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升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治武功并著.朱升的政治观念深受朱熹及陈栎思想的影响,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强烈的担当与道德意识.这使其在社会政治上呈现出“首陈三策”的政治关怀;“适时勇进”的正统观;“通其民情”的民本观;“力行仁军”的军事策略以及“力荐三贤”的人才观等丰富思想.朱升社会政治思想不仅对朱元璋创基立国及初期政局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新中国及此后政策的制定也极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以道事君、以道辅主,这种政治思想在与朱元璋的关系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朱元璋杀掉了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在位的三十多年间虽几次召见却不启用他,方孝孺并不仇怨朱元璋,相反却极力赞扬朱元璋。方孝孺对朱元璋的颂扬,是看到朱元璋所实行的政策中有符合其政治思想的内容。方孝孺对待朱元璋的态度,反映出明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位有作为、有见识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治绩卓著.政治腐败、贪墨乱政是导致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朱元璋从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出发,认真吸取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廉政肃贪予以高度重视。这是他政治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所谓廉政,包括政府的节俭和官吏的廉洁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对朱元璋的廉政思想与廉政措施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纂的四编《大诰》,是研究明初法律实施状况和这位开国皇帝政治法律主张的珍贵文献。《大诰》中反映的朱元璋的法律思想,内容相当丰富,但贯穿全文始终、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明刑弼教思想。《明实录》等官修史书为尊者讳,对他的这一重要法律主张极少涉及。这样,《大诰》便成为集中记述朱元璋的明刑弼教思想的稀见史料。 “明刑弼教”是朱元璋颁行《大诰》的基本动机,也是他大搞律外用刑和重典治吏的理  相似文献   

5.
从立法、执法和普法的角度看.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具有合理性:一是朱元璋面对“乱世”,适时立法,修定“重典”,用重典治乱世,顺应民众愿望.合乎“形势变迁”的立法机制;二是严于执法、重典惩治官吏,取消“官当”特权,合乎平等适用法律的法制原则江是依法普法,明令律典条文须“家藏人诵”,强化全民学法知法,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对我国当今依法治国、惩贪反腐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朱元璋对兴学教民问题,终始是重视的。当他称“吴王”不久,就把“劝农桑”和“兴学校”放到重要地位,作为“当务之急”,认为只要做好这两件大事,天下即可致太平。对朱元璋的教育思想,古代教育史未立专章,史学界亦无论述。今撰此文,就教于教育学、历史学诸同志。一、各级学校的建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受生活状况所要求,而且受社会政治目的所要求,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的活动。生长在封建社会的帝王,也会认识到教育对巩固政权的重大作用。在战争年代,朱元璋即提出:“治天下当先其重且急者,而后及其轻且缓者。今  相似文献   

