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演义是古代长篇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往的小说史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本文提出了类型划分的原则,辨析了“历史小说”、“讲史小说”、“历史演义”等名称的来源和内涵,并对“历史演义”这一小说类型的总体特征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2.
关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自三十年代郑振铎先生将其定在“元末明初”之后,即为学界所遵从,似乎已成定论。现存几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也都将其定为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作。但近年来有人出了一些疑问,认为此书既然刊行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且前此并无罗贯中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明确记载,因而从中国俗文学发展的史实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会是成书于元末明初,而应当是明中叶的产品。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而已,并无多少确证。另一方面,又有人从该书的地名注中找了一些证据,定此书为元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是继《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后又一座三国史的里程碑,是三国题材由历史到小说漫长演化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它对上融陈寿原著与裴注于一体,兼采其长而出之以编年,对下影响到“说三分”与《三国志演义》创作。在思维方式,材料整合,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观念等史传与小说相通方面《资治通鉴》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演义》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在三国题材演化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与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第三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2日至26日在江苏镇江市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罗贯中的生平和思想(一)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罗贯中是太原人,主要根据是:(1)明代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确记载:“罗贯中,太原人”,而贾仲明与罗贯中“为忘年交”,所记当不误;(2)罗贯中创作的几部小说中着意褒美的主要人物,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李存孝,《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羽,《三  相似文献   

5.
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诞生之后,通俗小说史是否存在着近200年的空白?中国古代文学何以在明代后期迎来通俗小说的时代?对此,人言言殊,莫衷一是.本文从大众娱乐文化视角,探讨了明清通俗小说大众娱乐文化商品的属性,认为作为小说商品,明代前中期根本不曾存在什么“空白”;而作为小说文本创作,就创作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之后,的确出现了较长时段的断档.通俗小说时代姗姗来迟,恰与通俗小说作为大众娱乐休闲文化商品消费时代的迟到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宝库中的两件珍品。这两部小说在我国长篇通俗小说中出现最早,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然而,这两部小说到底成书于什么年代,对确定我国长篇通俗小说产生、成熟的时间,对研究通俗小说自身演变发展的历史及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这是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造成这个难解之谜的主要原因,是小说在文坛上不受重视,不能登大  相似文献   

7.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11,(4):46-53,91
第一次把铜雀台与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赤壁》,它既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学的再创作。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纶、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里的“智说(激)周瑜”,就是文学再创作的不断升华;而且小说中人诸葛亮的蛊惑煽动与添枝加叶地背诵《铜雀台赋》,还是在杜牧文学再创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作。小说与...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早完成的大著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后者向来被认为是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合著,前者被视为罗贯中作。但我认为“施耐庵”乃是明嘉靖初年撰写《忠义水浒》的一个文人托名或笔名,其人实不可考。至于罗贯中,根据贾仲明的《录鬼薄续编》其人固非子虚,但其生卒年则不易断定。他是一位戏曲家,是肯定的,但却没有确凿的材料证明他既是《水浒》的始撰人,又是《三国演义》的唯一作者。  相似文献   

9.
一《水浒传》原本七十回,至梁山泊英雄惊恶梦止,是一部反抗封建统治,热烈歌颂农民起义的不朽名著。著者为元末明初人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演义小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撰著于明洪武末至永乐初(约在1387年—1407年这段时间)。到明朝中期,约在正德、嘉靖年间,有人续加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三十回共成一百回,称为《忠义水浒传》。明朝万历年间,袁无涯从杨定见处得到一部增添“平田虎、王庆”的本子,又添二十回共一百二十回,称为《忠义水浒全传》。今人论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实在只是这些  相似文献   

10.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读者的小说观并非和作家的小说观一致  相似文献   

11.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记》和宋代的“说话”,以人物为核心来叙述历史成为中国叙事文学的一个特色,“说话”中的“讲史”是历史纪录的民间形式,也是历史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以二月河历史小说改编的帝王系列历史剧以及以毛泽东等领袖人物为中心的现代革命历史剧继承了这个传统.从历史的发展线索来看,说话之“讲史”直接导致了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而历史演义小说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就发生了比较明显的继承关系.从艺术形式的生存意义上理解,是通俗艺术向主流意识形态文艺靠拢,传统礼乐文化发挥着推动作用.从艺术形式的表现上看,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结构章法、叙事视角、语言风格,都在这个传统的延续中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说话”承继唐代“说话”而有发展,当时的“说话”分类更细,据南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的“瓦舍众伎”条所载,“讲史书”已成为一支大脉。它和“小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两家。“讲史说话”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滥觞。《东京梦华录》中即有北宋人“说五代史”的记载。现存《新编五代史平话》大约是“说五代史”的一种底本。刊行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三国志平话》,经过演化、加工,遂成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清二季长篇历史小说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13.
一宋元平话以其蓬勃的生气和不受正史拘缚的弘伟气魄,赢得了极佳的剧场效果,从而使以历代史事为题材的小说创作,第一次争得了独立的地位,开辟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但是,讲史平话毕竟是草创阶段的作品。无论从史学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加以衡量,都显得相当的粗陋和幼稚,尤其当用文字把瓦子艺人讲述的内容记录为话木以后,它的种种弊病,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明代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说:“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  相似文献   

