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陆机之前,连珠体式多种多样,尚未成熟。连珠体式在陆机这里相对稳定,达到了成熟。陆机使连珠体走向成熟的原因在于其文采与连珠体互相凭借,其好思索现象中道理的性格与创作连珠体作品的要求相契合。陆机连珠体式为后代大多数连珠作者所遵循,成为连珠体的基本体式。陆机在连珠体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刘基《拟连珠》思想理论的来源主要是孔子、孟子、苟子、墨子以及《易》学、名家、法家、兵家、老庄道家辩证法等先秦元典文献,充分体现了刘基作为“一代文宗”而有的“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为学风格与理论旨趣。《拟连珠》的哲学思想既有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等一般理论原理,又涵括了人性论、修养论、治国论、人才观等中国传统哲学要义。刘基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是建构在先秦子学思想体系之上的,具有“先秦诸子学”的秉性与特征。  相似文献   

3.
连珠文体探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珠是一种古老的文体 ,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 ,如多用偶句 ,间或用韵 ;短小精悍 ,“义明词净”;设喻明理 ,事理圆通 ;短章连缀 ,“历历如珠”;委婉讽谏 ,晓喻人君。从现存材料来看 ,扬雄是最早的连珠作者。连珠源于隐语 ,同时又与赋在渊源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明末以来,连珠体出现了诸如游戏笔墨、读书心得、写景绘物、颂君祝寿、评论文章、写实忧民等题材的作品,这既昭示了连珠在题材上的创新,同时也说明了连珠功能的增强和使用范围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连珠成型于韩非,正式得名于扬雄,在<后汉书>中已取得文体地位,到陆机臻于完善.其文体特点融入骈文并为骈文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先秦刑罚考     
刑法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对人类行为的普遍性的约束,刑法通过所具有的强制性来保证其实施.从"刑"与"法"的关系论起,对三代及以前的重要刑罚做了详细的考证.证明"五刑"并非仅指五种刑罚措施,对商汤制刑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传统文体,“连珠”源远流长且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新的特色。刘基68篇《拟连珠》不仅在其诗文集中别具一格,即便在整个元明时期,也是以其匠心独运、风格清奇,因而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与南北朝之后骈文化的连珠体区别开来。这组《拟连珠》集中阐述了举贤授能、人君之德、古今治乱、立身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后来的《郁离子》对此又有深入阐发。它体现了刘基秉持的儒家诗教观,认为作文的目的在于明道以厉行,学以致用。刘基使连环珠体复归其最初的谏诤和讽兴教化的功能,以古朴晓畅之语出之,深刻彰显了他深沉的文化复古主义者情怀和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先秦道家对情礼关系的看法,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嬗变过程: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因为持人情美好论,所以认为礼破坏了人的真性情,情和礼是互相对立的,因之不遗余力地批判世俗之礼。而以稷下道家、〖XC鶡K.TIF,JZ〗冠子为代表的后期道家则认为人之情性并非天生完美,或者即使完美也容易为外物所破坏,因之主张以礼节情,基本肯定了礼对情的正面作用。由此嬗变可以见出后期道家对儒墨诸家思想的融合和因应社会现实变化而作出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先秦献捷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礼,特指诸侯国对蛮夷戎狄用兵胜利后向周天子告捷的庆祝活动,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争不行献捷礼。春秋时期,诸侯国向周天子的献捷礼明显减少,同时出现了诸侯国相互献捷的新现象。献捷礼的变化反映了随着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周夷矛盾渐趋缓和,而周人内部矛盾日渐尖锐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连珠的文体特征问题上存在偏颇,从而导致对其起源认识的诸多看法。其实连珠不仅在内容、形式上具有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穿贯事理,如珠在贯的特征,同时它是指一组作品。因此,尽管先秦时期已存在连珠的核心体制,但作为一种文体,则是由扬雄开创的。连珠最初是作为奏议而存在的,发挥规谏的功能,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慢慢也成为抒发个体情感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11.
对图书情报工作者来说,如何从网络上获取丰富的图书情报信息是极为重要的,本文着重介绍获取中文图书情报资料的一些基本方法与路径,并给出一些常用的域名地址。  相似文献   