7.
关于明初诗人高启的死因,辞官得罪说是广为流行的说法.事实上,高启将朱元璋定鼎中原认为"乱极将冶",积极勉励友人出仕明朝,处处流露出对明朝的忠爱思想.朱元璋在他统治前期对士人辞官归隐这类事件的处理颇为大度.辞官得罪说既不符合高启思想实际,也不符合洪武前期政治现状.从考察此事件关键人物魏观及高启与当时朝廷政治人物的关系入手,结合朝廷势力派别斗争,可得出如下结论他们是明初文官与武将、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争权夺利的政治大背景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在明初重新厘定和推行的乡饮酒礼,是依据其“安民为本”“锄强扶弱”的治国思想和主张,针对当时经济残破、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而采取的礼治措施之一.它既继承历代乡饮酒礼别贵贱、叙长幼的传统,又将习礼与读律、正面表彰与反面警戒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特色.明初推行的乡饮酒礼,与朱元璋基于“安民为本”“锄强扶弱”思想主张所采取的其他措施一并施行,收到澄清吏治、抑制豪强、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显著效果,对此应予历史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从现实政治需要来看,朱元璋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成功地防止了元末“臣擅君权”的政治现象,实现了皇权的集中,维护了朱姓皇族的政治利益,开创明清七百年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架构。但是,他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符合长期以来儒家政治文化理念及传统,方孝孺作为政改时期的士林领袖,本着政治文化传统及儒家知识分子的从政理念,设计出新的君相分权制度批评朱元璋的行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整饬吏治思想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对现实仍有借鉴意义。它具有时代特色,更富于个人创造。它以“重刑治吏”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虽行之一时,不能久远,可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刊载了张永禄同志的《试论朱元璋的蜕变》(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朱元璋由一个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领袖,“后来逐步蜕化变质,在推翻元朝统治之后,做了明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彻底背叛农民革命”,而成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据说蜕化变质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混入农民起义队伍,以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主要是封建帝王思想和孔孟之道),“对朱元璋进行思想腐蚀和影响”;一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阶级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元问题元理论研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概念及其与阶级及阶级社会的关系,对于创新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观”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源起及其历史的“上线”、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如何建构.确证“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管”立场、观点、方向、原则等规范、整合和主导作用,以政治的根本、长远、全局性的高端视域,去规约、统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涵和职责范围,就要极为注重“根本性原则”教育.这是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观”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3.
明凤阳中都的建立在中国古代都城建造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明中都城经历选址以“求升崇”、规建以“显正统”到罢建以“横权势”三个阶段,其建废反映了明洪武朝初期政治风向的变化,从朱元璋与淮西集团关系演进上看:中都在明洪武朝的昙花一现,既决定于明洪武朝初期朱元璋追求帝位和国朝的正统性、维护中央权威、平衡君臣权势的主观变化,也与淮西集团追求培养地缘权势、维持朝堂利益有关,而朱元璋与淮西集团关系的调整,则营造了明初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4.
一、对朱元璋的种种指责,是恰当的吗? 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这二者之间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有些人就是抓住这一事实,说朱元璋“蜕化变质”,以致贬低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重大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怀着对革命的胜利阶级的无比崇敬心情,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强调要站稳无产阶级立场。有些同志确实是从这种朴素的阶级感情出发,用对待现代革命的方法去评价历史人物,自然就会产生朱元璋“蜕化变质”的看法。特别是朱元璋由贫苦农民出身,遭受过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  相似文献   

15.
一代英豪朱元璋在明前期的历史接受情况很复杂。明初,帝王崇拜思潮泛滥,史书文集对朱元璋形象进行神化、圣化、雅化、人化处理,合力塑造最完美的朱元璋历史形象。永乐后,尤其是正统至成化朝,野史笔记开始披露朱元璋的人格缺陷和政治得失,朱元璋真实历史形象渐为人知。明前期朱元璋历史形象建构由神奇趋向真实,主要是由洪熙至成化朝的国力衰微、历史平反思潮和早期心学思想萌发等因素共同引发的。  相似文献   

16.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了完成全国的统一,巩固明朝的统治,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政策,力图运用军事征服即所谓“以威服之”与政治怀柔即所谓“以德怀之”相结合的手段,来解决蒙古问题。本文拟就朱元璋这一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及其成就与不足,作些探讨。 岭北之役的失败与“威德兼施”政策的确定 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在出兵北伐时,就注意运用他在兼并战争中利用军事打击与政治招抚相结合来消灭敌对势力的经验。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一月,他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北伐,即发布檄文,宣布:“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扬弃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针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围绕“一个中心”、“二项转变”和“三个原则”,建构研究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明朝初期,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倡导下,由儒臣编辑了一系列旨在“鉴戒”、“省览”,“警省”为内容的教科书,他不仅自己从中吸取为政的经验和教训,而且还运用编书的教化功能,使所编之书体现他的政治观念和治国思想,令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朝夕涌览,遏制其贪贿欲望,规范其行为和为政之道,对促成明初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尤其是在当时反腐倡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为什么能够推翻元朝,统一中国,登上皇帝的宝座,并使明初的政治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出现“洪武之治”的盛世?其中有个重要原因便是朱元璋重视教育,礼贤儒士,注重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赢得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本文试图就朱元璋的教育思想略陈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20.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贪污、反腐败的斗争,对于那些贪官污吏给予了无情的打击和彻底的清理。史载:“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明史·刑法志》)。朱元璋的反腐败思想及其法律实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完善法律制度,堵塞贪污腐败的漏洞朱元璋接受元朝灭亡的深刻教训,认为元朝末年“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致使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