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从某种意义上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是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其确定与阐扬、生成与建构,都是具有开放性和历史性的过程.当代诠释学也为把握这一过程的开放性和历史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理解视角.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基本结束了吗?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论。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西方方法论诠释学为"基本结束论"提供了理论支撑;但作为对西方方法论诠释学的颠覆,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生存论诠释学倡导理解的应用性和意义的流动性原则,强调理解的真正本质在于文本的一般性与理解者特殊的诠释学处境的结合,在于文本创生性意义的开启,从而为人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孟宪霞 《南都学坛》2009,29(4):100-104
当代社会尽管对于马克思主义非议重重,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永存,其批判的精神、人的解放精神、实践的精神、阶级的精神、开放的精神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其当代价值具体体现为其批判精神的延续——马克思主义仍是批判的武器;人的解放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重视研究阶级矛盾,但绝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当代价值,对于今天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诠释学的当代价值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诠释学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它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性、因果性方法的“理解”方法,从而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划分开来;其次,它使自然科学诠释学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使普遍诠释学真正成为可能,从而为弥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科学主义哲学与人文主义哲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鸿沟提供了可能性;第三,诠释学的理论和视野可以使我们对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和问题获得新的理解,使我们的认识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怀疑到基本认同再到向前发展的较复杂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关于发展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理论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研究生态问题的著作,但是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实践观、社会形态观以及科技观的过程中,包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主要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价值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体现、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及今后应如何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诠释学是关于人的理解问题的哲学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当代诠释学分两个阶段逐渐完成了从一般解释学向存在诠释学和实践诠释学的转向,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发展中的当代诠释学具有明显的语言转向痕迹,秉持了历史主义的许多特质,应承了实践哲学的发展研究,实现了跨学科的长足进步。对于中国诠释学研究而言,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在其理论建构、方法选择、论题领域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形态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基本思想的逻辑理路和当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基础上的.其主要包括技术社会形态的含义、划分依据、演变历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关系.探究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形态思想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全面深入理解社会形态、促进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能否解读好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同。教学中要确立问题意识,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事例举证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给出有说服力的学理阐释,以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而物资生产实践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人的物资生产实践,因此,我们要从人类社会的物资生产实践出发正确理解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含义及其价值。通过我国改革开放这个大实践,我们更加深切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实践中深化了认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了科学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安徽大学吴学琴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是当前国内学术界从解释学视域出发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学术力作。该部著作呈现出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与精当的思想评析"、"匠心的类型提炼与独到的观点剖析"、"鲜明的创新意识与特有的学术价值"、"严谨周密的论证与清新流畅的表达"等4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儒家由孔子创立,经由后儒传承并发扬光大,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其核心观念是“仁”,核心功能为教化。儒家教化是以“人”为逻辑起点,通过礼乐制度及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文化化,化性起伪,最终使人人向善,止于至善;当代社会应传承儒学及其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倡导教化、敬畏生命、尊重人格并重视典礼仪式对人教化作用,同时,为政者及社会各精英阶层应起率先垂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关系的争论,实质上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要厘清两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体系构成,以及更重要的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全人类的全面自由的解放”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例,它对于推动和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文章主要从以现实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注重培养和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群体、注重构筑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系统和注重保障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等四个方面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早期传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收入分配方式的设想。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的精神实质表现为以人为本,劳动的优先性内含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劳动的平等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分配的差别性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分配的公平性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当前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的精神实质,在收入分配领域就要努力实行劳动优先,认真保障劳动平等,严谨落实分配差别,不断推进分配平等。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理论重视共在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注重共在主体之间的互惠共赢。如以主体间性为视角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付诸实践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大众化实效。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具体表征为思想路径、目标路径、内容路径、群众路径、实践路径等,这五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性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容忽视更不可疏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包括四个维度: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而言,大众化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普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而言,大众化是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而言,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而言,大众化是国民人文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的后马克思主义发生于马克思主义内部,它介于并斡旋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中并与之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内在关联,这对激励马克思主义开创自我生成之域,的确具有积极的一面。然而,解构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崩溃性逻辑和思想自杀行为,它所蕴涵的解构策略并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语义得以朗显,相反会使之在自残自虐中全面失效。这表明,解构马克思主义埋藏了极其凶险的理论陷阱,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警觉,否则很难迎接挑战、摆脱危机,更遑论借助后学资源而别开生面了。  相似文献   

19.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价值一直是经济学范畴的概念。直到19世纪后期,一些哲学家开始探讨哲学价值问题。截至目前,价值作为哲学问题,在中西方哲学历史上对它的界定也是不同的。马克思提出的科学实践观被看作是哲学发展的里程碑。在科学实践观视域下,价值本质上在实践中产生,是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相互作用下,以主体自身尺度为衡量标准,客体属性满足主体现实及其未来需要而产生的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