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历年来发生在我区重大气象、水文灾害及其形成损失的分析,指出气象灾害是我区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灾种.由此直接引发的水文灾害(主要是洪水灾害,已成为我区灾损日趋加大的灾种。气象水文灾害又导致一系列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盐渍化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使整个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面对西北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地方政府在采取急赈的同时,积极实行工赈,其中道路整修方面成效最为明显.传统民间义赈在新型社会阶层的参与下,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华洋义赈会以修建水利设施和现代交通为主要内容的以工代赈,对今天西北地区救灾防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自治区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其中旱灾是困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灾害类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间,内蒙古自治区旱灾频率的变动趋势是:轻旱发生次数递减,中旱和重旱频率递增,严重旱灾增势明显.旱灾灾情的变动趋势是: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间,受灾范围在2000万亩以上的只有8次,1978~2006年受灾2000万亩以上的年份达16次,进入21世纪,每年的受灾范围都在3000万亩以上,受灾范围呈现扩大趋势.由于各地区抵御旱灾的能力不同,因此成灾与受灾不一定成正比例.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灾面积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杨鹏程 《阴山学刊》2003,16(4):70-74
中国古代每遇自然灾害,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维护政权长治久安,不能不对灾民加以赈济安抚。古代赈灾类型从灾因上分为水灾赈济、旱灾赈济、虫灾赈济、疫灾赈济;从赈源上分为朝赈、官赈、民赈;从施赈方式上分为急赈、蠲缓、平粜、工赈。尽管各种赈济方式均存在弊端,但对救民于垂危还是颇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匈奴地区的灾害记录有12次,灾种有雪灾、寒冻灾、人畜疫灾、旱灾和蝗灾等。汉代留下的发生在匈奴地区的灾害记录虽然不多,但很重要,严重的灾情对匈奴社会的发展和汉匈关系的走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我们认识匈奴历史和汉匈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形势及其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对近年来中国农业形势的分析与判断 1。1995年以来,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数次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获得了连年丰收。从中国历史上看,与旱灾相比,水灾带来的损失相对较轻,旱灾曾经给中国农业带来过严重损失。虽然近年来在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旱灾,特别2000年出现了特大旱灾。但是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取得了农业的持续发展。2。1999年以来,鉴于中国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新形势,农民收入增幅降低,中国政府决定引导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市场需…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复杂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生态条件,决定了我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特征。据统计,20世纪已发生的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中,有一半发生在我国。在过去22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了1600多次大小水灾,1300多次大旱灾。本世纪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水灾、雪灾、震灾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像不断发生的矿难所表明的: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中,往往存在人为的原因.人类没有力量完全消除自然灾害,但人类完全有能力控制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完全应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前后存在的造成灾害损失的人为原因.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从造成灾害损失的人为原因出发,分析涉灾犯罪的具体类型,阐释追究涉灾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应当把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二年至五年(1876~1879)的华北大旱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酷的奇灾大。在赈灾过程中,中外各界所表现出的社会动员及参与程度,以及救灾方法的变化都是史无前例的,其中江南绅商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在灾荒发生较早的山东省,江南绅商组织了大规模的民间义赈,其赈灾经验成为后来晋、豫等省赈灾的先导和榜样。  相似文献   

10.
董传岭 《兰州学刊》2009,(6):214-217
晚清衰世,人们抵御旱灾的能力严重萎缩,久旱不雨,山东即出现严重灾荒。晚清山东旱灾频仍严重,光绪初年的特大旱灾尤甚,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因素,但社会因素无疑是主要的。尽管有新兴的民间力量协助,但日渐式微的晚清政府无力根本改变山东旱灾频发严重的局面。旱灾导致晚清山东生态环境破坏、作物收成减少、人口大量损失、社会矛盾激化,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承受力和统治力,也预示和加速了晚清王朝的覆亡。  相似文献   

11.
