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辰州傩文化艺术是湘西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古俗,三百年前就已经相当盛行,称为辰州傩,又称土家傩.辰州傩渊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曾一度影响中原.辰州傩是一种介于湘西古老的原始戏剧(以毛古斯为代表)与现代戏曲之间的原始戏剧形态,也是一种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地方戏剧,是戏剧进化时期遗存下来的“活化石”.辰州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性,并具有极其厚重的艺术品格.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湘西门户沅陵县境内的七甲坪乡犹存.辰州傩戏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拟从文化生态视野对沅陵辰州傩的传承与发展加以论述,以便这门古老的傩文化艺术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傩是我国古代先民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活动,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的云南,因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的影响,以傩歌、傩舞、傩戏为主的原始文化在现代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中,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表现形态得到完好保存。本文试就云南傩戏的起源、特征及文化功能作粗略论述,以探求人类最初的精神文化成果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湛江傩舞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与祭祀礼仪。湛江傩舞、傩戏、傩面具等均涉及到舞蹈、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等交叉学科领域,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基于粤西乡间的丰富艺术调研,试从湛江傩服饰视角,探析湛江傩服饰的艺术特征、制作工艺及颜色,并做出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4.
“儿郎伟”与“军傩”及其他吴尔泰,吴炼“军傩”是当代中国某些傩文化研究者,对某些傩文化现象的命名。它几乎囊括了所有涉及军功武事的傩文化现象,甚至只要涉及武事的面具文化,也统统一例论之,概莫能外。以至时下在当代傩戏、傩舞的溯源研究中,“军傩”几乎独据其...  相似文献   

5.
文字产生后,我国就有关于傩的记载。傩舞广泛流传于农耕文化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复合文化体——集多元宗教、祭祀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和面具艺术于一身。江西南丰傩舞由此传承数千年并相沿成习,遗存了大量的上古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民间传统艺术珍品。从南丰本土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南丰传傩时间最长、宗教文化最盛以及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典型村落是广大学者们正确认识南丰傩舞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荤:傩坛不坠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傩荤现象印证了发民祭祀过程中崇拜生殖的事实,体现着先民以蕃衍生殖为内核的精神文化和社会观念。傩戏自然也是中国生殖崇拜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现尚存于黄河、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的傩戏、目连戏,以其渊源流长的历史和原始古朴的艺术风采,被人们誉为中国戏剧的两个“活化石”。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周礼》有“方相氏当蒙熊皮,黄金四目,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的记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傩逐渐由祭祀酬神向娱人方向蜕变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戏剧,从现有史料推算,大约成形于唐宋之季。以佛教“盂兰盆经”为发端、目连救母故事为主干情  相似文献   

8.
一、分布与源流江苏的傩戏主要分布于苏南的苏州、常州和苏北的六合、扬州、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地区。苏南的傩戏在明清时是非常活跃的。嘉靖《江阴县志·风俗记第三》云:“二十四日……丐者二人傩于市,花面杂裳扮傩翁傩母,偶而逐。”明初长洲高启的《里巫行》诗云:“里人有病不饮药,神君  相似文献   

9.
临川傩舞之神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傩舞在临川区域传承了几千年,始终保存着一整套“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临川傩具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类别、粗犷刚劲古朴神秘的武文化特色、有违一般运动规律的动力特征、质朴奇异的傩面具艺术、戏剧化的表演及震人心魄的乐曲伴奏等特征,同时又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贵池乡傩,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久已闻名天下。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贵池乡傩点燃了贵池山乡的一片火爆,狂欢。生活在贵池城里的我,年年渴望正月初去乡下看傩戏。今年正月十五,我亲临了仰慕已久的青山庙会。  相似文献   

11.
中日傩文化的源起与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傩(nuó)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由傩祭发展为傩舞、傩戏,融进了佛、道文化和民间游艺成分,并由宫廷走向民间。还传入日本,对日本年节、祭祀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日本古典艺能之代表———能乐的发生、发展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巴蜀傩戏中的少数民族神祗李绍明傩,原系我国古代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源于巫术。如《吕氏春秋·季冬》说:“命有司祭大傩。”高诱注称:“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要跳一种舞蹈,谓之傩舞,舞...  相似文献   

