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原新 《人口研究》2004,28(5):48-54
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数量逐年递增,其家庭养老问题倍受关注.本文对独生子女家庭的代际年龄、人口和支持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以往的许多相关研究过分地夸大了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供养的严重性,在大多数情况下独生子女是可以胜任老年人照顾的;独生子女家庭是被简化到极至的高风险家庭结构,要对"空巢"家庭给予特别关注;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赡养应该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未来各国人口严重老龄化并向高龄化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和功能将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建设健康的老龄社会必须以健康老龄化为前提;健康老龄化要升华为健康的老龄社会。健康的老龄社会应该是对老年人有所保障,发挥社会生产功能,保证社会成员(包括老年人)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社会和家庭的代际关系协调等等。健康的老龄社会不是纯理想主义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朱静辉 《西北人口》2010,31(3):51-57
本文以薛村为个案。认为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特别是老年空巢家庭或者单身老人家庭的核心化带来了家庭养老的困境,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是代际关系变迁的某种外在表现形式。原有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变迁成为家庭结构与老年赡养变化的主要原因。短时间的理性的代际平衡并不是建立在代际双方共有认同基础之上的.老年人仍然以长时间的道德与感情的互惠模式考虑与子辈之间的关系。但是子辈却愈发用现代的理性方式考量代际关系。赡莽老人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生我养我的父子之恩情。而是一种与市场交换形式相类似的有来有往的给予方式。家庭养老模式的内涵和原则产生的变化使得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下降.在此之中国家成为老年人所期盼的救济对象,但国家的有限资源无法对老年人实施全面的救济。改善老年人生活仍然应以原来的家庭养老模式为基础。并且对之加以外部制度建设和内部社会化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家庭成员年龄特点与家庭养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照顾老人的主要家庭成员的年龄对家庭养老的影响。主要关注点是夫妻间的年龄差和代际间的年龄差。日前夫妻间的年龄差仍以丈夫大于妻子为主。但年轻夫妻间的年龄差距在逐步缩小,这对未来夫妻间的相互照料会有所帮助。但考虑平均期望寿命女性高,现今夫妻间的年龄差距仍有利于对男性老人的照顾。代际间的年龄差距明显缩小。与以往相比,妇女生育时间短,且结束生育的时间提前。这意味着两代人同时步入老年阶段的可能性的增加,老年人开始照顾老年人。夫妻间的年龄差三要影响夫妻两人之间的照顾;代际间的年龄差更多地影响着两代人之间的照顾。  相似文献   

5.
从调查数据看高龄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各类成员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本研究利用中国1998年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基础调查资料从生活来源、日常生活能力、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照料提供者这几个指标,分析了高龄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社区照顾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养老模式。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与高龄化、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凸显,发展城市社区照顾已成共识。通过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需求的分析,在社区照顾理论与起源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已具备发展城市社区照顾的基本条件,探索出城市社区照顾发展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是同步发展的,这就意味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寿命越来越长,家庭代数增加,代际关系复杂化。在老年一代、中年一代与少年一代之间,由于所出生的年代、生长的环境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更何况大千世界,本来就纷繁复杂,观点不一,情趣爱好各异,必然形成“代差”或“代沟”。如何平衡代际关系并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何解决稀缺资源的代际分配关系?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改变使代际关系产生摩擦和养老关系日益淡化,如何化解人口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代际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河南省新乡市Y社区的个案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老年人群体发生了社会隔离。这种社会隔离体现在制度、社区、家庭、自我四个维度,集体失语导致制度隔离,社会资本流失和国家在场导致社区隔离,代际关系嬗变导致家庭隔离,身份标签化及自我认同困境导致自我隔离。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应对策略为拒绝搬迁和跟儿子走。提出了老年人社会融合的路径:构建老年人利益诉求的制度吸纳机制;重塑社区公共空间,构建老年人社区行政吸纳机制;积极探索农村老年人居家照顾新模式,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促进老年人社区融合。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代际关系是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为重要关系之一。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中,十分注重家庭亲子关系、即上下代之间的关系,养儿防老,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社会学家把这代际关系称为双向反馈模式,作为传统美德而在中国社会,家庭中世代相传。社会主义建设更是把文明的家庭代际关系放在首位。在人口老龄过程中,随着家庭中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代际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同时,家庭外部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由此而来的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的变化,综合起来促使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模式受到了严…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9,(3):63-76
