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桃符"是对联的"渊源",似乎已成为联苑行家的共识。本文则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文章指出:先秦文献中的对偶句式,是对联的原始形态;使对联的原始形态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先后是六朝的骈文、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若论渊源关系,只有它们才称得上是对联的"渊源"。"桃符"不过是使对联"推而用之楹柱"从而获得"楹联"之称的媒介而已。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宫观庙宇中的对联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道教对联数量繁多,涉及的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在众多的武当山道教对联中,讲"仙学养生"的对联占有重要地位.武当山道教对联所见养生智慧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性命双修、内丹修炼和动静互摄等四个方面.这些养生智慧不仅是中华养生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它可以给现代人治疗"现代病"提供宝贵借鉴;其对修身养性的讲求,有助于新世纪人们实现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在设置人物或编织情节时,常常像作对联一样,"一联""一联"地让不同的叙事单元两两相对地组织起来。这种对联思维直观地体现在"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等三种不同类型对联的安置和运用上,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但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明清小说有时又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把不同的叙事单元像作对联一样两两相应地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而对联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映射着两种迥异的文化。对联的特性决定了其翻译或是中华文化译介中最富挑战性、最难操持的技艺。因此,为达到译文最大限度地趋近于原文效果,译者可以大胆借鉴生态翻译学理论,基于"三维"转换,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保留对联的语义形式、文化意象、交际意图,以取得原文与译文的最佳等效。  相似文献   

5.
饶泉生 《老友》2015,(3):47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对子。对联与对对子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有特色。对联一般要求两个字以上,上、下联为一副,且受平、仄限制。对对子只要对仗工整,一般不受平、仄限制,上下句字数相同即可,如古对今、头对颈、东西对南北、鸟语对花香、白鹅伸颈对乌龟缩头等。对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一副,有上、下联之分,而对对子可以多人参与。另外,对联是个人文化  相似文献   

6.
康信忠 《老友》2013,(6):1-1
贴对联,往往是逢喜事、遇节日所为,对联内容多半是吉庆的话语,赞美的诗句。而在我的一位老战友家中,厅堂上方却赫然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曰"准备明天死",下联为"争取活  相似文献   

7.
正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妙处就在"半称心"这个"半"字上。李先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今年刚从岗位上退休。一直公务缠身的他自认为会享受退休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可是没过几个月,原来经常高朋满座的家,变得安静下来,空闲时间是多了,可价值感却少了,他开始闷闷不乐。如果李先生能早些看到这副对联,或许能  相似文献   

8.
联斗贪官     
山阴有个县官,搜刮钱财,无恶不作,老百姓都恨之入骨。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还在县衙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眼前皆赤子,头上有青天。"徐文长(徐渭,明代文学家)见了很气愤,一天趁着黑夜,跑到县衙门口,提笔把对联改成了:"眼前皆赤地,头上有黑天。"老百姓见了,个个拍手称好,县官气得翘起了胡子。他得知是徐文长改的对联,就命手下人把徐文长传来问罪。徐文长当然心中有数,一见县官,故意问:"大人传我有何事?"县官惊堂木一拍,双眼一瞪,喝道:"大胆徐文长,你为何把本官大门口的对联改掉?"  相似文献   

9.
从历时性来看,吴恭亨的楹联批评著作《对联话》体现了对梁章钜楹联批评的一脉相承;从共时性来看,《对联话》是南社湘集文学观念在楹联批评上的体现,是楹联批评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应对新的挑战的结果,是楹联批评在清末民初文化运动背景下愈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联话》继承了梁章钜楹联批评用语、"雅正"之说、阳刚之美的美学选择、独立文体的观点,它可以看作一部楹联创作教程。吴恭亨反对白话楹联,提出了"思想说"。  相似文献   

10.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百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11.
张日光 《源流》2012,(1):74-75
对联,又称"楹联",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在粤东山区平远县的名胜古迹中,妙联不少,现辑录其中两副,供爱好对联的人们研读和鉴赏。  相似文献   

12.
正曾国藩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文章诗词均极有造诣,尤其善于作对联。他1838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那时曾年轻风流,常出入歌楼妓院,宠爱一妓女,名叫大姑。他曾特地为她写了一副对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地消魂。"把大姑二字写入联中,工巧而又自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自题对联于总督衙门大堂大门  相似文献   

13.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4.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0,(12):46-46
我国是梅花的故乡,不仅遍植梅花,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梅花有关,在这踏雪探梅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梅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梅的情趣。明代才子解缙曾撰有一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上联中的"蒲"、"桃"恰与"葡萄"谐音;下联的"梅"、"桂"又与"玫瑰"谐音。同时,"蒲叶桃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对联绵词的界定是"双音节单纯词",根据经典范畴理论二分法原则,由义同义近语素构成的联绵词被排除在外,有些外来词却符合双音单纯词的标准.联绵词成员的取舍成为联绵词研究的困扰,有些学者质疑对联绵词是"双音节单纯词"的界定.文章通过梳理传统语言学和近现代学者对联绵词的描述,发现联绵词除了具有单纯性特征外,还具有语音、语义和记录其文字形体上的联绵性,并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家族相似性、典型成员及范畴成员地位的不平等、边界模糊性和范畴成员的交叉性以及典型成员的变化,对联绵词概念和成员的归属问题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自幼工诗文,写对联自然是一位高手。早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他的一位挚友王朴山同学毕业后将东渡日本留学。临别,周恩来送这样一副对联:"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寥寥八字,颇有气魄,表达青年人以振兴祖国、抗御外侮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17.
《联对作法》一书之理论部分集中阐述了蔡东藩的联律观.其"偶句"主要讲对联应讲求传统对仗,个别地方为"不以文害词"可以适当放宽,但对"自对"未能认识完全,容忍某些因"集古仿古"而失对者亦不妥."修词"讲对联之写作应切题切时切地切人切事,兼及"文境"."谐音"揭示了对联声律规则马蹄韵的锥形,只是每边一到四句贯彻尚不彻底,五句以上的规则则完全没有弄清.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以"长寿"为主题的对联甚多,其中不乏佳作珍品,读起来颇有趣味。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香风善圣人清。这副对联提出了长寿之道的最重要一环,那就是崇高的道德修养能使人历久不衰。人言"立身为人,生命长存",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9.
借鉴许渊冲诗译"三美"理论为基本原则.就对联英译中"音、形、意"三美再现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要以工对工,以偶对偶,意美为上,意在形先的翻译原则,从而使对联英译做到达意、求形和传神.  相似文献   

20.
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人们常用对联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或反映教师职业特点,或折射教师婚姻情结,或描写教师辛勤耕耘,读来颇为亲切,别有情趣。在教师节到来之际,谨从浩瀚的联海中采撷一些与教师有关的对联,与读者朋友共赏。1982年元旦,地处川滇交界处的一所中学工会的同志,为了给教师贺年,结合每位教师的特点书赠一幅大红对联,其中一幅赠给音乐教师的对联颇为有趣,联云:"室内能容古今中外;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