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09-112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常态。美国华裔剧作家在用英文创作的戏剧中加入中国京剧元素,一方面让作品贴上多元文化戏剧的标签,另一方面也使京剧元素产生了新的含义。通过对黄哲伦代表剧中京剧元素运用的研究,可以看到京剧在海外被本土化后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以及由此产生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太极图所呈现的太极形象是一个大圆 ,太极学说最终又是以圆美为旨归的。无往不复、动转不息的太极之圆 ,在中国艺术特别是在中国戏曲的空间艺术中得到了相当突出的表现。由此也形成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戏剧空间艺术和迥然相异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3.
陈佳 《理论界》2014,(8):110-113
布景是舞台上的造型因素之一,是戏剧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戏剧关系密切,不仅有助于剧情的体现,更对观众欣赏和演员表演产生较大影响。清末民初的批评家对新旧剧的布景运用往往分而论之,普遍反对旧剧使用布景,而充分肯定布景在新剧演出中的作用,并针对其运用不当之处提出积极建议。他们还通过译介西方相关著作或考察西方剧场,为当时中国戏剧舞台布景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有效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自京剧从1919年在海外传播以来,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既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英语翻译对京剧在海外传播的有效性实证考察,提出了促进中国京剧在海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戏剧艺术受舞台空间的制约而有“幕前戏”与“幕后戏”之分;“幕后戏”是“幕前戏”的情节和相关人物活动在幕后的延伸和渗透;“幕后戏”与“幕后人物”设置扩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并强化了戏剧舞台的表现功能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 世界古代戏剧舞台,是由富有迷人的艺术魅力的古希腊戏剧、宗教色彩浓郁的印度梵剧,以及绚丽多姿的中国戏曲等三大戏剧文化体系构成的.如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已悄然地退出了世界戏剧舞台,唯有比它们晚出的中国戏曲,仍然急管繁弦,异彩纷呈,在世界戏剧舞台上葆有其艺术青春.主题和内容,中国戏曲,涵盖京剧和各省地方戏曲360多种,拥有近50000个剧目,其中包括宋元南戏和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等.800多年来,它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形成了以高度的综合性、独特的虚拟性和严格的程式性为主要艺术特征,以歌、舞、道白为主要艺术手段,表现和体验相结合的戏剧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志蔚 《学术探索》2007,(6):124-128
在以"改良旧戏和创造新戏"为指向的中国现代戏剧改良运动中,鲁迅和胡适都曾对中国传统"旧戏"进行过激烈的批判,但是由于个人性格、审美旨趣、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鲁迅的批判呈现浓重的"个人批判"色彩,而胡适则采取了与鲁迅迥然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再造京剧艺术辉煌”质疑刘梓钰《中国文化报》于今年1月25日发表了高占祥先生的文章《再造京剧艺术辉煌》。该文是高先生1月9日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文章高度评价了梅、周的艺术成就,论述了梅、周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9.
风云际会的近代上海戏剧舞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凡 《社会科学》2000,(2):62-64
辛亥前后的上海这座历史大舞台,给上海戏剧文化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从而为上海文化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自徽班进京到京剧在北京形成,其在清代后期向全国的大发展和在艺术上的大变革,首先是在上海兴起的。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与社会变革同步的戏剧改良运动(京剧改良运动)首先在上海发轫。从清庚子年(1900年)开始到1905年前后,以汪笑侬、潘月樵、夏氏兄弟为代表的一批京剧艺人,投身京剧改良运动,上演了大量进步剧目,并对京剧在艺术上进行了改革。京剧改革家汪笑侬清末曾任河南太康知县,投身京剧演老生,学京剧“三鼎甲”之一的汪…  相似文献   

10.
无论中国戏剧还是西方戏剧,如今都受到电影电视愈来愈大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持久的。如何在与渗透到每个家庭的影视艺术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当代中西方戏剧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30年前,美国大多观众已告别剧院而转向别的方面。但一批有胆识有才华的戏剧家仍然坚守自己的阵地,努力创造出感人的、能把观众召唤回来的戏剧。他们坚信,面对奇妙的舞台空间,人们会产生无数的遐想:他们瞄准剧场效应,充分发挥戏剧所特有的、别的艺术样  相似文献   

11.
张艳梅 《晋阳学刊》2005,(6):97-100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戏剧舞台剧烈变革的时代,话剧的传入对传统演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戏曲舞台出现了新面貌,这当中梅兰芳和周信芳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们各自为戏曲革新提供了相似而又相异的方案.他们的行动对当时的戏剧界影响深远,给今人也留下很多思索.  相似文献   