年龄认同是个体对衰老进程的主观体验,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以往关于照料孙子女与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的研究较为少见,并且没有关注子女代际社会支持的作用,关于中国老年人隔代照料与年龄认同的相关研究也极为缺乏。本文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调查追踪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隔代照料与中国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同时利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考察子女代际社会支持(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和代际情感支持)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即照料孙子女使老年人有更积极的年龄认同;隔代照料与城市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农村老年人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与老年女性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老年男性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的影响具有城乡差异性和性别差异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在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之间发生了完全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及中国家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关注老年照料者的健康问题和生活需求,要重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对于照料孙子女的老年人,其成年子女应给予更多的代际支持,提升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健康和幸福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庆波  杜鹏  陈功 《人口学刊》2017,(4):102-1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作为老人晚年生活质量重要评价指标的家庭代际关系正发生着变化;同时,受传统家庭孝文化的影响,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模式可能与西方家庭文化背景下的代际关系模式有所区别。基于此,本研究借用代际团结理论的六大维度,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2年试调查数据和探索性的潜变量模型,分析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间的代际关系类型。通过比较几大类别模型的拟合指标,本研究发现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类型主要分为紧密型、奉养有间型、疏远型三类。其中,接近1/3的代际关系为紧密型,超过一半的样本属于奉养有间型,1/10为疏远型。与以往研究对比发现,紧密型和疏远型分别为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主要模式和稀有模式。但与传统孝文化下的同住奉养代际关系模式相比,奉养有间型的出现表明我国的家庭代际关系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间的代际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成年子女既要遵循孝敬老人的传统文化,又想保持隐私、独立和个性发展,因而与老人分开居住。相关部门应根据家庭代际关系的模式制定促进紧密型与减少疏远型的公共政策,采取措施弥补奉养有间型模式下家庭照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文章通过Logistic多元估计模型与倾向值匹配等量化方法,以代际投入对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分析为切入点,回应了代际合作与家庭效用关系的经典命题.结果表明:父代经济收入与子代数量,影响着子代投入与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之间的关系.在三代的代际交换中,给予孙代的投入对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产生显著性影响,并且存在着稳健性的正向效应.在三代的代际合作中,给予孙代的投入对家庭效用产生了正向显著性影响.文章指出了代际合作与农村老年人家庭效用之间的正向关系,生育偏好成为影响农村老年人家庭效用的重要参数,并说明了代际交换的不平衡以及子代家庭效用增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子代数量与家庭支持力的关系是家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论文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以亲子两代分居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了分居家庭子代数量对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分居家庭中子代数量与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随着分居家庭中子代数量增加,农村老年人获得代际经济支持的递增概率存在着拐点。当分居家庭中子代数量上升至5个时,获得代际经济支持的概率最大。随着子代数量的增加,农村老年人获得代际经济支持的概率并非完全呈现正向递增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本文在IV-Oprobi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子女数量和城镇居民平均工资作为工具变量以克服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的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了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和 "养儿防老"模式如何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替代或者协同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由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并且两者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它还将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家庭代际经济支持对高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发挥了增益作用,而低龄老年人所获得的家庭经济供养则与其健康状况负相关;此外,子女的日常照料使得父母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双双提升;社会正式支持中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而参加新农保和新医保将会显著提升家庭代际经济支持水平,从而间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由此可见,"养儿防老"和"社会养老"呈现出协同促进效应,而非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5.
