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东 《学习与探索》2012,(8):129-132
菲利普·罗斯在他后期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大关注,作品都是以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为背景,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折射出整个美国社会潜在的生存危机。为了突出这一主题,作者对传统的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创新,把时空穿梭和叙事浓缩等手法融合在一起,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忧虑,这一时期也是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重要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2.
徐世博 《学术交流》2013,(2):191-194
菲利普·罗斯一些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犹太传统的反叛和对情欲的描写,使得他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质疑。而伦理关注的却不仅限于个体行为,更多的是社会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后期小说创作中,罗斯放弃了传统道德批评的普遍性原则。没有简单的善恶、好坏评判,罗斯的伦理观念中引入了历史的维度。在犹太伦理问题上,罗斯更关心犹太人作为"他者"的地位和生存境况。在此观念影响下,罗斯后期小说创作结合了现代、后现代手法,呈现出范围更宽泛、主题更贴近生活、风格更适度等新现实主义特征,展现了后人文主义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3.
美国后现代作家菲利普.罗斯后期创作中不再沉迷于各色试验手法,开始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向历史。但不同于传统历史观,罗斯后期的一些小说谈及的历史已不再仅仅是作为陪衬背景,历史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具有了新历史主义的一些特征。历史与文本,事实与虚构之间没有了清楚的界限。在他的美国三部曲中,罗斯把历史史实和边缘化人物相融合,真实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期。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反映了少数族裔和边缘人群向主流社会融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受到的排斥。反讽式历史话语及比喻性修辞的运用,揭示出某些历史性举措和行为的极端与荒诞,及其给人们带来的难以抹去的深远影响。罗斯借此表达了他对后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的现实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历史、美国梦、犹太性、情爱、死亡等社会文化主题在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创作中反复出现,构成了其作品的整体风貌。但是,这些文化主题在罗斯的前后期作品中有不同的措置。在前期作品中,罗斯将目光集中在自己最熟悉的犹太社区,揭示处在传统和现代矛盾中的美国犹太移民渴望脱离传统桎梏、融入主流社会,而又无法摆脱传统、实现美国梦的痛苦现状以及由之引发的关于性爱、死亡的思索。在后期作品中,虽然也安置了相似的文化要素,但随着罗斯创作思想的发展以及他本人及小说代言人的逐渐衰老,他将历史元素深入渗透到美国梦、死亡、情色、身份追寻等文化母题中,且在生命进入衰老阶段的人生体验中,让各文化主题之间交错搭配,在与历史的呼应中互相定义,在反思当代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困境时有了更为宽阔的社会舞台。罗斯虽然在同一文化语境中截取了同样的文化素材,并没有简单的自我重复,而是在传统文化主题的老弦上奏出了新曲。  相似文献   

5.
当代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轨迹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调和折衷的“后小说”。目前的发展趋势是折衷主义,而不是回归传统现实主义。作者对洛奇的小说语言学研究提出三条修正意见:1.把英国小说的发展变化理解为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之间的摆动;2.摆动停止的时间是八、九十年代;3.用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之否定”螺旋形上升模式来阐述,似乎比洛奇的钟摆模式更为贴切。20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演变以及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的往复循环,有多方面的外因和内因。因此,我们的文学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分析方法,而不是单一的社会学方法或语言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锺陵 《学术交流》2006,19(4):146-153
茅盾在20年代末提出了突出时代性的“新写实主义”。相应地,他对鲁迅小说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由此,他的文学观与后期创造社所提倡的普罗文学观就趋同了。其时,写实倾向大大地压过了表现自我的倾向,第一人称的写法遭到了批评。文学界展开了对于浪漫谛克及庸俗现实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本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这股更新了形态的现实主义潮流中,又有着以茅盾为代表的重视艺术表现和以阳翰笙为代表的注目于转换立场与克服旧意识的两种不同倾向。鲁迅则以一种面向新时代的态度,并且以他深刻的经验,指出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正确途径,解决了作家与所写题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欣 《社科纵横》2007,22(3):111-112
现实战斗精神是巴金小说创作贯穿始终的基本文学精神。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不断丰富。一方面表现为对封建礼教、封建强权、封建专制的战斗以及对个性解放、精神自由的追求,这是现实战斗精神体现在巴金创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一方面表现为对革命理想的热切呼唤、对热血青年革命实践活动的探索与颂扬;另一方面则是暴露黑暗社会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笔锋直指国民党反动政权。巴金创作中现实战斗精神的形成是与作家自身经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的影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英国当代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的新作<作者,作者>在创作风格上与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有机地糅合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作者,作者>时空线索清晰,故事情节常连贯,同时融入了自省的元小说特点,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情节的形式更新.该小说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真实,在主题方面强调真实和意义,虽然加入了戏仿和体裁兼容等后现代主义手法,但总体上是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洛奇创作<作者,作者>意在说明小说既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要体现出当代小说创作的新技巧,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并不排斥,可以有机地结合,创造出新的小说道路.  相似文献   

