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通过与鲍威尔的论战,第一次对犹太人问题进行公开批判.马克思不仅把犹太人问题看成是"当代的普遍问题",而且对问题本身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马克思也由此开始了其"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探究解放的终极目标时批判了鲍威尔的政治解放思想,并且超越了这种在神学的视角下产生的政治解放思想。马克思抛开了宗教的神学影响,从现实世界出发,将政治解放与人的现实需求相关联,以现实的人为对象由此而产生了突破政治解放局限性,更高层次的解放也就是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王志军 《北方论丛》2008,1(1):119-122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中心不是述评犹太人或犹太教的善恶优劣,而是借助于犹太性与资本主义金钱崇拜之间的联系,揭示资本主义面临的人被物役的社会核心问题,使人们看到了物役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视角,对我们反思"现代性"留下了具有普遍性、针对性、复杂性为特征的思想遗产。现代性与钱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同样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振  龙燕 《江淮论坛》2023,(1):81-87
通过马克思对现代性深度批判,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原则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是本文的写作目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发轫、发展始终走在对资本主义彻底批判的道路上。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已触及现代性批判的核心:作为“现实的人”的犹太人及其生活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前提;以犹太人为代表和映射的资产阶级社会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个体异化和分裂状况,是马克思展开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底座和核心内容;现代性批判的现实方案在于从政治解放深入到经济解放,并直接上升到“人类解放”;对以犹太人所代表的“现代性”进行彻底的批判,提出走出“犹太精神”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刻的启示:只有解构西方现代性的先验主体、逻辑教条和文明独断性,并对其物质内容和精神诉求进行彻底批判,才可能塑造符合中国现实及未来需求的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致力于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的人民性的现代化,真正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文明局限,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逐步构建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也在向新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要了解马克思的这段心路历程,他在早期的哲学著作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理论便是重要线索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再谈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宗教、政治与市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犹太人问题是一个一直困扰人类、特别是困扰那些犹太思想家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人们也依旧弄不明白“犹太人”到底指的是一个人种、一个民族、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甚或就指的是在今天居住在以色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是我们反思现代性的重要理论资源.针对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具体剖析了布鲁诺·鲍威尔的政治解放方案,并指出政治解放是抽象的、有局限的解放.现代性状况下人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个性,而是抽象的个性和抽象的普遍性相互分立.布鲁诺·鲍威尔之所以误解政治解放是普遍的解放,其内在的思想逻辑源于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颠倒性理解.马克思主张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犹太人问题的真正解决在于市民社会批判.犹太精神是市民社会的精神,人的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8.
陆凯华 《社会科学》2020,(11):121-128
学界通常将《论犹太人问题·下篇》视为马克思对"货币"及其"异化难题"的探讨,但这一主张忽略了马克思笔下犹太人形象的政治维度,其被马克思概述为一种"无政治权利的政治权力"。在"完成的基督教国家"中,基督教复归于犹太教的前提,在于犹太族群早已在前政治革命的欧洲社会中借助金钱势力寻得了维持其生存空间的政治权力;而与之对应,"日常的犹太教",即现实中的犹太人精神,其由金钱势力所构建的政治权力,又有赖于"基督徒重新转换为犹太教徒"——真正的民主制国家中将宗教排除出政治领域后——才能深耕于其中,演化为以财产权为核心的"人权",获得其合法性。马克思借助《论犹太人问题·下篇》中"犹太教"与"基督教"在神学与政治维度上的语义双关,旨在表明,以北美为代表的"民主制的、完成的基督教国家"其所有秘密的诞生地,乃是拥有"无权利的政治权力"的"日常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所做的各种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此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论述了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内在理路,即如何超越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最终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厘清这条路径的内容,将对人们看清当代人类的精神文化问题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把犹太人问题从宗教问题归结为政治解放的问题,在政治解放的框架下阐述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由宗教精神担当的政治意识是现代国家获得超越性地位的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他特别强调,现代政治意识的结构性矛盾将会导致现代国家不断衰落,市民社会成为现代人栖身的唯一领域。因此,批判的首要任务不再是国家,而是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定位及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娜 《东南学术》2004,(6):100-104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的第一步,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中,市民社会被化约为"社会经济形态".从社会学学科视角来看,市民社会是个动态的概念和理念.当代,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概念的市民社会,不论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都已经大大超越了马克思时代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施特劳斯的问题意识是在德国魏玛时期形成的.作为一个生长在"神学-政治"危机中的德国犹太人,施特劳斯从清理当代犹太人问题诸种解决方案入手,在批判自由主义同化方案和犹太复国主义方案的过程中,对现代的启蒙事件做了哲学上的深入剖析,从而开辟了一条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路向.犹太人问题是施特劳斯学术研究的隐秘起点和重要线索,为我们理解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同时也对我们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理论是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重要支流,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再到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我们完整地展现了市民社会的三次现代性转向。以辩证需求体系对实然社会的纳入为市民社会理论注入现代性视野;以历史唯物主义完成对资本主导的现代性进程的结构性剖析,指证现代性社会的经济规定性;以文化组织将市民社会重新命名,在市民社会理论中开拓政治与经济维度之外的非经济场域,为之后的民主商谈的转向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马克思犹太人问题批判的把握,一般滞留于对马克思整个理论形成早期阶段的理解,遗蔽了犹太人问题批判的重大现实意义.以现代性的视角看来,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批判直接彰显着马克思对现代世界的批判,代表马克思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所以,将犹太人问题置于现代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把握,对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我们如何面对现代性本身直接提供了现实指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给国家神话"去魅"的极其重要的规范性范畴,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创立始于对黑格尔市民社会学说的扬弃。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具有多重含义,他精辟分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政治意义,以及两者的实质统一性。马克思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指出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内在勾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先生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称之为"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然而从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早期的著述中,也就是在他的历史理论的形成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阐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起源、基础、前提和功能.而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则很少使用市民社会概念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分析.而且,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恰恰是扬弃或消灭市民社会而争取人类解放的斗争.因此,对马克思来说,他的历史理论的立脚点,不可能是"市民社会",而只能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适度分离构成了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的起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伴随着二者相互分裂的趋势,这种分裂根源于市民社会自身的分裂.在黑格尔之后,马克思重新提出了"社会整合"的问题.真正的社会整合应该包括市民社会内在分裂的整合、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外部分裂的整合这两个层面.马克思看到了市场机制和国家机制各自的局限,要求通过市民社会的"革命化"来超越既有的分裂,实现现代社会的全面整合.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1):131-135
平田清明是日本战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注重回归马克思原初语境的研究方法,为日本学界带来了一股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新风。他主张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首先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认识,并关注到如所有、交往、市民社会等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极为重要却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缺失的范畴。平田从马克思原初语境考察论证的方法,不仅在哲学方法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亚洲社会的独特性认识,也为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马克思问题"是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关键线索。该问题的核心内涵是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问题,黑格尔首先洞见到了市民社会的反伦理倾向,并把它看作现代社会的根本难题。马克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分两步对该问题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深化。他先通过分析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明确断定市民社会并不同时具有伦理功能,而只有反伦理倾向;接着,又通过对市民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分析,在阶级统治的理论框架之下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阐释。通过把市民社会概念转化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的判断转化为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趋势的断定,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政治"的发展模式注定无法持存。从"黑格尔-马克思问题"出发来具体阐发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