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加坡土生华人指华人移民和本地马来亚人结合的后裔,是新加坡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群体,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有着密切联系。在族群认同上,他们一方面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自成体系,与其他华人移民群体相区别。迫于殖民地艰难的生存环境,土生华人族群迫切希望通过支持中国革命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来保卫海外华人的权益。在辛亥革命期间,他们筹集资金、宣传革命,提供后勤保障,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先秦至汉代文献中的大车皆指牛车。但在出土的汉代简牍和遣册中,大车皆与马搭配,指四马或六马拉的形制较大的车,这与传世文献中的记述和经典注疏的解释有很大差异。全面考察出土文献、文物和经典文献,可知汉代的大车应泛指形制大载重大的车,在其产生之初就既可驾牛,又可驾马。二者的区别在于,马车多载人,牛车多载物,且搭配的量词不同。  相似文献   

3.
王凯 《新天地》2016,(6):18-19
中国的车辆出租历史,几乎伴随着车子的发明就出现了。不过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出租车”的主角都是畜力车(比如马车、牛车等)。真正按照近代公司模式运营的出租车,则从1870年代开始。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被认为的华人学校转型分段期,早在1930年代,新加坡的潮州华侨学校就已经进行了在地化(Localization)。学校为了迎合殖民地的特殊环境和新加坡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大量调整,使得潮侨教育和大陆的联系变成了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体现。更突出的是,在治校管理和教学实践中,潮侨教育充分体现了新加坡的在地特色。可见从早期"中国人的教育"转向"新加坡华人教育"的转型并不是在新加坡建国后才开始,而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历程。这些早期的调整适应也为之后当地的华侨学校转型提供了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5.
陈嘉庚先生致力于新加坡的华校建设、华文推广,他的精神和行为影响了一代代的新加坡华人华侨.孙炳炎是新加坡第一代"落地生根"华人华侨的代表,对新加坡华人教育在式微中得以保存、华人文化得以存续发展有自己的贡献.他是嘉庚倾资助学的受益者,也是嘉庚精神的追随者.他践行嘉庚精神,不仅继承了陈嘉庚先生兴资助学传统,更继承他的中华意识和对华人话语权的维护,对促成海外中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相似文献   

7.
阿呆 《华人时刊》2012,(2):64-66
安徽太和县乞丐宋天福,边说唱边行乞,妙语连珠自称艺术。38年来,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还应日本、新加坡等地华人社团的邀请挺进大雅之堂商演,其说唱视频传遍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红极一时名声大噪,成就一名残疾乞丐的艺术生涯巅峰。不仅如此,宋天福练就的一身炉火纯青即兴说唱的本事,还自编自演制作成个人唱片专辑热销皖北、豫北大街小巷,一举赚得百万家资,人称"史上最牛的乞丐"。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新加坡全国出现的大规模语言转移缘于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全国性语言运动:华语运动和英语运动.该运动由政府发起并全力推动,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远在语言学史上可谓罕见.政府通过普遍宣传、大众教育、行政措施等方式,达到了“突出英语、扶持华语、消灭方言”的预定目标,华人使用十多种汉语方言的传统发生了根本变化,普遍转向使用华语和英语,放弃方言.新加坡华人的语言转移与其他移民国家的语言简化趋势明显不同.近三代新加坡华人至今也没有大范围转向完全的英语单语制,而是保持英语和华语双语并存的局面,英华双语兼用的趋势还会长久持续.  相似文献   

9.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城乡公路运输线上,出现了一种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车辆——农用运输车。它一出现,便受到了城乡广大农民和个体运输业者的青睐。进入九十年代,它的发展更加迅猛,成为我国运输行业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见表1)。一农用运输车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多少年来,我国的农业(包括城乡间)运输业,如同公路交通运输业一样,运力和运量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根本原因仍然是运输工具十分落后,农业运输车辆非常匮乏,广大农村中占主导地位的运输工具依然是手推车和畜力车。  相似文献   