13.
武安傩戏的发现,改写了"江北无傩"的断言。它的存在形态展示了中原傩的存留和发展情况,为研究中原傩的本质和演变提供了一个完整丰富的范本。本文即以"大傩"的视野,把武安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傩文化,研究武安傩在思想内容、傩仪和傩戏层面上的具体存留特征,探寻中原傩的发展轨迹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傩舞简论     
我国远古的一种以禳除疫鬼为内容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后世沿袭,称之为傩.傩之初始已经具有了综合性的品格,其中包含着原始歌舞等原始艺术成分.至今,在我国一些省区民间的傩活动里,还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傩舞,象贵州、江西、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傩舞就十分丰富多彩.它是远古傩舞的遗存和延伸,有很珍贵的研究价值. 1 傩舞起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原始舞蹈的一个方向的发展.原始舞蹈是在原始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原始初民劳动、思维、言语的渐进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原始舞蹈固然有一定节奏和一系列的身体动作姿态,并联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但它在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任伟 《学术界》2015,(2):159-170
从傩文化发展史来看,由古傩到今傩显然经过了一个泛化的过程,这种泛化包括时间的泛化、空间的泛化和鬼神的泛化,从而打破了宫廷傩礼程式化的范式,拓展了傩文化的主题,使这种在鬼神信仰观念主导下的文化活动,由礼到俗,随着地域的扩大,和地方民俗交织融合,由"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傩的"泛化"影响到戏剧文化的产生并反过来受到日臻成熟的戏剧文化影响而产生了傩戏。正是这种泛化,使得傩文化由于民众的参与、民间艺人的创造而不断得到新鲜血液的濡养得以延续至今而不致消亡。  相似文献   

16.
原始文化与哲学——一种发生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诞生于原始文化。原始文化发展的“动力学”基础是人类性崇拜与性禁忌形成的张力。从图腾崇拜到巫术、到神话,原始文化渐趋成熟;神话与巫术的结合塑造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原始文化的缩影。原始文化的发展既是一个“发散”的过程,表现为科学、宗教、艺术的确立,又是一个“收敛”的过程,表现为承担文化整合功能的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民间宗教仪式,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江西南丰傩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舞姿动作粗犷、古朴有致,以面具为特殊化妆手段,融合了民俗、宗教、雕塑、彩绘、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是艺术工作者研究古傩舞的活化石。江西南丰县因出色的傩舞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18.
姚岚 《船山学刊》2009,(3):48-51
本文从舞蹈人类学的角度对巫、傩舞蹈的发生、形成及其流变发展进行了简单勾勒和梳理.并从语源学、语音学和语义学对先秦巫、傩概念多层面的阐释。巫傩是一个多元文化概念即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形成的复合体。本文研究证明:巫傩从先秦以驱除疫鬼和疾病的巫术仪式开始.到秦汉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巫傩舞蹈的祭祀仪式;北宋时期,巫傩舞蹈艺术形态更倾向于本体化、本土化或倾向于戏剧化。明清巫傩舞蹈更朝向于民族化、民间化发展,从而使巫傩舞蹈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贵州省西北部的威宁县板底乡倮戛村、板底村以及腊寨乡达发村等地,传承着一种傩的活动——“撮寸己”(按当地彝语之音译)。“撮寸己”的活动内容,概括述之,是由戴面具的五个人物角色:阿布莫(老爷爷一千二百岁)、阿达母(老婆婆,一千二百岁)、麻洪姆(苗族老人,一千岁)、亨布(汉族老人,八百岁)、阿戛(小孩)出场,场外有惹戛布(山林老人),表演祭祖,扫寨、祈年等农事活动和宗教生活内容。(?)据“撮寸己”的整个情况来看,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傩活动,并且其中已具有相当的戏剧因素,可归属于傩戏范围。“撮寸己”有其独自的形成发展过程,并具有宝贵的文化学意义,确实应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国家行政力量以"非遗"项目为中介作用于民间信仰,为民间信仰带来社会声望与经济资本,使巫傩信仰的发展传承重获可能。其中,傩戏与巫傩信仰发生分离,民间信仰及其秩序被重构,"文革"时期傩戏的集体记忆也被重新予以界定和解读。虽然巫傩信仰被迫改变了自身的传统规则,建立与新的权力和利益格局相适应的新规则和新秩序,但随着文化主体的被动缺场,官方与民间对巫傩信仰及其建构的理解发生分离,彼此难以互相认同。一旦民间信仰的定义、理解及信仰活动秩序安排被行政力量完全掌控,民间信仰不但无法真正作为民间文化深入至乡村公共生活,也不可能成为真正受到官方肯定的信仰形态,最终将悬置于社会,无从挂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