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能这样证明“或然律”吗?──与萧哲同志商榷武宏志萧哲同志的《“或然律”─—科学思维必不可少的一条重要逻辑规律》(以下简称《或》文,载《宁夏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一文主张确立一条“或然律”作为对排中律的补充。但是,其论证却是建立在概念含混、误解排...  相似文献   

2.
曾绛 《云梦学刊》2023,(2):118-124
突转指剧中“意外的事变”,是人物“行动”可然或或然的突然转向。戏剧的情节突转必有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因素作铺垫,因而引发至少一种未预期情况的产生。受中世纪戏剧传统的影响,《哈姆莱特》剧始的“鬼魂浮现”和“死因陈述”情节激化了主、次人物的矛盾,强化了《哈姆莱特》一剧的复仇主题。对复仇中的情节突转和以装疯抗争的人物行动进行梳理,可助读者重估《哈姆莱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维柯“诗性智慧”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柯的“诗性智慧”以西方古典主义的修辞学和罗马法为思想渊源,不仅揭示了叙述、或然、凡俗等想像力量在西方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证明了诗性是一切人类文化生成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伊恩·班克斯是英国当代“新太空歌剧”的重要作家,致力于在科幻叙事中表达对撒切尔政府新自由主义政治的左翼批判。在其代表作“文明”系列小说中,班克斯借鉴了兴起于科幻“新浪潮”时代的“批判性乌托邦”,刻画了一个物质丰裕、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左翼乌托邦,称为“文明”,而该系列的第一部小说《腓尼基启示录》为这一乌托邦奠定了基调。借此,班克斯提出了一种“后资本主义”或然可能性,这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历史终结论”大行其道的语境下显得难能可贵。但是,文明所蕴含的左翼批判有其局限性,在乌托邦的表面下,文明在本质上更像一个哈特和奈格里所论证的“后现代帝国”。文明内部遵循“根茎式”、无中心的权力范式,很大程度上诉诸以智力与情感为基础的非物质劳动,并在与其敌人“艾迪兰”的战争中,体现了“帝国”对传统民族国家的同化和替代。  相似文献   

5.
网络组织治理:基于关系型契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正式契约与关系型契约科斯认为,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企业的存在是因为它能够实现“用一种契约取代一系列的契约”、“用长期契约取代短期契约”1。Cheung进一步阐释和发展了科斯的思想,他认为,企业取代市场实质上是契约种类的替代,要素契约取代了商品契约2。Jensen和Meckling则将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定义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nexus)。Grossman和Hart(1986)、Hart和Moore(1990)则引入了不完备契约的概念,他们认为,不可预见的或然事件、未来状态的不可描述性和不可证实性导致契约是不完备的。契约的不完备性给权威和关系型契约留…  相似文献   

6.
解放后国内出版的形式逻辑著作,对模态判断的分类法有二:一是将模态判断分为或然判断、实然判断、必然判断三种;二是将模态判断分为或然判断、必然判断两种。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分类?它们的根据是什么?究竟那一种分类正确?各种模态判断之间有什么关系?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逻辑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先秦、明清和现代三个时段的语料来探究汉语“可能”、“必然”意义表达的发展。在《论》《孟》《老》《庄》里,“可得”(可能)的用例都能换成“可以”,并仅出现于否定句和反问句。“必”修饰动词,用于某些具体条件下,尚不表达“无条件”,它有时被夸张使用。“可得”和“必”都有明显的强调色彩。明清语料里,“可得”的表达依旧,“必然”已经发展成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的词。先秦和明清语料中表必然的都比表或然的多一倍以上。时代越早,语言越情绪化。真的“可能”见于中古,但是长期不发展。现代爆炸式发展,与“必然”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逻辑范畴,表达清楚的模态概念。现代语料的“可能”词频是“必然”的六倍多,反映人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增强了。  相似文献   

8.
人类德性的结构及其存在图式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未予充分探究的基础性问题。“德性”同“道德”、“人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德性”是“道德”及“人性”内部构成中的一部分 ,包括人们面对社会外在规范加以个体道德价值选择与修养的各种或然状态 ,其本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效能状态中所体现的处理人际 (或自我 )利益关系的或善或恶或中的倾向性。由于人类的德性倾向限制在“善性、恶性、中性”三者之中 ,因而 ,德性的整体结构也就是由这三者所组成。在人类生活实践中 ,德性结构的具体存在可以大致分为五种图式  相似文献   