10.
在菲律宾,土生华人被称为"华裔混血儿",即"密斯蒂佐"(Mestizo或ChineseMestizo)。汉民族移民在菲律宾定居生活的历史非常悠久。菲律宾密斯蒂佐人的形成与西班牙的殖民者实行的使菲律宾汉民族移民西班牙化的政策有关。菲律宾密斯蒂佐人形成之初,在政治上倾向于中国,但随着年代变迁,他们逐渐转变倾向于当地社会。在菲律宾之所以会形成一个人口众多的土生华人——密斯蒂佐人,是由迁出国与迁入国不同的历史背景造成的。就迁出国中国而言,自明代始封建朝廷就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是致使菲律宾汉民族移民在地化的一个重要内因。从迁入国来说,则是民族互动、磨合和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邱红波 《社区》2009,(26):10-10
这年头,和书抢饭碗的还真是多如牛毛。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依我的看法,各款式的现代黄金屋多了去,哪一样不比纸质的书读起来痛快? 首先打动我心扉的是电子书.古代好书之人运书要动用牛车.把牛累死,也不过千来本书.可我只购买了一本电子书,商家就随机送给我4000多本,从古现代文学、国外名著、哲学、自然科学到网上八卦、星运测试,简直无所不包。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华人的龙牌崇拜初探 --兼与祖先崇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牌崇拜是普遍存在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民间宗教信仰形态,它大致可分成集体龙牌和私人龙牌两大类,体现和承载了新加坡华人社群、社会的认同意识。龙牌象征意涵的转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脉络。龙牌群的不同组合方式,旨在密切新加坡华人的人际关系。龙牌崇拜与祖先崇拜在外观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有所不同。龙牌崇拜有助于加强新加坡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有益于促进华人社会的聚合与团结。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的华人信仰,其源头就是历史上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地区早期华人社会组织机构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也广泛根植于新马早期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4.
《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事业一大成功的标志。"二马译本"即指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作为最早的《圣经》中文全译本,"二马译本"不仅对促进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给后世新教徒从事《圣经》中译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2003,(6)
新加坡虽然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很高,但由于人多地少的限制,所以一直以来推行自由经济体系,广纳人才。欢迎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和专业人才来新加坡定居。接收新移民的条件越来越宽。同样地,由于新加坡是双语系国家,华人占70%以上。加上地理位置较欧洲国家或美加更邻近中国。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新加坡作为移民的理想目的地。移民新加坡的五种途径1、投资移民根据新加坡政府有关政策规定:外国人投资新币150万元,可直接申请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此项计划主要是为外国企业家而制定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新加坡投资。投资者必须先注…  相似文献   

16.
读者在线     
<正>如何做一个有范儿有腔调有质感的新人类?你要做的是一直保持好奇心,始终热情的体验,永远快乐的分享,坚持不懈的学习,还有试试关注《华人时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华人之窗",微信号:huaren-520。在"华人之窗"微信号上,我们不仅要有范儿,更要有趣。这是一个让海内外华人合作、交流、共赢的平台。我们给自己贴了华人之窗、牛人,新事儿、华侨、华人、华商、社会、老外、旅游、吃喝玩乐等等的标签,我们一起分享丰富、有趣的华人时讯,一起在平淡无奇中闪闪发光,在认真的时候一起认真,在神经的时候一起神经。如果你喜欢以下任何一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的印象中,新加坡是个小国家,但是,新加坡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为了吸引人才,新加坡面向全球展示其良好的就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新加坡提供了优厚的留学条件。除了留学费用低廉外,当地就业是一个主要优势。按照新加坡有关政策,各国的留学生到新加坡就读五所公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或者是三所公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都有机会申请学费资助。学费资助占到学费的70%至80%。不过,享受学费资助的留学生,毕业后必须在一个新加坡  相似文献   

18.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论双声符字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声符字是指由音同或音近的两个声符构成的字,包括两个部件都只表音而不表义的纯双声符字和一个或两个部件都兼义的双声符字。其逐渐增多是汉字音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双声符字的来源主要有:"造字之初就是双声符字"、"在只表读音的假借字上累加声符而成"、"在表意初文上再添加声符,原来的表意初文也表音"、"在造字时有意选用一个构件即充当意符又作声符"、"两个音义均相同或相近的构件组成一个双声符字"、"由于语音的变化而形成的双声符字"、"方言字"、"讹变、饰笔、类化等原因形成的双声符字"等八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甲骨卜辞中的"来"被解释为像麦子之形,是象形字,即"麦"的古字初文,在卜辞中被假借为往来之"来","麦"是为其假借义而造的后起本字,"来"字上面的横画学界多认为是文字学上无意义的羡余符号,即赘笔。本文认为,这一赘笔是具有指示性的符号,与汉字构意有关,它标出了麦子的穗实,指出与其他农作物穗实在外形上的差别,即区别性特征,这体现着人们为同类事物造字构形时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