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宪法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宪法的起源,解放以来我国法学界一直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宪法是17至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由资产阶级开始搞起来的。不仅我国五十年代出版的各种宪法论著和通俗读物,而且直到近年仍有人明确提出这一观点。①其实这一观点并非我国首创,而是出自苏联。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宪法”条便明确指出:“就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是规定国家代议机构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及公民政治权利来说,它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第一  相似文献   

2.
17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是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一,它揭开了英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时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苏联的世界史学者在这个方面曾经作了不少有益的研究,给予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应当肯定。但是二次大战后,苏联史学界突然宣染英国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以致远远脱离了历史的真实。1953年出版的《近代史》认为,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中世纪和近代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并以此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科斯明斯基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断定:“17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不仅是英国和欧洲历史上最重要转折点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重要转折点之一”;“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资本主  相似文献   

3.
17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是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一,它揭开了英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时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苏联的世界史学者在这个方面曾经作了不少有益的研究,给予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应当肯定。但是二次大战后,苏联史学界突然宣染英国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以致远远脱离了历史的真实。1953年出版的《近代史》认为,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中世纪和近代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并以此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科斯明斯基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断定:“17世纪中叶的英国革命不仅是英国和欧洲历史上最重要转折点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重要转折点之一”;“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资本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曾经指出:“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笛卡尔,一派起源于洛克……这两个派别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交错的。”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他的哲学在当时“已经作为官方势力统治着法国的一切学派,”是法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成份之一;而洛克则是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是1688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是先于法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与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反复的斗争,终于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通过与贵族的妥协而结束了整个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并成为公认的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的英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18世纪的法国来说,无疑是先进的外来思想。因此作为18世纪末  相似文献   

5.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因而它的开端,就应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首先在一国的确立为标志。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建立的荷兰共和国是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至17世纪,它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被马克思称之为“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英国革命的“原型”。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应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经尼德兰革命建立的荷兰共和国波恩格斯称为“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在世界上首先取得海上霸权,大规模的海外掠夺完成了其资本积累,造成了17世纪荷兰经济的繁荣。当18世纪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而形成世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候,荷兰这个靠海上转运起飞的资本主义国家终因缺乏国内工业的雄厚基础而迅速走向衰落,以至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相似文献   

7.
罗伯斯比尔曾经指出:“法兰西革命是第一次建立在人权理论和正义原则基础上的革命”,“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比尔对卢梭的崇高评价,是并无夸张的。如果说,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自由思想作为它的理论依据的话,那末,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则以平等思想作为它的主  相似文献   

8.
苏联宪法文化自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影响中国,历经十月革命后国共“以俄为师”的发端时期、革命根据地“仿行苏宪”的奠基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在“一边倒”背景下取法苏联宪制模式的高潮时期,以及中苏关系恶化至改革开放后对苏联宪法文化的背离与延续四个时期。苏联宪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涉及宪法理论的传播和宪法制度的移植等方方面面。苏联宪法文化影响中国的过程实则是中国对苏联宪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移植,由片面认同到创造性转换的历史过程,“拿来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拉丁美洲史研究的深入,我国一些学者对19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①。为了从总体上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本文试从世界历史全局的角度,从剖析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问题,探讨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和特点,以就教于读者。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日益高涨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民族独立运动业已超越个别国家、局部地区的狭小天地,遍及于全球大部分地区。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来看,如果将16世纪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英国革命视为首次高涨的话,那么,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至19世纪初,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如果以北美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宪法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它巩固了十八世纪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鼓舞了当时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美国宪法的序言中宣告:制定这部宪法的目的在于“树立公平和正义”,“增进一般人民的福利”和“确保”美国人民“从自由得来的幸福”等。但是,它所说的“一般  相似文献   

11.
<正> 普列汉诺夫在反对哲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多次论述过:“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斯宾诺莎主义”。这个观点,在苏联一直遭到批评。这些批评也流传到我国。是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正确?还是批评家们的观点正确?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关系到如何认识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在列宁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作用。普列汉诺夫这个观点是在1898年发表的《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一文中提出的。他写道:“在18世纪得到详细分析而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所接受的那种形态的唯物主义,是这样一种理论:它教导我们,‘除非有广延性的实体,我们不能知道思维实  相似文献   