14.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伟大的文学家。因旧籍所载其文献资料既少,且多参差,故而其生平事迹竟不可考。他的籍贯问题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在鲁迅先生看来,“自《录鬼簿续编》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可事实上,罗贯中籍贯的争论至今依旧不绝。直到1996年,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氏家谱》等文物,则不仅证实罗贯中籍贯为祁县河湾村,同时也为罗贯中研究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一、关于罗贯中籍贯的争论在封建社会,由于小说戏曲家地位低下,故罗贯中为正史所不载。加之时代乱离,罗贯中天涯浪迹,不少地方都有口碑流传。因此…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是从宋元民间艺人的讲史演传过来的。在内容上,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以历史故事、英雄传奇为主,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即是代表。而对妇女问题、家庭问题的反映多是宋元的小说话本和明代的拟话本。由于题材的限制,在明代中叶以前的章回小说中,很少有写得出色的女性形象。直到万历年间出现的第一部由文人个人创作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章回小说《金瓶梅》中,才出现了众多的女性,其中不少人写得活灵活现,颇为生动,充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但由于作者格调低下,这些女性被写得猥亵不堪,  相似文献   

16.
“虚”和“实”是历史小说创作中必然面临的两个问题,而正是“文”与“史”的结合造成了古代历史小说在创作中的矛盾,由此出发,古代历史小说分化为了“信史”和“贵幻”两种发展方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创作理论和小说文本,它们都是历史小说创作者本身历史观念的具体呈现。通俗性、娱乐性和道德教化是两个流派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7.
王平 《齐鲁学刊》2005,(6):71-75
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并刊行之后,“三国戏”主要以小说为改编蓝本,人物与情节都与小说极为接近,特别是通过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三国戏”中的人物形象给接受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对三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戏”与小说文本毕竟存在着不少差距,尤其是全书的整体结构与某些细节难以如实表现,因而对《三国演义》的文本传播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小说的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初刻本与二刻本明朝末年,崇祯年间,出现了雄飞馆刊印的《英雄谱》《二刻英雄谱》。所谓“英雄谱”,实即《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两部小说的合刻。它的另一书名,为《合刻三国水浒全传》。不过,两部小说合刻,其形式不是一前一后,而是一上一下。上层为《水浒传》,约占版面的三分之一,下层为《三国志演义》,约占版面的三分之二。大家知道,凌濛初的《拍案惊奇》有初刻、二刻之分。《英雄谱》和《拍案惊奇》一样,也有初刻、二刻之分。《拍案惊奇》的初刻和二刻是两部书,篇目基本上不同;《英雄谱》的初刻和二刻则是一部书,回目、正文基本上相同。然而,《拍案惊奇》和《英雄谱》  相似文献   

19.
稗官摭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小说史上,“稗官”是一个既特殊又重要的问题。稗官和小说的关系由来已久,密不可分,因而有时二者含义混淆,常引起人们争议,尽管小说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但回溯到小说史发轫时期,考查一下稗官的性质和作用,对于了解我国小说的产生及其特征,想来不是没有意义的。最初提到小说与稗官的是班固《汉书·艺文志》小序的一段话: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间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是关于小说和稗官的最早的理论解释和评价。据说班固删取刘歆《七略》以成  相似文献   

20.
“小说”这名词,最早见于《庄子》,但以小说名“家”,并给小说下定义,指出它的意义和作用的,则是后汉初年的桓谭。他在所著《新论》(《文选》李善注引)中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才合于小说的名实。小说,说之小者也。准此,则先秦诸子书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无一不是小说,后世衍为长篇的平话、讲史、演义,则已经不是小说而是大说了。 最早以《小说》作书名 的,当以殷芸的《小说》为创始。据我考,大约凡是宋以前类书所引只称《小说》而不署撰人的作品,以他书所引遗文参证,往往就是殷芸的小说。 《梁书》和《南史》的《殷芸传》都不提殷芸著述,若不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到,人们很可能会把这位最初编撰小说的人忘掉。《史通·杂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