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以对身份认同与“他者”地位的拆解为创作主题,致力于揭示华裔女性在宿主文化圈里所遭遇的西方白人男权主流文化的排斥与压制。文化批评视域下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多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地域学等领域,对文本中出现的种族、阶级、性别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多维性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随着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繁荣,作为"冒现的文学",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也开辟出了自己的新领域.少数族裔妇女认为.不仅性别,而且种族、文化、阶级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女性主体建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研究以多元视角丰富了我们对女性的认知方式,并为美国华裔及亚裔研究、美国华裔文学及亚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是第二代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即轰动了世界文坛,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热,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的转型和成熟。其作品中母女关系揭示了华裔在美国的尴尬生存境遇和文化归属等问题;并通过故事情节创设,抨击了美国平等旗帜下的种族偏见和对女性的歧视等社会问题;运用在英语语言中植入汉语词汇或语句模式来解构英语强势性...  相似文献   

4.
双重边缘中的身份确认--汤亭亭《女勇士》的叙事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体现出鲜明的华裔女性主义叙事立场.作者有意营造出依托特有的中国女性传统的叙事空间,表现出华裔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凸现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华裔妇女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5.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无声告白》探索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华裔小说的主题,讲述了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俄亥俄小镇上一个华裔教授和一个白人女性跨种族婚姻家庭里发生的悲剧故事。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立足于"华裔—美国人"双重身份,用文学的方式道出了华裔族群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逼真再现了身处文化夹缝中的"他者"困境。  相似文献   

6.
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叙事立场,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及华裔女性形象,记录了华人/裔女子在中国传统父权社会和美国白人主流社会里打破沉默、寻求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书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女性在其主体意识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反映,显示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华裔妇女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汤亭亭以崭新的美国华人/裔女性形象完成了对白人所持的华裔美国人刻板印象的替代,解构了美国文学对华人/裔妇女的丑化和侮辱.透过汤亭亭笔下的华人/裔女性形象,读者可以看到华人/裔女性建立自我意识和寻求性别身份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女性的三重困境——《女勇士》的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女勇士》中华裔美国女性同时遭受的种族压迫、性别压迫和阶级压迫,从而证明美国女性主义在分析华裔美国女性境遇时的偏颇,指出华裔美国女性在追求解放的过程中要同时反抗三重压迫。  相似文献   

8.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莫过于汤亭亭、谭恩美和伍慧明,而其作品也以其塑造的鲜活的女性形象而引人入胜。本文试图以这三位作家的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产生的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和其成长历程。同时,通过对其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研究挖掘作者在受到来自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边缘身份的压力下力图打破沉默、冲破自我、寻找多元文化融合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10.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在华裔作家们数十年的努力下,华裔美国文学逐渐由边缘走向主流。因此,适时地增加美国文学课程中华裔美国文学教学的课时和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兰斯顿·休斯是杰出的美国黑人诗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他以诗歌为武器,抨击白人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并通过自己的诗作,讴歌丰富的黑人文化,启蒙黑人的觉悟和民族自豪感。他的作品对美国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民权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肇始,新的语言媒介白话文体造就了与古典文学时代迥然相异的写作者与接受者,白话文写作者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写作者对自身写作和某些文体价值的重新定位,同时,读者群的审美意识现代性转化使得写作者与接受者形成互动关系。这些变化促使现代白话文体写作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中。  相似文献   

13.
明中期,为矫正时弊,拯救吴中文学传统,吴中士人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古文辞”运动。这场运动重视学植,既师古又师心,强调作品应抒发作家的真情实感;但终因阵营松散,取法不一而失败。“古文辞”运动与七子复古运动不同,它与政治无甚关系,更注重个性与情感的张扬,但其组织、观念皆比较松散,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文学流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对公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是西方民族主义建构论的代表,强调从文化意识层面建构民族主义。美国主流文学扎根于欧洲文化,带有白人身份的优越性。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尤其是有色人种的文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美国文学的边缘地带,他们被消音、被沉默,文学评论家也是以一种审视异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品。在此背景下,少数族裔作家不断奋争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寻求自身在美国文学的地位。“讲故事(storytelling)”的叙事策略对三类少数族裔作家发声的功用,以及如何利用“故事”构建自我在美国文学上的声音和身份是文章讨论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民族主义建构的“异质同构”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一门独立自足的新学科并开辟了美国文学新领域。它为美国亚裔研究、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文化和诗学语境层面,对生活在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后殖民主义批评研究,目的是使研究者挖掘她们作品中更深刻的表达内涵,以探寻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文化观照 ,都有着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精神存在 ,都有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学中的共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中的共生现象是指较后问世的作品对早先存在的作品的重述或重新解释.对经典作品的再创造在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19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初期,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就使用了这种方法.20世纪上半叶,西方包括美国在内的现代主义作家偏爱使用神话方式,也就是重述早先具有神话意义的故事.美国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对于经典作品的再创造范围更加广泛.这一阶段重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女性的角度或是给名作增加进女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新左翼运动在剧烈动荡中逐渐消沉,但桑塔格通过一系列的著述,表达对波兰问题、波黑冲突、反恐战争等美国试图掌控世界的敏感问题的独立见解,不懈地传载出当代美国左翼文学阵营的声音,体现了当代西方知识分子的社会公共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20.
汤婷婷和托尼.莫里森都是20世纪后半期美国著名的少数族裔女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她们从种族压迫和性别压迫的角度,在充分考虑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整合了自身的民族文化记忆的基础上以反传统、反权威、反中心的女性叙事话语来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追求,表达了她们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民族性。她们不仅描写了女性的不幸和屈辱,更讲述了女性的抗争和希望,以及白色冲击下的无奈和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