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这首诗作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秋,李白四十五岁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脍灸人口,影响颇大。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大胆而丰富的想  相似文献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审美价值王康艺历来人们对李白作品的美学意义认识不一,各抒己见。《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人们对它也还有不完全理解的地方。人们往往把作者的美感形式与伦理道德作用割裂开来加以分析,以至于各有偏...  相似文献   

3.
李白一生大约写了一百五十多首送别诗,其中当以第二次漫游(744—755)为最多。因为这时,无论李白的生活阅历、世界观、艺术修养都日趋广泛、成熟、提高,所以才出现了许多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品,如《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梦游天姥吟留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等。但由于李白所交往的多是道士、诗人,尤其是封建官僚,因此劳动人民的生活很少得到象杜甫诗歌那样的反映,使诗歌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李白的浪漫主义大多与“山”有直接关系,如《蜀道难》写蜀道之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写华山,在一百五十多首送别诗里,写归山、登山、游山的作品竟达近三十首,约占送别诗的五分之一,其数量之多,成就  相似文献   

4.
《梦游天姥吟留别》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是一曲追求理想的赞歌。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将从东鲁再次漫游吴越时而作的记梦留别诗。此前,李白曾在长安做过三年的供奉翰林,洞察了李唐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加上性格傲岸不驯,蔑视权贵,招致了高力士等人的谗言诽谤,他对一切已感到极为失望,于是自请还山,愤然离京。虽然如此,李白仍然心存希冀,乐观进取,执着追求,不改初衷。《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这种精神境界的形象反映。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自然对古代的诗人词客感情特厚,而在所有的古代诗人之中,毛泽东最喜欢的莫过于“三李”,“三李”之中,他最爱李白,李白以其豪放而飘逸、瑰丽而雄奇的浪漫文学交响诗赢得了这位天才巨人的青睐,《梁甫吟》、《蜀遭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下江陵》、《赠汪伦》、《将进酒》、《鸣皋歌》等等都是毛泽东一生钟爱的作品,有的被多次划圈,有的对其发表过非常精辟的评论,有的则用他大气磅礴、豪迈奔放的草书直接抄录下来,甚至有时情不自禁地将李白的有些作品书赠中央常委同志。豪放的个性、充沛的激情、独步古今的  相似文献   

6.
文革中的郭沫若写作《李白与杜甫》的动机是复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欲通过李白、杜甫的研究来舐舔心灵的伤疤,宣泄感情的伤痛。《李白与杜甫》的缺陷突出地体现在机械地使用阶级分析法,主观随意地扬李抑杜等多个方面。文革这个特殊的写作背景,是造成上述缺陷的主要原因。《李白与杜甫》也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史料、史实的考证上。  相似文献   

7.
关于李白生平行迹的研究,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至今尚有不少疑点和空白。比如李白在鲁西一带的游踪,就很少有专文述及。本文试就此一问题提出几点线索,聊作进一步研究李白游踪行事之参考。一、李白是否游历过博州在平故地(今山东在平县),有关论著皆无此记载。我以为,《齐有倜傥生》(古风其十)、《留别鲁颂》二诗,当为李白途经此地时所作。  相似文献   

8.
重读《蜀道难》,作札记数则,旁门之见,录以求正。 一、关于写作年代 常见有二说,一说是早期之作,一说乃后期作品,当以后说为是。根据:1.此诗与李白早期的诗风不符,而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中晚作品风格相类。李白早期作品以五言居多,汪洋恣肆、雄奇奔放的风格也尚未定型,而此诗乃其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诗风已完全成熟。2.从某些诗句看,反映了安史乱前外族将领踞边的险恶形势,表  相似文献   

9.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辨证拾遗 贾至于肃宗乾元二年,被贬为岳州司马。李自流夜郎,于乾元二年中途遇赦返回,南游岳阳。两位诗人恰巧在岳阳相遇,同游洞庭湖,互有诗歌赠答。贾至有《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李白有《巴陵赠贾舍人》、《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和贾至舍人游洞庭湖五首》、《与贾至舍人望(氵邕)湖》。但是,李白  相似文献   

