又有新变化,显现出热衷引<颂>的倾向.楚人对<诗>之字句、诗旨等的训释,表现出与他国不同的特点,有比较系统的<诗>本,深谙<诗>德、<诗>礼,形成了自己学<诗>、用<诗>、解<诗>、传<诗>的方法和体系,显现出了他们对宗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交流:中日版昆曲《牡丹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先生领衔的昆曲<牡丹亭>的公演,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而作为日本一代艺术大师,拥有"歌舞伎的奇迹"、"梦之女"等美誉的坂东玉三郎如何走上女形(男旦)表演技艺之路?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又如何放下身段,克服语言障碍,演绎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将会引发我们对加强中日深层的文化交流、以及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以文学、政事彰显于史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在传统宗族社会建设方面也作出了有影响的贡献.眉山苏氏家族重视宗法礼制教育,素有孝友传统,其族人多忠信孝友、乐善好施,形成代代相承的苏氏孝友家法,传递着两宋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共识,对苏氏子孙的发展与家族的昌隆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诗经>意象研究呈现出繁盛态势.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成为<诗经>意象研究的热点.众多研究者从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话、巫术、民情、风俗等文化背景来考察<诗经>原型意象的内涵及生成缘由,使当代<诗经>研究在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形态中呈现出新的活力.二是对<诗经>文学意象审美蕴含及功能意义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对于深化<诗经>文学化研究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状况的重要典籍.<三字经>大约于14-15世纪东传日本,成为日本人的汉学启蒙读物.随着时代以及自身文化的发展,日本人在使用此书的同时,也创编了不少对<三字经>进行改编、注释以及翻译的作品.另外,日本人也模仿<三字经>,创作出不少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新作品.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根据已知的事物把握体验未知的事物,捕捉人对抽象事物感受和体验最重要的形象化手段之一.<西游记>中唐僧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水石文化隐喻内涵丰富,隐喻象征深刻.唐僧与柔性的水意象密切相关,贾宝玉与石头、通灵宝玉三位一体,与硬质的石玉结缘,他们虽来自不同的渊源意象,却有着同质的文化隐喻意蕴.他们都涉及到弃不弃、情不情、死不死、物非物四对对立统一的辨证命题,在此是是非非的思维模式中彰显着吴承恩与曹雪芹对生命对人生超然的理解态度、冷然释然的反思精神.水石文化隐喻为我们深入了解唐僧、宝玉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与意义开阔了视野,也为深刻理解<西游记><红楼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一种重要刊物,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之一.它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原因,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前途等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分析,在建设中国近代文化方面做过大量有益的工作.<新民丛报>总结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和研究中国固有的文化资料,创建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和提高学术在文化史中的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山川早水的<巴蜀>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清末四川民间风情的记载十分深入全面,特别是对当时下层社会的记载,如旌表做假、峡江私窑、奉节歌妓、官场应酬、旅店风俗、救生红船等风俗的记载,许多是同时代国内文献记载所缺乏的,也是同时代西方人记载所没有的,对于今天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真实社会风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巴蜀>一书清末在日本的出版,对近代日本人对于长江上游的踏察调查有一个起始点的作用,研究<巴蜀>一书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日本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侵略的背景.  相似文献   

19.
三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它的兵家文化.<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齐人孙武所著的中国兵书经典,曹操是传世诸注家首席.曹操注简明扼要,是研习<孙子兵法>的钥匙.曹操又是取得很大成功的实践家.他身体力行,至老不倦,从"名微而众寡"起步,逐渐统一北方,为缔造三国时代的魏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他所遭到的赤壁之战等败绩,也可作为反面永鉴.总而言之,曹操对<孙子兵法>的注解和正反两方面的实践,都是值得人类珍视的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后,现代西方经济学者依然感受到它的巨大影响,从总体上看,他们对<宣言>的理解更加透彻、评价更加客观,对其经济学意义也更加重视.我们可以从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对<宣言>的态度中得到的启示是,<宣言>也是一部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宣言>仍然是一部最重要同时也是最简明、最通俗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