12.
在京剧舞台上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 ,却身穿一件阴阳八卦袍 ,俨然一修行的老道。这是一个大信息量的文化密码。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 ,中国戏曲艺术的无穷奥妙 ,都可以从解读这一密码中获取其精髓。显而易见 ,电视剧中诸葛亮的服装不怪 ,话剧中诸葛亮的服装也不怪。这类源于西方的艺术样式 ,以写实为原则 ,讲究细节真实。因此 ,剧中人物的服饰需借重专家缜密的考证 ,因而几乎纤毛不爽。演员的表演几乎是人物在正式环境中活动的纪录 ,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渊源于秦汉乐舞、悱优、百戏的中国传统戏曲 ,是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植根…  相似文献   

13.
周壮 《理论界》2008,(11):148-149
舞台设计的理论视野一般是以戏剧为中心的。但它同时与剧场、演员、观众都有关系,因此,舞台设计超越了戏剧,超越了舞台,是一个不应设防的疆域。它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更应该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给传统的舞台设计赋予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大凡舞台表演都具有一种直观性,表演者的表演,当众的表演,与欣赏者直接交流的表演,这一切不仅对舞台形象提出了净化的要求,而且还对舞台形象的美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舞台形象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的原始状态上,而应当具有舞台形象美,这也是由舞台表演艺术的特征所决定了的。正如戏剧理论家莱幸指出的:“戏剧要靠演员所刻画出来的生动的图画,也许因此就必须更严格地服从用物质媒介的绘画艺术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美,就是“使表演服从艺术的首要规律,即美的规律”。表演艺术是演员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创作材料,利用和调动自身生理…  相似文献   

15.
1990年秋季的北京亚运会及亚运会艺术节,着力向全世界展现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是一个刻意策划的预示,也是一次精心准备的预演。紧接着,在1990年12月20日,规模空前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在北京拉开了序幕。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1991年1月12日,并得到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显然成了1991年中国大地“民族”与“文化”热潮的先导。 众所周知,京剧是中国的“国剧”,集中华民族的多种文化精粹于一体。“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颇具匠心。由此下手,自然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先着下了有力的一鞭。然而,“国剧”并没有占据国家法定戏剧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也决非局限于京剧。若要涵括中华大地上的民族文化精髓,仅有一个京剧实在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传统的中国京剧艺术急切需要改革更新,否则难以普遍适应当今中国各年龄层民众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娱乐的需求。不过,有必要强调指出,此次“振兴京剧”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京剧本身,尽管它并不能使传统的京剧艺术一劳永逸地走上振兴之路,但作为一个直接诱因,却引发了全社会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迫切反顾。在1991年的中国,这一点可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要务所在。  相似文献   

16.
<正> 美国J·刘若愚以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使我们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中国的文学理论》)。从艺术理论是艺术经验的概括来看,这话是可信的。本文便主要从中西戏剧理论上来探讨其共同性。中西戏剧艺术之别,论者甚多,以至有人认为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文学样式。但莎士比亚的戏剧能为中国观众所爱好,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亦为西方观众所赞赏,是必有其共同之迹可寻。人皆言异而我言同,其有未当,幸以门外剧谈者的大胆妄言视之;盖以应香港中大主办国际比较文学盛会之约而逼上梁山耳。  相似文献   

17.
后经典叙事学开启了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也就是说,后经典叙事学本身就涉及到多个不同领域学科间的交叉研究。电影与戏剧作为两大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其叙事手段在交际过程中极大地依赖于蒙太奇语言和舞台符码语言。此二者之间具有重要的内在关联。本文从后经典叙事学视角就电影与戏剧的常用叙事符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阐释了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京剧发展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京剧中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在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引起外国观众的极大兴趣。京剧剧本翻译是京剧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之一。此次研究探讨的是京剧剧本翻译过程中文化缺省问题。访谈结果表明,剧本翻译可以采取关联理论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此次研究以《霸王别姬》剧本为例,探讨了京剧剧本英文翻译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剧场戏剧在新时期剧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戏剧家对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导演和舞美的艺术创造,着力于建构观演共创、共享的剧场空间和戏剧空间;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追求舞台假定性与表演真实性的结合,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以及观众参与所形成的观演互动;剧本创作贴近现实人生,在简练的剧情结构中,与观众心灵产生互动。小剧场戏剧也以其审美的独特性,从导演、表演、舞美设计、剧本创作等方面,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探索中的不足,也为今后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一个明显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在今天的戏剧舞台上,传统戏剧整本上演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是原汁原味的清唱也曲高和寡。昆曲、京剧等典范剧种纯正雅致的风格、气派正在经受着严重蜕变。而与此相反,8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90年代已成燎原之势的戏剧小品却成为世纪末中国大陆最为引人注目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戏剧现象之一。笔者认为,戏剧小品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在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地涌现,已经显示出这一样式独有的审美特征。当今剧坛最令人瞩目的戏剧文化现象之一是戏剧小品的超世俗化。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症侯,正向人们揭示出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