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对“雅”、“俗”这一对范畴的界分及评判标准的历史流变——儒家以“和”、以“古”、以“正”为雅,道家以清、奇、高、逸为雅,两家见解不同,但都坚执雅俗对立的二元思维,都是一种文化贵族心理;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淡化雅俗绝对对立、否定贵雅贱俗的倾向,清代花雅之争也以花部代替雅部告一段落.文章得出的结论是,雅俗是一对历史性的概念范畴,其对立是相对的,应剥落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尊重它们作为大众表达情感之手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雅俗之辨,其实就是文化与文化观念的差异,亦即士大夫所代表的精英文化(雅的层面)与大众所代表的通俗文化(俗的层面)的对峙。在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中,无不存在着一种雅俗之辨,即雅与俗的两分。然究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乃至行为实践,其中所呈现出来的两大趋势,无论是由雅趋俗,还是由俗返雅,尽管是时代风气的表征,但其最后的归趋则是经历了雅俗互动之后的雅俗兼备。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文化系统中的“雅”与文人雅风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中,早就存在着一种文化见解,这就是“雅”与“俗”的分野:《荀子·儒效》篇有“雅儒”与“俗儒”之辨;王充《论衡》有“俗父——雅子”、“俗材——雅徒”的对举;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有“人物雅俗”之说;隋文帝整饬宫庭音采,“分雅俗二部”。“雅”与“俗”无疑是两峰对峙的审美范畴。中国古人一再提到的“雅”,正是古代中国的大传统或精英文化、上位文化、雅文化,这一观念在古典文献中是明白无误的。《诗经》、《周礼》、《论语》等著作中屡屡出现的与“雅”关联的审美命题或概念如“雅道”、  相似文献   

4.
雅俗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和俗是一对内涵丰富的审美范畴。在文学批评中常常用来作评判标准之一,至今在文艺评论中也屡见不鲜。评论中往往涉及到雅俗的问题,对雅和俗的评价存在相当分歧。鉴于有些文章对雅和俗丰富内涵和外延尚缺少深入了解,对雅俗概念的使用过于轻率简单,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点看法。 雅者俗之反也。刘勰说:“雅俗异势”(《定势》)。古人往往对举而论之。雅和俗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体裁、语言、思想内容。严羽《沧浪诗话》云:“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按现代分类,句、字、韵属于语言范畴,严羽所分亦即上述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由此探讨雅和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雅与俗是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有着政治的、道德伦理的、文化的、文学的、艺术的等丰富内涵,雅俗不仅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文化与社会乃至人、事、物的重要标准。雅俗问题是冯梦龙“三言”研究的核心问题,雅就是道心、天理,俗就是人心、人欲。冯梦龙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大力提高小说的地位,其“三言”的成功带动了世情小说持续的热潮,《型世言》、《石点头》、《豆棚闲话》,特别是《红楼梦》等一大批世情小说杰作相继问世,冯梦龙不愧为世情小说的伟大先驱与教主。  相似文献   

6.
况周颐的词学批评理论中,“雅俗”是一对十分重要的范畴。况氏认为:词作的雅俗境界是由词人的境界决定的,雅人深致是词人的极高境界。词作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亦有雅俗之别,特别推崇清超绝俗的高雅之境。语言的雅俗既有文人民间之分,又有体现辩证思想的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7.
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宽泛的文化范畴,它既不是单纯的雅文化,也不是单纯的俗文化,而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亦雅亦俗、雅俗兼备的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虽然受制于一般的文化发展规律如经济基础的制约、政治状况的影响、社会心理的要求以及自身的批判继承、革新创造水平等等,但雅文化的俗化与俗文化的雅化却不能不是其发展过程中一种特别值得注意的带规律性的现象.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的条件下,这一往往被忽视的现象尤其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雅俗论在宋代诗话批评中首次得到充分地展开 ,其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高标去俗崇雅 ,将其视为诗作审美的普遍美学原则 ;二、辨分雅俗之别 ,执着于从不同角度对两者本质内涵及其特征展开论评和界定 ;三、倡导以俗为雅 ,探析从内在接通雅俗的必要性及其所内蕴的艺术审美机制。这深刻地影响了有宋以来的诗歌实践及其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中雅与俗的对立早已存在,二者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雅文学虽然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但它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雅俗文学在审美情趣上的分野,显现着不同文化层次上的追求。文学作品的雅俗共赏,是创作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齐梁文坛的雅俗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梁文坛呈现出雅文学衰落与俗文学兴起的总趋势。推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变化所决定的历史必然性,亦有价值观念变化所带来的逻辑必然性。齐梁文坛的雅俗之争分三派:“主雅派”维护儒家诗教传统,无视文学的发展规律,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折衷派”的观点虽符合文学发展的长远实际,但在士大夫争相务俗的齐梁时期,很难为文坛接受。“主俗派”的观点虽有片面强调抒发个人闲愁别绪与追求形式美的缺点,但又有对文学本质与审美特征认识的合理性,加之符合齐梁文坛的实际,故成为当时普遍接受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一、雅艺术和俗艺术雅艺术是指精致而规范乃至具有典范性的艺术,它集中地体现着艺术固有的性质功能,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艺术水平发展的标志。雅艺术并非都是经典艺术,但经典艺术则必然是雅艺术。俗艺术是指较为粗放、浅近,但新鲜活泼、富有生活情趣的时尚艺术、习俗艺术,它同样具有艺术的性质功能,并广泛地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艺术素质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或民族艺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于雅艺术。雅艺术与俗艺术相比较,前者规范而稳定,其社会功能更为强烈;后者丰富而生动,启蒙游乐作用更为突出。但两者又是相…  相似文献   

