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日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比重高达90%以上,本文采用日本财务省贸易数据,使用G-L指数对当前中日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中日制造业贸易整体属于产业内贸易,8年来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上升。但四类产品组中,SITC8类产品属于产业间贸易,而重要产品钢铁、汽车、集成电路等也仍属于产业间贸易。数据表明,中日国际产业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2.
当前日本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动向与制造企业的调整和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毅 《日本学刊》2005,(6):112-127
面对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关于制造业发展模式的争论,以探讨知识经济时代的制造业如何发展为目的,本文对当前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变化做一简要的实证分析。即分析制造业在日本经济中的实际发展状况、当前日本制造业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特点,分析和探讨日本制造业企业调整与变革的基本方向。以事实说明制造业在当代日本经济中的位置、产业政策及企业变革对其成长产生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3.
曲泽静  毛子明 《探求》2015,(1):99-103
知识、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价值链分工将世界各地经济体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及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产品内分工成为主要的国际分工模式,对核心或关键技术的拥有决定了国家(地区)竞争力的强弱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同类型价值链竞争优势的来源和价值链治理模式各不相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基于不同类型的价值链和价值链治理模式,本文探索增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意义上以最终产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已被新型的以组成产品价值环节为对象的国际价值链分工所替代,导致当代全球制造业分工现出了分工主体专业化、分工形式要素化和分工空间集群化的新特点。因此,新时期东北制造业的发展,应遵循21世纪国际制造业分工的时代特征,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促进东北制造业分工专业化水平,完善东北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培育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高级要素。  相似文献   

5.
“一场日本投资的新浪潮正在席卷美国。”就象60年代末以来潮水般地涌入美国的日本商品一样,日本企业家们现在又纷纷涌入这个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去办工厂了。不少美国人将此情此景与四五十年代美国工业资本大量输出、世界各地美国工厂烟囱林立的情况做对照,不免大发不胜今昔之叹。而日本人自己却在为这件事是祸是福而议论纷纷。本文拟在概括日本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对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对美国制造业部门的直接投资的分析,就日本对美国制造业部门直接投资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做出评价和判断。  相似文献   

6.
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衰退的原因和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后日本经济振兴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制造业迅猛发展的历史。在代表20世纪文明的利器——汽车、家电等方面,日本的产量均达到了世界第一,国际竞争力非常强大。1松下、丰田、索尼等世界闻名的大企业相继涌现,奠定了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但是,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开始步入下滑轨道,国际竞争力开始走向衰退。本文试对造成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由盛转衰的原因进行一些剖析。一、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衰退的表现所谓国际竞争力,通常是指某国所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在质量和价格方面是否优越于贸易对象国的同类商品(…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空间集聚效应是今后北京市布局和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理论基础。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市如何布局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问题。北京市内的制造业布局,主要考虑高技术产品制造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布局等两方面。针对外部的布局发展,提出了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要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紧密联系,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8.
蔡兵  陈朴 《探求》2004,(2):30-33
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不断扩大。本文分析了外资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在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典型分工方式,对在这两种分工方式中出现的不同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对外资企业采取的技术控制手段与我国本土企业及政府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简论日本主银行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的主银行制发生了诸多变化。对其变化的动因、表现与绩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日本的银企治理关系中,主银行制没有走向末路,也不是单纯向着"债权人事后监督"的西方模式演化,而是朝着两种治理模式并存的方向发展,即对大企业实施市场型债权人治理,对中小企业实施主银行型关系治理。这一两种治理模式并存且形成互补的"二元"结构,将是日本主银行制的长期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齐兰  王旦 《求是学刊》2022,(1):56-71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利用跨国数据理论并实证考察了金融结构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一是金融结构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获利能力影响显著为正,结论在变换被解释变量、考虑内生性后依然稳健。二是金融结构对处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和处在不同制造业价值链位置的国家分工地位和获利能力的提升作用存在较大异质性,异质性分析结果从侧面印证了佩蕾丝的四阶段模型中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互动关系。三是金融结构通过规模经济、研发创新和效率提升三个渠道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获利能力。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北京市“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战略的背景下 ,文章以制造业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对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从不同侧面展开研究 ,首先对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定位分析 ,其次剖析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考察其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产业链的延伸情况 ,再次重点考察北京制造业产业的技术结构 ,探讨北京市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最后对北京市制造业的医药、汽车、石化及机械制造业四个重点行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艳 《学术交流》2005,(10):113-116
装备制造业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却不强大。其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问题,组织结构散乱,区域结构趋同化,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发展的后劲。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以日本丰田公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企业国际化的渐进性和海外市场模式选择的不同角度,分析了如何选择合适的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以及如何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等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问题,并通过对日本丰田公司国际化发展的系统案例分析,试图对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芳 《求是学刊》2007,34(4):68-72
与以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不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缓慢低下的增长速度。本文从制度角度揭示了印度制造业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笔者结合印度制度环境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发现长期的混合经济和民主体制形成的僵化体制增加了印度制度变迁的难度。劳动力市场保护和许可证等一系列管制构成制造业把握开放机会的制度障碍,造成外资和贸易的不旺,进而无法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郭先登 《学术交流》2005,(7):95-100
我国建设和发展新型制造业基地,既需要认真借鉴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也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选择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群经济与品牌经济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2009—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地区间与地区内两方面构建制造业企业分布指标,考察地区层面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分布的影响,进一步从规模异质性与生产经营范围的制造业企业异质性出发,检验地区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分布的企业差异性。结果发现:(1)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地区制造业企业产生显著正向集聚效应,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也得出相同结论。(2)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在地区间及地区内的分布因企业规模与涵盖经营范围而存在显著差异,伴随地区工业智能化应用程度的提高,小规模制造企业以及单一经营范围制造企业比重不断降低,而规模制造企业以及多元化经营制造企业占比逐渐增加。(3)生产率、劳动结构以及市场竞争在工业智能化对地区制造业企业分布的影响中存在明显的正向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新经济地理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研究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规模越大、城市化经济特征越明显的地区越有利于吸引制造业企业的迁入;同时,通过引入区域政策变量,我们发现,区域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有限且整体效果不显著,政府补贴尚无法弥补企业定位在大市场区所获得的集聚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是北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北京制造业发展的历程和政策演变,在分析北京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适度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定位。在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城市辐射力的新理论视角下,阐述了北京适度发展制造业战略定位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9.
10月27日清晨,位于辽河入海口的辽宁船舶工业园人头攒动,营口人都想亲眼目睹自己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轮船“静洋希望”号下水盛景。太阳拱出辽河水面,一抹晨曦映上船台,一艘四五层楼高的大船正昂首等待冲锋的号角。寒流刚过,天气转好,刮起了微微的南风,风吹潮涌,恰是大船乘潮下水的最佳时机。其实,能制造万吨级轮船,在国内已不是罕见,但对于营口的一个民营企业来说,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这艘“巨轮”,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十年磨一剑,这艘万吨轮的诞生,也标志着营口沉寂多年的造船业重焕青春,从此驶向了世界的“海洋”。营口造船业有着辉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