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701—762)字太白,出身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诗人平生怀有“济苍生”、“安黎元”的宏伟政治理想,但在封建社会里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反而遭到封建权贵的排挤和打击,因此,使他从思想上产生了极端的苦闷和不满的情绪,加深了对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深刻理解。于是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某些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的叛逆精神,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历史局限,他找不到出路,便消极退隐,求仙访道。饮酒作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领域里,提倡一种新说,或确认一种新说,都是十分艰难的。因为旧说先出,占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有的旧说,还可能借助某种“法定”的形式广为流传,因而极难撼动。对李白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的探讨就是一例。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一部影响很大的文学史著作是这样解说的:“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与反抗。”[1]另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解说道:“把神仙世界当作没有权贵、没有黑暗现象的无限美好的境界来追求。”[‘1还有一部流行很广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本说得更明确:“通过梦游,抒写…  相似文献   

3.
《梦游天姥吟留别》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是一曲追求理想的赞歌。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将从东鲁再次漫游吴越时而作的记梦留别诗。此前,李白曾在长安做过三年的供奉翰林,洞察了李唐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加上性格傲岸不驯,蔑视权贵,招致了高力士等人的谗言诽谤,他对一切已感到极为失望,于是自请还山,愤然离京。虽然如此,李白仍然心存希冀,乐观进取,执着追求,不改初衷。《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这种精神境界的形象反映。  相似文献   

4.
5.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这首诗作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秋,李白四十五岁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脍灸人口,影响颇大。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大胆而丰富的想  相似文献   

6.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审美价值王康艺历来人们对李白作品的美学意义认识不一,各抒己见。《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人们对它也还有不完全理解的地方。人们往往把作者的美感形式与伦理道德作用割裂开来加以分析,以至于各有偏...  相似文献   

7.
《梦游天姥吟留别》(简称《梦》),气魄刚健雄毅,感情深沉强烈,思想深广浑厚,展示出其思想情感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在对《梦》的探究中,古今学者已提出了许多宝贵见解。本文只侧重就作品中几个尚待深入考察的问题,谈谈看法,管窥蠡测,未必有当。 一、“梦境”之神 《梦》中的“梦境”神奇,开合变化惝恍莫测。关于其神,或曰:写其热烈的“寻  相似文献   

8.
<正>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首著名的古典诗歌。它通过梦游胜山幻境的具体描写,表现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烈向往,寄托了不满时政和藐视权贵的抑郁心情。在对这首诗的多次教学中使我深深感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对古诗文的讲解、如果仅仅限于训诂和支离破碎地解词释句,而忽视作品的内容及其思想、艺术对学生的感染和影响、教学效果必然事倍功半。这就好比鉴尝一座楼  相似文献   

9.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谢公宿处今尚在”句。句中的“谢公”,一般的注释是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任永嘉太守时游天姥山,曾在剡溪地方住宿,有他的诗句“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吟”作证(见谢灵运的《登临海峤诗》)。但查阅《晋书》、《南史》,并据越地传说,对此注释颇有异议:诗中的“谢公”是否就是独独指谢灵运呢?李白梦游天姥山的途径与谢灵运走的路是相同的。“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里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谢公宿处今尚在”句。对这个句子中的“谢公”,一股注释是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在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谢公游天姥山宿于何处?谢公是否独独指谢灵运一  相似文献   

11.
经过漫长的演变,前人创作的游仙诗的创作主旨,结构模式和意象类型基本确立。创作主旨又可分为两类:列仙之趣和坎壈咏怀。发展到唐代,大多文人以游仙诗的坎壈咏怀为主题,创作达到最高峰。在结构模式上,此类诗作分为求仙缘起,仙途之中所见和求仙后抒发个人感怀。在意象类型上,游仙诗多以仙人,仙兽,仙景等为创作原型进而投射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愿景。本文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从游仙诗的三个方面去剖析梦境,从展开想象、个人感受到人生的感悟三次情感变迁中体味诗仙的精神变奏,理解游仙诗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本作《别东鲁诸公》,《河岳英灵集》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话公》,题目互异。对其主旨的理解亦众说纷法,颇多抵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该诗叙及梦中游历,依次呈示梦中尼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因梦生意。①范德机批云:“‘梦吴越’以下,梦之源也,人次话节,梦之波澜也。其间显而晦,晦而显,至‘失向来之烟霞’,梦极而与人接矣。”②.《唐宋诗醇》卷六调此篇“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窃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  相似文献   