12.
先秦史官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甲骨之书的制作者 ,而且 ,在此后从甲骨之书向竹帛之书的转变过程中 ,他们记言记事 ,为各种著作的出现积累资料 ,并编著了大量的历史著作 ,同时 ,他们还承担着掌管图书典籍的职责 ,在中国古代图书的早期创始阶段中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韵文源于人类劳动,其产生与口头传播的需要密切相关。韵文文体源于早期的祭祀等仪式场合中的口头言辞,与原始仪式之间有特殊关系;其生成还与特定场合的相关“言说”行为方式有关,另外还应根据使用场合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加以区分。先秦韵文文体经历了由二言体到以四言为主流的发展阶段,经历了由歌、谣等1:2头韵文样式向书面韵文的过渡阶段。到战国末期,韵文文体种类已颇为可观。先秦韵文对后世文体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教说"的提出虽然较晚,但"以诗为教"的传统却几乎始于中华文明的草创时期.夏商周三代,"诗教"传统一脉相承,并且成为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国家礼乐制度的解体,诗教传统亦盛极而衰,并开始了由官学诗教时代向私学诗教时代的转变.孔子的历史性贡献在于继承并捍卫西周春秋初期以来的"诗教"传统,恢复并进一步突出了<诗三百>在礼乐教化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代儒家特别是汉代"诗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涵养功夫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儒学率先提出尽心知性、德知双修,虚壹而静、内修外用的思想。此后,从周敦颐主张的主静立诚、自尽心性,到程朱倡导的敬明人理、进学致知;从陆九渊强调的涵泳胜心、超然无累,到王阳明阐发的致其良知、心外无学;再从王充、张载提出的留精澄意、必开心意,到王廷相、王夫之论证的虚以生明、思而穷隐等,先秦儒家德知并重之涵养功夫,虽几经变迁、多有发挥,然其发展道脉总是一以贯之,并无大改。其间所蕴含的辩证性与实践性内容不断追加,其所弘扬的圣贤气象之人格与致一用敬之学品,均已达到相当自觉的程度并逐步接近现代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6.
“耻”是中国传统道德“八德”之一,被认为是“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儒家所重视。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逐渐将耻感文化纳入儒家学说体系。主要涉及个人的道德修养、人际交往等为人处世的道德原则,并且积极发挥着知耻在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洁身励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儒家耻感文化以其自身鲜明的特征,深刻地影响并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7.
先秦文学中的沐浴意象纷繁复杂,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神话.羲和、常羲为太阳和月亮洗浴的神话充满了浪漫色彩和大胆的想象.沐浴是人神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准备,表达的是对神灵的崇敬.沐浴又是两性交往的契机和纽带,表达的是爱的需要.先秦文学中的沐浴意象,往往涉及洁与秽、净与垢的纠结.有的人物通过沐浴去垢还净,抛舍人生和社会的尘埃;有的人物则在沐浴过程中体现出洁与秽、净与垢的错杂缠绕.  相似文献   

18.
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宰相最早出现于战国典籍中,主要指中央政权机构中辅佐君主的首辅大臣,是相、相室、相国和丞相的泛称。自汉代始,学者就一直以相名官的标准来衡量宰相出现之始,春秋、战国、秦代起源说的提出就是由此而来。若究其实际,宰相起源应与春秋以前作为职司存在的相密切相关,又和周代家臣制度有直接渊源,它的出现实质上是以集权为特征的君主专制政治取代宗法贵族政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所创立的一系列学说,一直以某种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生活和思维。本文从分析这些学说的渊源入手,解析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入世的政治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