12.
宪法究竟是一元、二元抑或多元,其在理论上涉及宪法权威的来源,属于宪法本质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宪法是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认识决定宪法权威是单一的。确立我国宪法本质需以党性、人民性和法律性(国家性)三者统一为标准,我国宪法是一元宪法。二元宪法、多元宪法、政党宪法和国家宪法将“政党\|国家”对立作为分析我国宪法本质的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上“去人民性”“去国家性”和“去党性”的错误。这些认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宪法本质理论,忽略我国宪法文本和宪法历史,割裂宪法的党性、人民性和国家性统一,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13.
英国的圈地运动经历了两次高潮:一次发生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另一次发生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这两次高潮分别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后。两次圈地高潮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如何?本文将简要分析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要论及的问题在我国史学界早有定论。但是,目前对英国革命中保守性问题的解释,并不能令人信服地回答下述问题:为什么在这一次被人们称为“保守的”、“不彻底的”、“未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国却再也没有象其他国家那样,爆发另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来完成上一次革命未完成的任务,相反,英国却成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5.
罗伯斯比尔曾经指出:“法兰西革命是第一次建立在人权理论和正义原则基础上的革命”,“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比尔对卢梭的崇高评价,是并无夸张的。如果说,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自由思想作为它的理论依据的话,那末,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则以平等思想作为它的主要理论旗帜。无疑,这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的一次重大发展。卢梭的主要历史功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在“平等要求的资产阶级方面是由卢梭首先明确地阐述的”。卢梭平等思想的提出,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和原则奠定了主要基础,卢梭主义也因而成为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宪法规定和实施宪法十年来的实践为主要内容,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揭露批判持有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人散播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党派的主张、成果记录、意志表现”谬论的反动性和危害性,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作为宪法指导思想,四项基本原则的宪法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一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我国宪法问题的根本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二是以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意志同中国共产党正确主张的完美结合的真理性;三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结晶的合法性。最后论文论述了维护四项基本原则的宪法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对于治理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曾经指出:“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笛卡尔,一派起源于洛克……这两个派别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交错的。”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他的哲学在当时“已经作为官方势力统治着法国的一切学派,”是法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成份之一;而洛克则是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是1688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是先于法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与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反复的斗争,终于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年开始在中国流行的无政府主义,具有某些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一致性的特定内容。它的流行对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试图从20世纪初年无政府主义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联系方面,探讨它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一推翻清王朝是20世纪初年无政府主义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同要求。推翻清王朝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同盟会的纲领之一,也是20世纪初年无政府主义鼓吹的主要内容。反对强权是无政府主义的基本原则,西欧无政府主义者据此反对资产阶级专政,也反对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最近目标的工人运动。20世纪初年的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欧无政府主义的信条,也没有仿效西欧无政府主义者的做法。他们认为,中国的“强权”就是清王朝的特权、君权。排“强权”就是排皇,就是推翻清王朝。因而,无政府主义以推翻清王朝为革命的起点。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他们还把无政府主义的“社会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革命)联系在一起。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成员李石曾说:“社会革命必自倾复强权始,倾复强权必自倾复皇帝始。”因此,无政府主义以“政治革命为权舆,社会  相似文献   

19.
洛克和卢梭的人权观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典型代表,剖析他们的人权观也就可以把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这对理解当前关于人权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洛克(1632——1704),在1680年和1690年先后发表了《政府论》上、下篇。在这两篇著作中,  相似文献   

20.
十八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但这场革命给人的印象总不如在此之前的1640年英国革命和在此之后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那样深刻,其原因就在于对这三次革命的评估上至今仍受到苏联史学界较深的影响。苏联史学界的观点典型地反映于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十卷本《世界通史》和E·M·茹科夫在第十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的报告“世界历史分期方法”中。在苏联学者看来,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符合逻辑的人类进步道路上”的关键步骤。依据这种指导思想编纂的《世界通史》,英国革命被定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法国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