12.
宋人雅俗词论形成立原因,一是宋人理想人格的选择。导致了对雅的追求,对俗的摒弃。二是宋人对中和之美的再释,导致了对雅的追求,对俗的批评、三是宋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导致了对雅的推崇,对俗的鄙视。四是宋人伦理型文化观念与消费型文化观念的互渗,导致了对雅的崇尚,对俗的贬黜。五是宋人理学的大力张扬,影响了词论的尚雅弃俗。六是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也推动了崇雅黜俗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两宋词坛雅俗之辨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俗之辨始于北宋而盛于南宋,是两宋词学的一个最为突出的主题。该主题是由 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是艺术创作上的雅俗之辨,一是文化层次上的雅俗之辨。北宋的雅俗 之辨主要侧重于艺术方面,基本上是属于艺术创作论;南宋的雅俗之辨则超越了艺术的范畴而 扩展到了雅俗两大文化层次的辨析,具有了“文化论” 的内涵特征。这种发展既取决于两宋时 代精神的新变,又体现了其文化价值取向在词体创作中的演变。但无论是前者抑或后者,均根 植于宋代文人士大夫雅俗并存的双重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4.
北宋社会处在“雅”“俗”两种文化比并交锋的发展阶段,这种精神文化层面的变革给笔记在北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笔记文体一方面与儒家礼教的宣传相合,记载了大量军国政要大事,另一方面又增添了许多谐谑趣闻和政治笑话,颇富世俗意味。这种“雅俗平衡”的叙事策略使笔记文体在北宋得以成熟繁盛,并成为后世笔记文体的范本。  相似文献   

15.
论宋元南戏的雅俗之变庄克华探讨我国古代文学总体发展的历史源流时,把握好由“雅”向“俗”的历史性转化,对解决古代文学发展的诸多理论问题至关重要。南戏现存作品,是戏曲史上最早的、也是较为完整的戏曲作品,可以代表“俗”文学在发展初期的风貌,因此正确地认识和...  相似文献   

16.
寒山子是一位以通俗名世的唐代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人化诗僧.他的诗歌,以俗为主,既俗且雅,雅俗并重,从思想情趣到表现形式都兼具俗与雅两种要素,是僧人诗歌从传教布道转向抒写性灵、自村野民间步入高雅殿堂这一过渡时期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7.
“典雅”与“通俗”两种文学形式,是中外文学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这一现象,从而认为所谓“雅”与“俗”是互动关系,由俗到雅,由雅而俗是文学史流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文艺中,雅与俗的价值区分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区分雅俗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雅的价值在于它实现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俗的价值在于它实现的是对人的日常关怀.雅俗审美是人的精神需要,应该兼顾,不宜偏废.值得注意的是,俗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出现负面倾向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人们应该注意区分俗中的具体品位,自觉抵制文艺中低俗、庸俗、鄙俗等不良的审美元素.  相似文献   

19.
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学的重要观念,它的演进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同步的。以音声为表征的政治雅俗观是与政教合一、学在王官的礼乐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凸显的是宗法伦理和等级秩序,其文学形态是诗、书、礼、乐等反映礼乐教化的贵族文学。以学术为表征的文化雅俗观是与政教分离、学在四夷的道德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张扬的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其文学形态是反映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论、说、记、传、辞、赋等精英文学。以文本为表征的艺术雅俗观是与成长为独立门类的艺术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强调的是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其文学形态是注重形式和风格、强调审美和娱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美感文学。从局部而言,中国文学史上确实存在着某些文体由俗而雅最后走向衰落的现象;从整体而言,中国文学的发展并不呈现由俗到雅再到衰落的趋向,而是不断地由雅趋俗,即从贵族走向精英,从精英走向大众,文学主流文体越来越通俗化,文学消费主体越来越大众化,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准此,我们对中国文学史应该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描述,对当下中国文学应该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小说是如何从古代步入现代的?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新小说与旧小说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中,“雅与俗”到底怎样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与变化?这一系列十分新颖、又颇具深度与难度的问题,就是徐德明教授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所提出、并试图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该著以其雅俗互动关系中的研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结构方式、多层面的理论构成等,提出了诸多独到新颖的见解,对于文学史的观念与理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设与完善,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著拓展了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