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之初的农民土地私有制虽有其历史的正当性,但与国家的工业化目标发生冲突时,农民土地所有制被集体土地所有制所代替,其结果是低下的生产效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解决了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却没有保障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利益,这主要源于农民没有成为农地制度的真正利益主体。现行农地制度的路径选择,应保证农民在衣地利益分配中的中心地位,而土地私有化并非是保证农民利益的唯一选项。  相似文献   

2.
作为以农地产权为抵押来获得贷款的农地金融,在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实践,是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制度。我国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这一制度突破为盘活农村资源,解决农村资金困难打开了空间。详细梳理了德国、美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农地金融制度的组织架构、发展进程以及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这些国家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农地金融的发展将是破解农村融资难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地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萌芽和自发探索阶段,需要积极关注和正确引导.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地金融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促进农地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审视中国农地制度 70 年的变革,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无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框架。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农地制度,都可用两者的对抗、互溶以及转化,来加以讨论。 在农地制度的变革中,既有体制模式、发展战略、改革方式等正式制度因素,还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家庭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农地制度的延续与变革。  相似文献   

5.
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农地金融切入点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合约理论,比较了农地金融三个可能的切入点:保障型耕地、发展型耕地与"四荒"地。所对应三种合约所面临的交易费用及风险规避需要,得出"四荒"地合约包含的交易费用最低,又最大化的体现了合约方风险规避的需要,成为最优的合约选择;发展型耕地合约仅次于"四荒"地,是次优但可行的合约选择;保障型合约是最不经济的合约选择,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应将"四荒"地或发展型耕地作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农地制度作为转型期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改革思路在理论界存在巨大分歧,本文结合产权理论,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对现行农地制度以及农地私有化作出了理论分析.指出在转型期的中国,农地制度作为一项契约,其外部环境的非完全竞争性将是中国社会在较长时期内的固有特征,从而导致不同形式的农地制度存在自身无法避免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7.
台湾农地金融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台湾土地银行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台湾农地金融制度的特点,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和借鉴:(1)农地金融制度建立与农地制度改革并行;(2)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关系,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发展;(3)建立完善的农业金融法律体系;(4)加大政府支持农地金融和商业银行服务农业的力度;(5)组建专业的土地金融部门。  相似文献   

8.
信用过度膨胀与新的房地产周期和泡沫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信用膨胀又是金融制度安排的结果。因此,应该把金融制度当作内生变量纳入到房地产泡沫的系统研究中,金融制度安排也应被看作是房地产泡沫研究的基础。从银行信用制度、金融监管制度与金融自由化等几方面探讨金融制度变迁与信用膨胀的关系,可以为房地产泡沫研究提供制度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有农地金融制度的欠缺,已经成为农业投资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瓶颈”约束,进而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影响。本文以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为核心,就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动因、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率偏低、农地市场发育缓慢这一现实状况,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与日本的农地法律制度差异,结果表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地产权制度,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当前改革和完善中国农地法律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农民认知视角下的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制度认知主义的分析框架,探求中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农民认知基础。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创新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农民的认知不相一致,就会加大农地制度改革的成本、延缓农地制度改革的进程、最终决定农地制度改革的成败。作者对江苏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民对地权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认知程度,这对中国农地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农地制度未来的改革应该充分考量农民的认知,保证制度创新方式及目标与农民的认知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有农地权利救济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对农地权利的实现构成了观念和制度性障碍,因而应予完善和重构。未来农地权利救济制度应在现有救济制度的基础上创设农地仲裁制度,并充分考量影响农地权利顺利实现之各种障碍性因素,构建以农民权益为本位,切实可行且多元化的救济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下农地的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特征及内容分别从"法"的角度进行"史"的分析和归纳,对历史上"承包经营权到底是物权还是债权"的学术论争进行总括,并基于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具体规定系统地勾勒出我国农村土地的权利构造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农村土地权利体系下,特别是在所有权主体虚置和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关系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能否成功地构筑起排他性的土地使用权并且推动这种使用权的顺利流转,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建设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航运金融。然而国内发展航运金融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制度障碍,包括过于严格的船舶登记制度、过重的税赋、离岸金融业务不合理管制等。这些问题亟需改变,应当建立第二船籍登记制度和船舶预告登记制度;相关监管当局应尽早出台相关规定允许境内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并放松外汇管制,给予税收优惠,从而保障航运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农户的地权诉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地权稳定、自主经营向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转化。这一变化的内在动力是农户急切希望改变承包地过于细碎化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条件。考察我国农地制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就是农户的地权诉求决定农地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在当下一些地方的农地制度创新试验和经验中再次得到证明。今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必须遵循这一逻辑,根据我国农户地权诉求的变化,实施农户自愿前提下的承包地连片重划,争取国家对承包地重划制度的支持,强化农民集体民主决策制度,地方政府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和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尚存理论争议和立法困惑.通过域外考察和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农地金融、合作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立法嫁接机制,搭建起“三位一体化”的分析框架.运用“三位一体化”的分析框架,将有助于整合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互助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等现有资源,优化我国农地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和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融制度不等同于银行制度,但在中国特殊国情下金融制度的变迁路径主要表现为银行制度的变迁,而银行制度的变迁是在国家供给主导下的渐进过程,其实质是银行功能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非农产业发达地区弃耕现象原因的基础上 ,论述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性、特点和条件 ,探讨了农地制度改革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现行法律未对民间金融活动做前瞻性的规定,使其游离于正规金融制度之外,增加了金融风险.对两岸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考察与比较分析发现:建立民间金融的准入和退出制度,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并对其加强监管是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针对不同的民间金融主体,设立不同的准入制度,将破产制度、保险制度,以及国家信用制度引入民间金融退出机制,是降低民间金融风险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央政府统一供给的制度框架下,各地之间的外在制度是多种多样的,之所以会出现地区之间外在制度的差异性,一个重在的原因在于各地本来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以联产承包等多种责任制形态为土地制度变迁的始点。二十多年的农地制度变迁,从政策调整角度观察,政府一方面强调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长期稳定,一方面鼓励土地使用制度的不断创新。相对单一的农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中国客观上存在的区域经济差异和土地经营存在的比较优势不同,外在农地制度安排的多样性,并且我国农地制度还将沿制度多样性的路径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