10.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宫中行乐词》《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丽辞书写所标示的谪仙追梦长安,始于行乐,终竟失乐的梦幻隐喻,成为其贵游身影与谪仙困境的重要前后对照示意图绘,可以视为诗仙李白长安追梦之旅及其情志焦虑的重要文学隐喻。也正是本文所尝试观照与诠释之论述旨趣所在。其中具体借由骈俪、声律、焦虑三者绾合又彼此互涉,从而映现诗仙李白供奉翰林文学侍从短暂生涯,并且深具行乐与失乐彼此互涉,又表里相应的"美丽与哀愁"贵游困境隐喻。  相似文献   

11.
李白《将进酒》一诗,前此诸家均以为是天宝三载李白去朝以后的作品。自李白两入长安说基本确立以后,《将进酒》以及其他与此诗相类的作品,其系年问题都有重新考虑的必要了。夫诗为心声,李白之诗尤多系至情之流露,至情之流露又多缘感遇而发。其笔底之波  相似文献   

12.
李白“奇之又奇”的《蜀道难》自从问世以来,论者就其写作时间和地点及其主题多有争议,几成聚讼。笔者于1984年以《<蜀道难>是李白在蜀地时的作品》为题参加了学术界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李白《公无渡河》一诗,元萧士赟谓为“讽止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宪网者”。清陈沆《诗比兴笺》谓为悲永王磷而作,诗中渡河之叟系指李璘。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亦以为李白从璘之作,但以渡河之叟为李白自喻。以上诸说虽不相同,或不尽相同,但均认为此诗必有所指,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然此诗究竟因何而作,指归何许,谨陈一得之见,以供参考。此诗若联系李白幽州之行加以考察,其义自明。而《赠何七判官昌浩》《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二诗,则是打开幽州之行秘密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上安州裴长史书》是研究李白开元年间行踪交游的重要作品。《上安州裴长史书》系年历来说法不一。本文结合李白诗文和其他史料对其行踪交游进行考证,认为此《书》应当作于开元二十二年,写作目的是希望获得裴长史的举荐,从而为李白开元年间入长安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5.
《梦游天姥吟留别》(简称《梦》),气魄刚健雄毅,感情深沉强烈,思想深广浑厚,展示出其思想情感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在对《梦》的探究中,古今学者已提出了许多宝贵见解。本文只侧重就作品中几个尚待深入考察的问题,谈谈看法,管窥蠡测,未必有当。 一、“梦境”之神 《梦》中的“梦境”神奇,开合变化惝恍莫测。关于其神,或曰:写其热烈的“寻  相似文献   

16.
在学术领域里,提倡一种新说,或确认一种新说,都是十分艰难的。因为旧说先出,占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有的旧说,还可能借助某种“法定”的形式广为流传,因而极难撼动。对李白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的探讨就是一例。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一部影响很大的文学史著作是这样解说的:“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与反抗。”[1]另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解说道:“把神仙世界当作没有权贵、没有黑暗现象的无限美好的境界来追求。”[‘1还有一部流行很广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本说得更明确:“通过梦游,抒写…  相似文献   

17.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东方古典诗歌中的一首杰出的诗歌作品;它在醉与幻中体现着诗人的洒脱诗风和高洁的审美取向。西方美学中称悲剧美为酒神。通过比较西方酒神精神和李白《将进酒》的思想内涵,分析李白在《将进酒》所展现的个性,管窥一种别致的酒神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8.
李白东涉溟海未至剡中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东涉溟海,事在开元十四年间,此行所至,已行世的几家年谱,均认为乃在广陵一线。即庸人所称之江东。如清王琦《李太白年谱》、詹瑛《李白诗文系年》、郭沫若《李杜年表》,以及安旗《李白年谱》等。可是,新近出版的郁贤皓先生《李白丛考》(以下简称《丛考》),在《李白出蜀年代考》一文中,却认为李白此行曾至剡中,并对此行中的部分作品进行了系年,笔者认为郁说颇值商榷。  相似文献   

19.
我以前曾写过一篇《李白诗歌的现实意义》,发表在一九五五年五月一日的《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上(收入《文学遗产选集》一集)。那篇文章,意在从当时的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生活许多方面在其诗歌中的反映,以阐述李白诗歌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从而肯定李白诗歌的思想意义及艺术价值。现在看来,还很有所不足,须在前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李白诗歌创作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在李白研究中,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从来就不是一致的。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的表现(见林庚《盛唐气象》,北大人文科学学报1958年第2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出“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身的不幸(见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