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完善我国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失业统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1996年我国打破了过去只统计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的统计方式,开始在全国实行城镇劳动力调查制度,重新确定了失业、就业的统计口径和新的调查方法,这无疑使失业统计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针对我国目前失业现象的成因和特点,如何深化改革,完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仍需统计工作者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应具备的功能目前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仍然是针对城镇劳动力调查而设计的,没有涉及农村…  相似文献   

2.
一、正确认识建立失业统计的问题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发生劳动力失业现象是必然的、正常的,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在劳动力资源运用方面所发生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并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现象。劳动统计部门职责之一就是从各个方面来如实反映失业现象。建立失业统计不仅关系到能否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劳动力失业状况,更重要的是为各级领导全面、客观  相似文献   

3.
我国失业统计的标准界定与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失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力失业率是判断宏观市场经济运行状况三大指标之一,各市场经济国家都十分重视这项统计工作.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过渡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有关失业统计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失业统计的理论、制度、方法以及实际操作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失业统计概念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国际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王瑛 《浙江统计》1996,(10):23-24
劳动力失业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关心和重视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国情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劳动力资源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创造社会财富,反之就会成为社会的包袱。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劳动力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据劳动部提供的统计资料,今年一季度我国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530万人。因此调查和研究劳动力的失业状况,正确搞好失业统计,解决好失业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失业统计反映了劳动力商品在劳动力市场难以实现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它的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5.
失业统计改革的10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力失业率是判断宏观市场经 济运行状况三大指标之一,各市场经济国家都十分重视这项统计工作。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过渡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有关失业统计的改革,国家统计局为此已作了近十年的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失业统计的理论、制度、方法以及实际操作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们所经历的一些工作过程出发,对有关失业统计的十个问题试作一些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一、采用什么样的失业定义?给失业下一个科学规范的定义是失业统计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在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失业定义。一个是…  相似文献   

6.
也谈我国失业文/上海财经大学统计系吴永发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受到优化配置,失业现象也就不可避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劳动力市场上供长期大于求,随着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走向劳动力市场,我国的失业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公布失业率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出发,从我国的失业统计制度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两方面分析了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单纯用失业人口和失业率指标不能如实反映我国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应相应建立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都是着重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并取得了卓为显著的成效,特别是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取代通货膨胀问题成为亿万人民和高层领导共同关注的焦点,充分就业目标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为国家宏观调控有关信息的失业统计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了。本文借鉴西方经济统计,从我国具体国惰出发,对完善失业统计谈一些看法,以来抛砖引玉。失业统计属于社会经济统计范畴,它反映劳动力要素供求变化。为界定失业统计…  相似文献   

9.
失业统计方法是界定一国失业状况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中关两国失业统计方法进行异同分析,提出了我国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失业统计调查体系和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铁饭碗”为特征的旧的劳动用工制度逐步被打破,进人“九五”以来,劳动就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失业问题已不容回避。因此,建立和完善能准确反映我国就业状况,同时又能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就业和失业统计,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除了有关失业的统计指标口径不一致、含义不明确外,失业率指标与现实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我国近10年的失业率看,自1986年以来城镇失业率总在2.0%~2.8%之间。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供求规律性来看,失业率在3%以内属劳动力供给紧张…  相似文献   

11.
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和加入WTO使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失业现象日趋突出。我国现行失业统计指标存在诸多问题:失业率指标仅为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范围较为狭窄;失业人口统计口径仅限于城镇,没有包括农村失业人口;失业统计只有失业人数和失业率两个指标,指标太少,结构单一。文章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建我国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失业统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失业统计较之过去已有重大改进,但在失业统计内涵的界定、统计外延过窄以及统计指标体系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与不足,同时,对我国现行失业统计体系的改进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拓宽失业统计口径,明确统计对象,完善统计调查方法等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吉宏  刘静 《江苏统计》2002,(7):15-16
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失业做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界定,对失业状况进行定期、准确的调查和测算,并及时向决策部门和社会提供失业的基本情况。本文探讨了我国现行失业统计方法,就失业统计中城镇隐性就业、城镇和农业隐性失业的测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调整改进失业统计口径、完善失业统计调查体系、界定合理失业率、建立失业监测与预警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失业统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面临着人口众多所造成的劳动力资源过剩,就业、失业问题突出的困扰。如何完善失业统计方法,不仅是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仅描述中国失业统计方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农业人口失业统计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 ,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日益突出。但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认识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从此入手 ,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并着重就如何构建我国农业人口失业统计制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点选粹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劳动力市场供长期大于求,我国的失业问题将日趋严重。失业问题将是政府长期关注的目标之一,上海财经大学统计系的吴永发在《江苏统计》1995年第1期上撰文就此问题谈了些看法。 国际劳工组织曾于1992年将失业定义为:在调查期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下条件的人:(1)没有工  相似文献   

18.
失业统计方法的缺失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使用"待业"这一概念,直到1994年,才将"城镇待业"改为"城镇失业",正式启用了"失业"和"失业率"的概念,并公开发布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自1996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始建立城镇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制度,按季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失业数据.目前我国的失业率统计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城镇登记失业事和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由劳动保障部提供,调查失业率的数据来源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抽样调查是反映国情国力的调查,做好劳动力调查对及时准确地反映全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就业和失业人口的总量及结构,对政府准确判断就业形势,正确制定和调整就业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和失业调查统计体系,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及动态分析监测系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失业率指标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勇 《上海统计》2002,(1):31-32
失业与就业是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就业历来就是各国政府所期望达到的经济目标。通过对失业率的测算,可以摸清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开发情况,客观反映失业人员的情况,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重大意义。我国于1993年正式设立了失业统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统计指标却显得不够完善,不能充分地体现与测度社会中的失业现象。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