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北地区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制约了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种生态危机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核心是水资源的短缺,突出地表现为森林消失、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盐渍化、旱涝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呈现出荒漠化“局部逆转...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西南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亦饱受自然灾害困扰。通过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旱灾、洪涝、冰雹、大风、冰雪冻害等为西南民族地区排位前列的主要灾害类型,并且历史时期其发生频次呈现逐年加快的发展态势,各主要灾种在云南、四川、广西、重庆、贵州五省区市广泛分布,其中云南为灾害最重区域,而贵州相对最轻。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的防灾减灾体系并没有扭转灾害愈演愈烈的演变趋势,是故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进程中,必须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3.
华洋义赈会与抗战前夕的四川旱灾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1937年,四川爆发了特大旱灾,对城乡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华洋义赈会积极投入到旱灾救治中,与政府合作,处理好灾工的招聘、编制、管理,积极解决好灾工的工资和生活待遇问题,发挥总会与重庆分会、四川分会的合作互助作用,通过修筑铁路和公路,吸引大量灾民就业,在工赈救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西北五省的产业结构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层面,而具体到工业内部行业层面则相似性表现并不明显.同时,西北地区的支柱产业雷同现象极为严重,且主要长期依赖传统的资源开发型产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区域分工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辽代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水灾,包括洪灾、涝灾、雹灾、雪灾等;二是地震灾害;三是旱灾;四是虫灾。 (一)辽代的水灾类灾害。水灾类诸灾在辽代发生最为频繁,所造成的损失也最大。辽代的洪灾居水灾类灾害之首,史书中多有记述。如,辽太宗会同九年(946年),“秋,苦雨,川泽涨溢,自瓦桥已北,水势无限”,洪水漫淹了大量的田园庄舍。“瓦桥”,即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当时为辽与后晋的边界。“瓦桥”以北,泛指辽的南京地区,即今京、津与河北中、北部地区。辽穆宗应历二年(952年)十月,“辽瀛(今河北河间县),莫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然灾害系统的区域划分,主要依据单一灾种以及多灾种组合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绝对影响和相对影响。绝对影响即自然灾害给各省市区造成的绝对直接经济损失;相对影响则主要指自然灾害造成的相对直接经济损失,即各省区因灾造成的绝对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重。据此可以提出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进行广泛而有效的社会动员是党和国家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内在需要和宝贵经验.建国60年来,党和政府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党政部门为领导者和主导力量、以广大社会民众为主力军和依靠力量、以人民军队为生力军和中流砥柱、以权威媒体为中介桥梁和引导力量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河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尤其在明末崇祯时期,河南省大范围发生旱灾,其严重程度、涉及范围和持续时间在历史上罕见,严重破坏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从而国力削弱,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加速了明代的灭亡。研究崇祯时期河南旱灾对河南社会的影响及社会应对,能够为当今的抗灾备荒提供借鉴,对促进河南农业生产和经济等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计算了长江三角洲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同步性,分析影响其城市间经济同步性的因素.发现距离、邻接和同省份这些外生因素,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已经较为微弱;两城市间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越相似,经济同步性越强;而贸易和投资开放相似度的影响为负.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之一,其经济一体化既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也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20.
任云兰 《晋阳学刊》2007,(3):124-125
一、近代华北自然灾害概况华北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大致包括河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和京津二市,区域内流贯水系以黄河、海河、淮河和滦河为最大。在历史上,华北地区的水旱灾害非常严重,春季干旱,影响农作物及时播种,夏季多雨,洼地积水成涝。西部高原山地如山西省多干旱,东部平原地区如河北省地势极为平坦,由于河流泛滥沉积物分布不均匀和河流沿岸的自然堤以及人工堤坝的阻塞,形成了许多排水不良的洼地沼泽和浅湖,常常出现洪涝灾害,尤其是位于九河下梢的天津经常在雨季发生严重水灾。此外,黄、淮、海等河经常泛滥决口,大量毁坏庄稼和房舍。据统计,1912—1948年全国共发生水灾7408次,而本区域内的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四省的水灾次数达到了2250次,占30%;旱灾全国共发生5935次,本区域各省共发生1993次,占33%;虫灾全国共发生1719次,本区域各省共发生757次,占44%[1]34。可见本区域灾害发生频率之高,几乎无年不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