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旭阳 《广西社会科学》2005,(4):99-100,117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在鄂西后方国统区开展了土地呈报和减租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阶级本质及其政治上的腐败,这项工作没有也不可能取得完全成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风俗与礼制、风俗的上行下效两个方面,探讨了明朝人风俗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明人为改善风俗所采取的诸多移风易俗的措施,进而指出明代社会风俗的特点及其影响。文章指出,自明代中期以后,民间百姓受到了商品社会的洗礼,民间风俗随之也开始受到了商业的冲击,导致原本朝廷用来规范人们行为或改善风俗的政策、措施,无不流于形式。与之相应,在风俗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观念,诸如在礼、俗关系上倡导礼因俗制或将礼简单化,以及肯定崇尚奢侈的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3.
对于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大概有濮人后裔论、巴人后裔论、羌人后裔论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以巴人后裔论最为流行,似乎成为定论.可惜土家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湘西和鄂西)与巴人集中居住的地区(重庆、四川)完全不同,而与濮人集中居住的地区(鄂西、湘西)基本吻合.这就不能不令人提出质疑:假设土家族是巴人后裔,那么当地的濮人哪里去了?楚平王灭濮后,濮地都为楚国所占领,但濮这个民族并没有被消灭,他们以山寨为据,保持着自己的风俗和语言.当时,巴人为了附和强大的楚国,曾帮助楚国灭庸,巴王却反被楚王羞辱,后来引起巴楚战争,巴人向西败退(见<史记·楚世家>).巴人不可能大规模迁移到楚国领地鄂西、湘西的濮人居住地区.  相似文献   

4.
论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社会风俗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俊华 《兰州学刊》2007,(6):204-206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依据苏区的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妇女解放、保护婴儿和儿童、禁烟戒毒、反对迷信、流民改造等方面着手,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苏区的社会风俗变革.这种社会风俗变革对改变苏区民众的落后风俗,培养进步、科学的文明风俗和习惯,重新建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巩固新生的工农政权,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来,各个时期的政府均开展过移风易俗,意图改造社会、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但被移易的风俗仍然延续至今,这充分反映了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新时期农村的移风易俗包括遏制高额彩礼、严禁婚丧大操大办、治理有神信仰、打击黄赌毒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些做法在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地位之间、做法的生硬与风俗的弹性之间、政策统一性与地区差异性之间、典型示范与普及推广之间、运动式治理与风俗惯性之间的矛盾突出,其背后是对风俗基本认知存在偏差、没有掌握风俗规律、群众自治能力发挥不充分以及社会建设严重不足等深层原因所致。未来的移风易俗应充分尊重风俗的客观规律,推进移风易俗的差异化治理,注重形成可替代接续的新风尚,兼顾政策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挖掘和弘扬传统美风良俗。  相似文献   

6.
明清苏州社会,各风俗层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表现为:上层风俗不断引领社会时尚,中层风俗日新月异,城乡社会风俗相互渗透,民众风俗的逆向传播不时对上层风俗造成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特点,在我们看来不仅带来风俗层的良性互动与交融,更为苏州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风俗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个时代的社会风俗,作为社会意识诸形态的一种,就象一面镜子,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因此,社会风俗史应该成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拟从社会风俗史的性质、对象和功能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社会风俗史是一门边缘学科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风俗”这个词汇,如《诗·周南·关睢序》:“美教化,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风俗文化的现代转型,呈现出传统风俗文化的现代转换、西方风俗文化的渗透和传播、中西新旧风俗文化的会通融合三大路径多元并进的格局。伴随着社会风俗现代化变迁在以上三个层面上的演进,国人的生活空间日趋扩大,生活方式日趋丰富,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9.
消费风俗学的研究对象是消费风俗运动形式及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反映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及其规律。消费风俗即人们所认为的关于消费的风俗习  相似文献   

