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朱熹政治思想得到了多个层面的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或从政治哲学层面上,或从政策主张层面上,或从为政实践层面上,对朱熹政治思想作了全面的阐述.民国时期对于朱熹政治思想的研究,是这一时期朱子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从中国政治思想史角度的研究和阐述,以及多数学者对朱熹政治思想的正面肯定,对于全面认识朱熹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美国出版了彼得·斯坦菲尔斯的新著《新保守派:正在改变着美国政治的人们》.该书出版后,《纽约时报书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时代》周刊分别刊载了评介这本书的文章.现将这三篇书评分别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一李华瑞先生是宋史研究的知名学者。自1995年出版《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以来,陆续推出《宋夏关系史》、《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宋夏史研究》、《“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等,显示出其学术研究的日益精进。《视野、社会与人物:宋史、西夏史研究论文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是李华瑞先生新近出版的学术论文集,共收入论文30篇。从内容看,大致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关于宋史研究的学术史,二是宋代社会尤其是灾荒和社会救济  相似文献   

4.
刘泉 《唐都学刊》2013,29(1):10-13
与明清两代相比,《正蒙》元代注本较少。元代注本大致有沈贵珤《正蒙解》、郑原善《补正蒙解》、朱隐老《正蒙书说》等,均已佚。据贝琼《潇峰祠堂记》记载,沈贵珤《正蒙解》原仅14篇,缺《王稀》《乐器》《乾称》诸篇。郑原善补足其缺,经胡炳文为之作序刊行。今据《新刊性理大全书》等古籍,辑出沈贵珤撰、郑原善补《正蒙解》佚文12条。经初步研究,朱熹三传弟子沈贵珤之《正蒙解》虽多宗朱熹,但间有特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周藤吉之博士(1907—1990)是日本研究中国宋史的先驱,以其透彻精细、博大宏深的学风和业绩而驰名海内外。先生任公职41年,大致的情况是:前半期任史料编纂官及研究所员,后半期在大学从事研究和指导诱掖后进。在此期间,先生的学术活动涉及宋代社会经济史、朝鲜高丽及李朝时期的官制史与社会经济史、清初旗地制度史三个方面,有主要著作8册,合译注书1册,合著史籍解题1册,其他合著3册,论文、评论、书评等约130篇。通过这些,先生在学术上,一方面以对第一手材料的实地探索而积累了治学经验,通过彻底研读基础文献而具备了很强的对事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1975年,纽约"新观点出版社"出版了詹姆斯·温斯坦所著《模糊不清的传统:美国政治中的左翼》一书.美国《反叛的社会学家》1979年冬季号刊载了这篇书评,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雪峰 《社会》2009,29(1):197-223
一、概况《美国社会学》(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简称AJS)是国际社会学界重要的杂志之一,双月刊,全年6期。在2007年发行的6期杂志中,每期包括研究论文5-6篇,书评20多篇,总共有35篇研究论文,141篇书评。就研究论文而言,AJS的文章风格较为明显,实证研究(或量化分析)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正在人文研究日益专业化、多元化的今天,很少有学术著作能像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下称《朱熹》)一样,引起如此广泛热烈的讨论。总结起来,对于这本著作的评论大致有以下几类:第一,从理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角度,肯定其成功地关注了理学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活动,实现了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的理学研究范式转换,如陈来先生的文章~①。第二,从以哲学视角研究宋明理学的学者的立场,对余英时的研究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相似文献   

9.
施平 《日本学刊》2001,(1):151-157
最近,三联书店出版了日本著名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的名作《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1月版),该书由王中江先生翻译。而早在1992年,区建英先生就已经把丸山真男的福泽谕吉研究论文合成一集,以《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为题由学林出版社出版了。然而这只是初步完成了对于丸山学术著作的译介工作,更进一步地对丸山学术思想的研究仍旧是一个空白。在三联版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孙歌先生作了一篇名为《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的代译序。不过,该文基本是以文艺入手讨论丸山在文学领域中的研究,而在实际上,丸山真男一方面在广泛的学术…  相似文献   