13.
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是我国晚清著名文论家.他一生出入六经子史,于儒、佛、道各家多有心得,治经向无汉、宋门户之见.刘熙载的美学思想与理论集中表现在<艺概>一书中,该书总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份,可以说是对古代文学艺术美学理论较全面的概括.其理论视野亦比古代众多诗文评著,更开阔高远,所谓"探源本,析流派,窥大指,阐幽微."(佛雏<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初探>,<江海学刊>1962年第3期)但是,这一言简意赅而又堂庑宏大的古代美学理论著作,建国以来却无一部较为系统的理论专著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探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4.
试图从生态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理论视野,对贾平凹、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秦腔>和<白鹿原>进行解读,探究二人创作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特征.认为:从中国的范围来讲,它们都属于反映陕西农村生活的作品,从陕西的范围来讲,<秦腔>表现了明显的商洛文化特色,<白鹿原>则体现了关中一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形象大于思想的适例——也谈《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仍是白居易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前一时期,笔者较集中地览读了这方面的讨论文章,在颇受启发之余,感到这一讨论尚有继续深入的余地。因此,不揣浅陋,也谈谈个人看法,以就教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学问,是非常讲究逻辑的,概念是哲学思维的基本单元。因而哲学以其抽象性、普遍性而令人感到无比的枯燥、难懂。——这是众多为学者对哲学的印象,当然,这并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说明哲学的特性。哲学史是历史上哲学家们先后提出的哲学范畴与哲学概念的演变的历史。——这也是一般人对哲学史的看法。那么,哲学思维中,想象是否也应该占有其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呢?对此,以往的哲学著作并未给予清晰的回答。而这,理应给予明确的回答的。  相似文献   

17.
《管子》以春秋齐国管仲治国安邦的政治管理实践为基础,构筑了一个主题明确、内容相对完整的国家管理思想体系,包括管理目的论、管理人性论、管理组织论、管理方式论、管理权变论、经济管理论等内容。这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国家治理哲学,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某一词、或某一个词的多个义位,其出现的上下文条件是不同的。一个词出现在特定的句子中,该句子就已经锁定了其义位。其原理可以归纳为:意义不同,分布也不同。因此,要想知道句中某字到底是哪个词,应该考察其分布;要想知道句中某词是其本义和若干引申义中的哪一意义,应该考察其分布。其具体步骤为“书证归纳格式,格式凸显意义”。本文依据这一原理和步骤,考察了《论语》《孟子》《汉书》中的八个古今见仁见智的词句。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史求真同志在《论<红楼梦>的人的主体意识》文中,从人是《红楼梦》的美学和历史意蕴的主要载体、主体对象,和作家及其人物的主体意识,以及“人性的深度”和人物性格,等等方面,论证了《红楼梦》的主要美学意蕴是:“在作品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体系及其人的主体意识的描写中,表现出人性的纵贯历史的深广度和横贯当时现实的丰富度,从而使作品充满了人性的魅力、充满了百读不厌的美学的魅力。”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见解,它抓住了当前《红楼梦》内容争论中的关键所在和症结所在。本来,构成历史的主体是人,让会的主体也是人;文学艺术描写的对象是人,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戴震首篇义理论著,《法象论》从“气化”角度阐明了对天人之道与人性的理解。“气化”的过程被描述为“生生而条理”,这表明天人之道不仅是自然“生生”的过程,而且“内在”地蕴含着自身的规定性。同样,以“气化”为基础的人性既包括“血气”这一自然事实,也包括“天德”这一具有规范性的道德意识,人性中的自然事实与道德规范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戴震的“气化”思想呈现出目的论色彩:“气化”创生的过程以“条理”作为自身的内在目的;自然人性以道德倾向为其内在目的。由此,戴震得以肯定情欲中内在的道德意义,并最终提出“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