10.
汉代,在大一统的背景下,社会风俗和观念及其内容、内涵等均获得较大发展,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崇拜神仙、祭祀物品、求吉纳祥、辟邪驱恶等作为汉代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等关系较为密切,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考古资料所体现“崇神祭物”与“求吉辟邪”的社会风俗及其观念、内容等十分丰富,对研究汉代社会风俗乃至汉代社会内容均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白士萍 《理论界》2004,(4):195-195
社会心理作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意识反映形式,在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交织作用过程中,对社会发展有着相当巨大的影响。社会心理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在无形当中,悄悄地、不知不觉地在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着、认可着,就像一把“双刃剑”,积极的社会心理可以化作向上的力量,而消极的社会心理也可能成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因素。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进程加快等,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着重大的调整,这就必然引起社会心理的相应变化,既有积极、向上的健康方面,也有消极、畸形的不健康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家》1987年2期刊载姚伟钧同志《中国社会风俗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姚文)一文,涉及“社会风俗史的文献资料举要”、“社会风俗的概念、来源及其特点”、“社会风俗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风俗与礼俗”请问题,论列宏富,其所辨章学术、发明于人者亦多。但宏富之余,难免鞭长莫及,即文中某些观点,愚意实不敢苟同。谨作此小文,与姚君商榷,并就教于学界方家。  相似文献   

13.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等记载周文王受殷纣王迫害,被迫吃掉由自己长子伯邑考做成的肉羹。根据上古社会普遍存在的杀首子风俗以及先周社会仍处于野蛮状态等情况看,这一记载是有根据的。但文王食长子伯邑考乃是遵循杀首子之风俗,并非受殷纣王迫害被迫为之。后世儒者不了解这一风俗,以为文王圣贤不应如此,因此对相关记载进行改造,才会成变成今天所见的样子。《孟子·万章上》等记载瞽瞍屡次欲杀舜之事,也应该是杀首子习俗的反映,并非其父品德恶劣。舜没有被杀死,可能跟神话传说中他是神人有关。进行历史研究,要从古代社会文化习俗的实际出发,透过被后世窜改和粉饰的记载才能窥探还原相关史事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4.
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常建华明代社会的生活性消费风俗经历过较大的历史变迁,它是明代整个社会风俗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该问题,有助于认识明代的社会及其变迁。一、明代消费风俗变迁的内容与阶段大量资料表明,明代以衣、食、住、行、用为主的生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社会风俗,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各个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实际上也就具体生动地反映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因此,研究中国社会风俗,对于认识与评价中国社会及其传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近代武汉社会风俗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风俗嬗变之滥觞清末五十年(1861—1911),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也是武汉社会风俗由传统向近代嬗变的滥觞时期。城市近代化的历程,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使武汉社会风俗发生了演变。 1、近代物质文明的冲击 1861年,汉口被迫开埠通商,大一统的封建秩序遭到破坏,社会出现躁动与不安,传统风俗在西俗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嬗变。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风俗习惯变化的首要  相似文献   

17.
王红阳  朱金瑞 《理论界》2013,(11):107-110
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对人们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不仅认识到改造社会风气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采取禁鸦片、禁赌博、放足、剪辫、弃繁缛礼节及刑讯逼供等措施,力图尽快奠定资产阶级执政的社会文化根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社会风气改革运动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人权为基本理念,以法制为保障,以西方为蓝本、吸收中国传统风俗中的精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宣传发动不够深入、持久性差等不足,这决定了这场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获得成功.对南京临时政府的社会风气净化运动的得失进行分析,对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后方企业克服战时后方诸多自然的、社会的困难,不畏日军飞机的轰炸和威胁,迅速兴起、发展和壮大,生产了大量军需民用急需的产品,并与各国经济界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后方企业和后方企业界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长期抗战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党超 《河北学刊》2007,27(5):82-84
党超认为,"齐整风俗"是汉代对社会文化进行软控制的重要方式:议论时政时,对风俗的议论、批评和引导 成为其重要内容;日常行政中,则通过观风纳谣和政治教化来实现对风俗的齐整与美化,以求化民成俗.  相似文献   

20.
晏波 《兰州学刊》2010,(3):207-210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廓清陇右端午旋鼓风俗的现状及其时空发展的特征,并探讨其起源。该地区端午旋鼓风俗是特定地域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而环境变迁与社会变化影响着旋鼓风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