孙鹃娟  冀云 《人口研究》2017,(6):98-109
文章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在代际关系中的"给予"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老年人对这些支持行为的认知评价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老年人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家务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有正向作用,但认为子女需求过多对其心理健康有负向作用。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评价会显著调节照顾孙子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向,农村老年人的认知评价会显著调节"向下"经济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向,结果支持认知行为主义的ABC情绪理论。因此,在倡导积极老龄化并发挥老年人在家庭中作用的前提下,缓解城镇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压力、缓解农村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分别是保持其良好心理健康状况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家庭代际关系转变视角,通过对老年人从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照料支持、情感支持聚类分析,划分了“低-低-低”“高-低-高”“高-高-高”三种代际支持模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低-低-低”模式下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自己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高-低-高”和“高-高-高”模式下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子女家养老。代际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对老年人选择子女家养老有正向促进作用,代际照料支持对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代际情感支持对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代中国老年人的代际支持模式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代际经济支持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在不断弱化,代际照料支持未对社会化养老产生替代作用,代际情感支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构建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体系应侧重代际情感支持,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充代际经济支持和照料支持,以建立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的有效联动。  相似文献   

17.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和支持家庭养老功能发挥都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功能究竟产生何种影响尚需深入研究。在反事实因果的框架下,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两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居家养老服务显著减少了老年人的家庭代际支持获得,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子女对老年人的工具支持,这种替代作用在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中更为明显;居家养老服务并未显著削弱老年人的家庭代际关系,说明中国家庭养老功能的整体发挥依然得以维系。应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的支持作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与家庭养老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人口学刊》2018,(3):103-11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照顾问题日益突出。社区照顾相比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有其特殊的优势,越来越受欢迎,但仍需要创新。社区照顾只有结合中国实际才能真正成为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可靠之策。社区内结伴互助照顾模式是在结合中国熟人社会、老人交往特点以及参与社会的内驱力而提出来的,是社区照顾的一种表现形式。社区内结伴互助模式是指依托社区,以吸引或者信任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以自愿为前提,由老年人自己根据需要在社区朋友圈中寻觅合适伙伴并结成互助合作小组以实现快乐养老的模式。社区内结伴互助模式适用于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且在本区内养老的老年人,是人们按照一定程序把原始互助行为推向组织化的一种尝试。社区内结伴互助模式以互助自助的自我服务为主,成本较低;注重老年人社会参与,精神充实且富有人情味;坚持自我管理为主,有利于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资本提升;强调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相结合,可以有效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内结伴互助模式与国家的社会服务政策导向相吻合,符合政府关于社区治理和老龄工作发展方向,中国社会特有的重人情重关系的文化理念以及熟人社区的内在约束力又为发展社区内结伴互助模式创造了条件,近些年来国内开展的互助养老服务实践更为其提供了经验,因而发展社区内结伴互助的老年照顾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式研究中,数据往往来自家庭中父母或子女一方的报告,然而仅凭借“一面之词”对代际关系进行测量真的准确吗?这一问题的背后透视出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双向报告视角的缺失。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及多层Logistic回归方法,探究当前中国老年人家庭中代际关系的双向报告状况、代际关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老年父母的代际关系报告平均得分要略低于成年子女的报告平均得分,但两者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代际利益假说未获支持。其次,基于双向报告的聚类结果,可将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具体划分为结构维度上的“亲子一致型”、“亲近子疏型”、“亲疏子近型”模式与水平维度上的“亲子和睦型”、“亲子有隙型”、“亲子疏离型”模式。最后,从代际关系模式的影响因素来看,代际结构、老年父母特征及成年子女特征均会在结构维度与水平维度上产生显著影响,而家庭特征仅在水平维度上产生显著影响。简言之,两代人的年龄差距越大、父母年龄越小、子女年龄越大,越可能形成评价一致的代际关系;两代人的年龄差距越大、两代人的性别一致、父母年龄越小、父母获得子女支持以及在城镇家庭中,越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2001-2018年7期专项追踪调查数据,聚焦年龄效应构建个体增长模型,深入探究年龄视角下家庭结构转变对农村老人代际支持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代际支持策略随家庭结构而异,同时该策略会因老人年龄调节而有所调整。其中,随年龄调节,“变为独居”老人会为子女提供更多经济支持;“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与其子女间情感亲密越差;“变为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逐渐获得更多日常照料;“一直隔代同住”与“变为隔代同住”老人会得到子女更高水平经济支持,并减少照料支持提供。结果揭示了在老龄化与城市化并行推进的背景下,家庭养老在农村的主体地位仍牢固,巩固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对缓解农村社会养老压力意义深远;揭示了社会应重视不同家庭结构老人的群体异质性,提倡老人接受符合其养老期待的差异化社会养老服务;揭示了孝道观念深刻根植于子女内心并不断驱使其改进代际支持策略,通过两代人的不同支持行为,利用各自优势实现需求互补,这对促进家庭代际和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