9.
王嘉良 《浙江学刊》2005,3(5):62-68
心理体验现实主义作为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一种重要形态,是在审视现实主义文学自身缺失的背景中形成.其强调创作主体的作用,重视作家主体的深层心理体验在创作中的运用,深化对现实中的"人"的认知与把握,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独创性.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形态,汲取其有益经验,对丰富与深化现实主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杰出的讽刺作家。在他的创作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广大人民的苦难、希望和反抗,揭露了美国皇族的拜金主义,种族企视,虚伪的民主自由和伪善的道德。他是惠特曼以来的美国进步文学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本文拟就马克·吐温及其创作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11.
袁红涛 《唐都学刊》2003,19(2):31-34
同是陕西作家奉献给当代文坛的三部现实主义力作 ,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 ,到《白鹿原》 ,其艺术风貌却有很大差异。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反映与作家看取现实的角度 ,与作家对政治、人性乃至历史等“现实”形态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密切相关。作家身处的文学时代变化了 ,作家的“现实观”改变了 ,“现实主义”的创作就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同时在经典文本的歧义和缝隙之间也显示了现实主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人习惯于把有无理想作为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主要标志,因此,一提鲁迅小说的理想,就会觉得诧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错,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革命者,作为一个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一贯反对瞒和骗的文学,反对以乌托邦的空想去麻痹人。他敢于直面现实,向黑暗挑战,他是旧思想、旧习惯、旧制度的死敌。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现实,他的笔触始终对准那个罪恶的社会,无情地揭开它的种种毒瘤脓疮。因此,鲁迅的小说,至今还是最好的现实主义典范。但这些,决不意味着鲁迅没有理想。问题恰恰相反,鲁迅是带着自己的社会理想投身于文学事业的,也正是进步的理想,才使他的现实主义描绘显得分外深刻。他自己曾经明确地表白过,他弃医从文,是想以文艺为武器改造国民性,而他揭露病态社会,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既透露了鲁迅的社会理想,也透露了鲁迅的美学理想,而且都付诸小说创作的实践,即在对黑暗社会的现实主义描绘中,透露出理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杨德山 《社科纵横》2008,23(5):100-102
在汪曾祺的文学征途上,废名无疑是一块极为关键的路牌.汪曾祺是从心灵上虔诚地接受了废名的,他把废名的一些小说都吃透了.废名的"通过记忆与'反刍'从整体上表现社会现实"文学观,打破小说与散文、诗的界限的文学实践,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确认现实主义仍然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主潮基础上,认为现实主义理想形态,由其创作原则所规定,即是通过直面、揭示、批判、肯否特定现实对象的自身过程中来间接地传达创作主体的理想,在描述现实的本身中来超越现实而传递主体的情思。在当代现实主义作品中出现了两种理想形态:一是非现实主义的虚幻的理想形态,其理想呈现出脱离文本内容、组织的逻辑进程而割裂性的存在,表现着逃避现实矛盾而遁入心灵慰藉的倾向,是传统的“大团圆”理想模式的呈现;二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想走向,它能够充分地强化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能够清醒地认识现实,把握生活,在批判了现实的缺憾中使主体的理想得以升华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王常颖 《学术交流》2005,(5):170-172
19世纪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忠于自己的天性和创作个性,大胆地对传统文本进行革新,创造了他独具综合艺术性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宝库,扩大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其发展。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中有诗歌、戏剧、音乐多种因素的介入,永远给读者以只有屠格涅夫的作品才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这无疑是屠格涅夫留给俄罗斯文学、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6.
徐訏在创作中始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这一文学主体,以浪漫或写实的方式对永恒的人性进行追问,从而获得作品的普遍性和永久性.他在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体现出不同的人性探索特色:早期创作中对复杂人性的反映已初露端倪,前期创作中体现出热诚浪漫主义与冷酷现实主义的交错,长达三十年的后期创作则逐渐从理想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并最后在宗教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式的超脱.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40年代的特殊环境中,浪漫主义思潮因重新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而呈现回归之势.郭沫若重新评价浪漫主义,在创作上取得了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丰收;在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中,开始融合浪漫主义的因素;在不同的区域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带有浪漫主义成分的创作.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涉及社会情势变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自己的特点,其昭示的文学发展规律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的创作思想,是鲁迅关于写“新人”的文学主张的集中表现。对人生抱着真诚态度的鲁迅,始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的这种冷峻而执着的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在他的文学思想中勾留出了鲜明的轨迹。但,影印在这轨迹中的决不仅仅是冷峻和执着,还有希望的火花和新人的胎动。早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鲁迅就认  相似文献   

19.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是心理小说的一个类别。它继承与发展了现实主义小说传统,把客观的现实心灵化,主观的心灵对象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精细分析,反映社会精神演变的现实,显示了有别于现代派小说的艺术特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中出现了一个心理现实主义学派,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既推进了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变革,又拉开了现代主义的序幕。其中亨利·詹姆斯、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杰出的理论代表,他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小说理论,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发生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田建平 《社科纵横》2008,23(6):101-102
审美是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之一.老舍小说悲中蕴喜的幽默风格深受英国现实主义幽默大师狄更斯的影响.这种跨文化文学接受对老舍的小说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表明积极的文学接受是保证文学创作得以进行的动力和决定作家审美倾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