10.
孙麾 《浙江学刊》2006,(4):8-13
2004年6月计亚男写了篇报道,发表在《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版,题目是《中国哲学学术走向》这篇报道对《哲学研究》、《世界哲学》、《浙江学刊》、《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河北学刊》、《人文杂志》、《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州学刊》、《文史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求是学刊》、《教学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等十几家学术期刊哲学编辑纵论中国哲学学术走向和前沿问题做了概括。中国哲学学术研究怎样回到现实、从关注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1.
1980年8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刊载了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院历史学教授G.希梅尔法伯的一篇书评,评介M.坎门主编的《美国当代史论集》一书.该书由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共524页.全书由二十篇论文组成,对当代美国史的撰写情况进行了研究,并着重说明了社会史对史学的重大影响.书评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2.
德国《东南亚文化和历史杂志》(1999年,汉堡)发表了一篇对我院哲学所研究员洪汉鼎先生在1998年于德国出版的《中国哲学之基础》(与德国哲学家卢茨·盖尔德撤策合著,雷克拉姆出版社、斯图加特)的书评。……  相似文献   

13.
1979年1月18日出版的英国《新社会》杂志刊载的这篇书评,评介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格里·科恩的著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学说》一书。书评内容如下:总的看来,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想去研究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家对研究马克思主义也不感兴趣。即使是在“激进派哲学”的栏内,  相似文献   

14.
东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室的古田岛洋介先生,1991年6月在日本《比较文学研究》杂志第59期的书评栏,发表一篇题为《淡江评论杂志》的文章,介绍和评论了台湾的比较文学。作者从介绍《淡江评论》谈起。他说:《淡江评论》是台湾私立淡江大学发行的英文的比较文学研究杂志,系该校外国语文学研究所编辑的。它创刊于1970年4月,原为半年刊,从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空气,推动日本研究的健康发展,我们选登了这篇以“求疵”为主要内容的书评,望此能为改变以往书评多片面“拔高”而很少批评的状况起一点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世界政治》杂志1980年4月号刊载的这篇书评共评介了四本书:《革命和社会的变化:对文明的比较研究》(S.N.艾森施塔特著,美国自由出版社,1978年);《土地革命:不发达国家的社会运动和输出的农业》(J.M.佩奇著,美国自由出版社,1975年);《国家和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T.斯科克波尔著,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自上而下的革命:日本、土耳其、埃及和秘鲁的军事官僚和发展》(K.E.特林伯格著,交易书店,1978年).书评把本世纪美国社会科学界对革命的性质和起源的解释分成三个阶段,或曰"三代";对第一、二代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对以达四本书为代表的第三代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作了比较系统的说明和评论.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78年,伦敦"新左派图书出版社"出版了埃里克·奥林·赖特的《阶级、危机和国家》一书.《美国社会学杂志》1979年9月号刊载了这篇书评,着重评介这本书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结构、资本主义危机的性质变化、官僚政治和国家的性质问题提出的分析方法,认为这部书里有一些好主张,但也有某些局限性.书评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国外理论界关于阶级分析问题研究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诗经》学研究史上,宋代的《诗经》研究是一大高峰,可称名家辈出,著作如林,而且不少著作和学说大多流传至今。朱熹是宋代诗学两大派———宋学派(或称“废序派”)和汉学派(或称“尊序派”)中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集传》是在宋以后广为流传、至今还被常用的一部解释《诗经》的书。对朱熹研究《诗经》的得失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推动当代《诗经》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对于笔者的学养来说是远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笔者拟就朱子对《诗经·二南》的注评来谈谈他对《毛诗序》的批判、发展以及其后代的影响,以供专家…  相似文献   

19.
《中庸》索隐方尔加《中庸》,孔子之孙子思所撰,从某一方面对孔子思想加以深化。《中庸》本为《小戴礼记》之一篇,自唐代中兴儒学的韩愈、李翱开始,将之奉为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尊崇其在经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二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于未来学术的发展将发挥何种作用?要展望这个前瞻性问题,需要对过往的研究进行认真深入的反思。本文特别择取20世纪以来宋代理学政治思想的研究范例,探讨其理论方法论特征。萧公权受现代政治学观点影响,采取脉络主义的历史方法,在理学—功利相对抗的叙述模式下把理学视为缺乏实际效用的保守政治思想;侯外庐等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指导,运用阶级分析一意识形态的理论架构,揭示了理学为封建社会秩序论证的历史本质;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强调历史脉络主义的进路,透过政治文化的视角重现了宋代儒学内圣外王而归于秩序重建的时代诉求。结合另外两个案例(墨子刻和包弼德),本文特别围绕余英时著作引发的学术讨论,探讨其中历史还原与解释在思想史研究中的关系,指出二者之间的紧张性具有积极的、创新的可能空间。这种紧张性体现出政治思想史家的价值关怀(道)与研究方法(术)的复杂关系,也为激活该研究领域的生命力提供了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