9.
略论实践检验的复杂性、可错性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检理论的真伪与实践的成功与否常常不对应,两者关系极其复杂。在实践检验中的逻辑推演、检验设计、实际操作、结果判定等阶段上,都存在着失误的可能。对检验过程的逻辑分析亦表明,具体实践对付检理论的证实和证伪都是或然的。因此,具体的实践检验总是相对的、可借的,不能把它绝对化。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2001,(4)
李存山在《江苏社会科学》2 0 0 1年第 2期撰文《对〈周易〉性质的认识》指出 ,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于两类 :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 ,其二是孔子提出“不占而已矣” ,将《周易》转化为讲“德义”的书进而经《易传》解释 ,《周易》成为囊括宇宙间一切之理的“全息”系统。作者认为 ,《周易》占筮一方面是神秘的 (或迷信的 ) ,另一方面是理性的 ,即以“其取类也大”来论证可把所占之事归于某一类而测出吉凶 ,它用了“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作者认为 ,可以将周易系统视之为三 :其一是历史文…  相似文献   

11.
或然逻辑学是研究具有不确定性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所谓不确定性,是指思维形式不清晰、不明确、不肯定的属性。思维形式中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思维形式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而确定性则是相对的;从研究次序上来说,逻辑学家又是在首先研...  相似文献   

12.
决定论是关于各种事物相互之间具有规律性联系的理论,在历史上,它是一种发展着的科学规律观。非决定论否认这种规律性的联系,是与决定论相对立的规律观。在近代,决定论带有机械论的性质,人们都称它为机械决定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决定论的形式,使规律观经历了一元决定论、统计决定论和或然决定论的根本变革。或然决定论是决定论的现代形式,即是当代的科学规律观。  相似文献   

13.
“多值逻辑”是在本世纪初出现的逻辑学新分支,它主要是论证一个命题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值。这种逻辑思想,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以及斯多葛派逻辑学中已经有了,但并未定名。那时已经承认一个命题可以有真、假与或然(不定)三个值。到了本世纪初,有麦柯尔,皮尔士,维萨里耶夫以及卢卡西维茨,则认为一个逻辑命题还可以有二个以上的乃至无限个值,于是便产生“多值逻辑学”。量子逻辑学也被称为多值逻辑,它否定排中律在微粒子运动中的有效性,但承认遵循排中律的三值逻辑是它的特殊情况。实际上,量子逻辑学是人类“对立思维”逻辑的反映,是从抽象同一思维逻辑(形式逻辑)向具体同一思维逻辑(辩证逻辑)的过渡环节和形式。这里不准备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指出 ,在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为两类 :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 ;其二是孔子认《周易》为讲德义的书。作者认为 ,《周易》占筮 ,一方面是神秘的 (或迷信的 ) ,另一方面是理性的 ,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其结论是或然的。进而认为 ,《周易》是一个形式系统 ,按照《易传》的解释 ,“占”只是次要功能 ,主要意义在于其中蕴含了天人哲理。作者最后将《周易》归结为是凝结着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天人智慧和民族情感的一个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多少年来被中国人理解为是一种崇高的关系。天、地、君、亲、师,“师”不可谓不尊严;“传道、授业、解惑”,“师”从来是高山仰止的对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被认为是“生”与“师”之间最美好的接力。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师生情谊、桃李芬芳的佳话,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陆“命相占卜”热及其社会背景周山匿迹30年之久的“命相占卜”,最近10年又在大陆沉渣泛起,成为一种无处不有、无人不谈的社会奇观。一、“命相占卜”知多少在社会底层从事命相占卜的人,历来被归入江湖人一脉,为文人雅士所鄙视。尽管如此,他们在走方郎中一...  相似文献   

17.
“良史”之说,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二年):“孔子回:‘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不隐”也就成为“良史”的最初涵义。所谓“书法不隐”是指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加以记载,不虚美,不隐恶,不住加主观褒贬。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为历史学确立了一条根本原则,而且也对史学家的史德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史学的发展,历代史家对“良史”这一概念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良史”的内涵也就日渐繁富,终至形成了一套中国传统史学中集史家、史著、史德于一体的“良史”观念系统。“良史”是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8.
“严打”力度越来越大,刑罚越来越重,而犯罪率却逐年上升。作者在分析产生这一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刑事政策改革的思路要两步走:一为“严打”与“预防”并重;二为坚持“社会预防为主,刑罚预防为辅”的战略方针,同时变“厉而不严”为“严而不厉”  相似文献   

19.
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奋斗多年建立起来的,总的来说是好的,至少“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但“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尤其是在党和政府机构中存在着“臃肿重迭、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种状况“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能容忍,”“如果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1982年邓小平同志郑重地向全党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同时…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中有“巴”字,其形是“妇女怀孕”之状。谷斌、刘雁二同志不同意此说,认为“巴”字与“巴蛇”有关,“巴”之本义为蛇。“巴”字字形与“蛇”形不类,字义上没有共通之处。《说文解字》对“巴”字的解释有误。殷周时代的“巴人”分三部分,即丹阳巴人、巴子国和夷城巴人。丹阳巴人是甲骨文中的“巴方”。“商榷”一文所论的是“夷城巴人”,而“夷城巴人”不是甲骨文中的“巴方”,而是殷末周初的“虎方”。他们崇拜“虎”,而不是“蛇”。故“商榷”一文所论没有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