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与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要想取得国家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席之位,还需假以时日。研究和教学表明:明确研究对象、认清研究价值,积累丰富史料、建构文学历史以及重视课堂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是一门学科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门科学根据其研究对象与任务的不同,可以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群:实质性科学或方法论科学。教育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方法论科学,是统计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在教育统计学的教学与发展中,必须重视其统计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一、建设意义中国民族学学科是我国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就是说,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又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社会发展与国家的民族工作。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四大文...  相似文献   

4.
一门学科研究的问题域是对其研究对象和研究视野进行双重界定的结果。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用教育学科群的综合视野来研究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问题的应用学科。开展社会教育问题研究不仅是增强教育学实践关怀意识的必由之路,更是彻底根治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学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拥有过夺目的辉煌,也承担了太多的负担,这些负担或源于意识形态的强暴式宰制,或源于自己不能"独善其身"的尴尬.在教育学科群急剧裂变和教育改革迫切要求的双重挑战面前,作为一种理性的选择,中国教育学学科必须做出相应的范式转换,走分化与整合之路,并在"地坛教育学"、"讲坛教育学"与"论坛教育学"三者良性互动中实现路径重建.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育理论经历了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学科范式演变,面临着学科范式危机和理论困境.教育人类学使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回到了"人",确立了人的可教育性与社会文化适应性这对基本范畴,推崇和运用贴近教育生活世界的教育叙事法,致力于建构具有原创性、内生性、独立性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实现从传统教育理论的解释、服务甚至迎合功能向现代教育理论的批评、创新功能转变,为教育理论建构与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应当是一个涵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以及中国哲学史学史的学科群。张岱年先生以自己数十年间的学术实践与丰硕的学术成果,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个学科群的建构与发展作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重视并总结张先生的这种历史贡献,不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理论的层面对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拓展与深化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学科性质来说,中国教育人类学是一门开放的综合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特殊的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人类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创新性的理论学科.教育人类学家遵循着社会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社会的根本看法,将教育视作一种文化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历史的存在,通过田野研究直接面对鲜活的教育实践,从具体的个案研究中获得对教育与人性的理解.教育人类学研究在认识论上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从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用文化视角看待问题、整体书写民族志、反思与批判贯穿研究始终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通过分析目前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揭示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价值,指出了推动学科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文明学学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了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模式.对学科定义、基本范畴、学科基本构成与比较文明史作出了新的界定;划分了不同于西方学者传统观念的八大文明体系:对比较明史的历史形态方面,提出了以"陶泥时代"为第三种文明形态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缺乏衔接与过渡的局面;特别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四大文化复兴"观念,更是一种学科理论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其研究的价值和学科地位却无法与一代代研究者的艰辛与努力相匹配。纵观各类比较教育期刊文献,不难发现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从以往对西方教育的浅显描述和介绍已经发展为深入的分析与归纳,但其研究深度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脱离我国教育的实际与发展,并且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严重,因而无法为我国的教育决策和改革提供直接的帮助。这和学科基本理论范畴的研究目的,即学科研究的指向性没有清晰的取向界定有着很大的关系。比较教育研究应有着明确的国家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