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注重规划先行,强调以人为本,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重点,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共性与特色兼容的多元化创建模式。福建省在建设美丽乡村进程中也存在诸如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意识、政府包办过多、农民主人翁意识弱、"村两委"作用发挥不够、缺少资金等等不足与问题。稳步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顶层设计;落实"村两委"的主体责任和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2007年以来,福建省举办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设美丽乡村,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模式,如产业带动型、生态推动型、文化开拓型、古村保护型、扶贫开发型和综合提升型等多种类型。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村域经济薄弱、农村环境脏乱差、乡村文化特色尚未得到深层次挖掘利用以及美丽乡村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管理不力等。因此美丽乡村要通过规划导向、产业支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管理创新和政策引导等并驾齐驱才可实现。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之一,是在一个高度压缩的时空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不可能在乡村孤立地实现,而需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偶联”机制推动下逐步实现。通过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县城振兴,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地建设村庄,而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和美乡村建设不是搞“形象工程”,而需要在人居环境改善,发展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和农耕文明,改善乡村治理等方面系统推进。和美乡村是为农民而建,从规划到实施都要坚持农民为中心的原则。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与经营的农民主体性,需要从以农民为中心的决策机制、建设机制、经营机制和受益机制方面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4.
《琼州学院学报》2019,(3):54-60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保持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发展快,促进了海南省新兴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均收入的增加,为国际旅游岛的打造增添了亮点。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什进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典型个案,有其成功的做法与经验,也面临新情况与新问题。建议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处理好乡村"拆"与"建"的关系,重视教育和人才培育,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海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22-227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总体问题,以及在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等回收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进入了创意经济时代.浙江安吉创建"中国美丽乡村"的实践表明,文化创意能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创新,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要发挥科技的作用,因地制宜、有自己的特色,要充分发挥农民和专业人才的作用,政府要加强指导.  相似文献   

7.
李超 《贵州社会科学》2023,(12):137-14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农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进度。当前农民的有限主体性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要求,农民主体性发挥不足受到主观认知因素、组织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制约。为此,要构建与乡村振兴要求相匹配的农民主体性,唯有破除制约农民主体性发挥的障碍,构筑乡村情感共同体,加强农民主体性培育的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农民利益共同体,强化农民主体性培育的组织保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农民主体性培育的政策嵌入,从而促进农民主体性意识的激发、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作用的发挥,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8.
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二者存在耦合关系。农村产业融合可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有助于乡村环境治理,可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美丽乡村建设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吸引、留住人才;二者耦合的理想形态是产村融合。从山东省D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的历程来看,村民获益、村庄的产业支撑、善于借力及村庄带头人的作用是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顺应新形势要求,深入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形态的优化构建,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文章着眼于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探讨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形态优化构建的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96-200
美丽乡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本文通过对江西省130个自然村的问卷调研,运用潜类别分析(LCA)方法探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愿(行为)与需求期望等反应,研究表明:江西省应按照"生产保障、基础建设、惠民扶持"的思路,建立持续高效、运转有序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运行机制,在充分尊重农户需求期望意愿的前提下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便捷的公共交通缩短地理距离,因地制宜地满足不同农户需求期望。  相似文献   

11.
赵泉民 《天府新论》2003,1(4):16-19
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 ,历史地确立了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既是人类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也是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 ,它也从质上决定了一切有关乡村社会变革的规划或措置 ,都只有在影响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前提下才有彻底实现的可能。为此 ,国家应纠正过去施政理念上的偏差 (包括当前的税费改革 ) ,树立农民的主体性理念 ,给农民以自由和权力 ,且使“农民怎样才能自己发展自己、自己保护自己”的意识成为中央制定各项农村政策、制度和施政路径的一个首要出发点、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重要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归根到底是农民的新农村,能否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其次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当前,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使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乡风文明化、乡村民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发展西部乡村旅游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乡村有着丰富多彩的原生态自然与文化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乡村旅游能够成为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催生力量。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西部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好乡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关系,确立乡村旅游发展中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小农"向"大农"转化,培育西部乡村旅游发展的自组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优美是美丽乡村的重要标志。通过推进生态人居工程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性条件。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所包含的村容整洁环境美。通过推进生态经济工程建设,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所包含的生产发展殷实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把"生态美"与"百姓富"融为一体。通过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留住"乡愁"这个根,使乡村的自然生态特色充分释放出来。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工业生产方式的冲击,使得这块环境伦理不曾设防的净土受到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为了避免乡村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实现美丽乡村愿景,建构中国乡村环境伦理尤为必要。城市病的广泛出现和日趋严重,使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场域,为了适应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人们回归自然的要求,为乡村自然环境筑起道德屏障成为一种必然。乡村环境伦理建设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激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而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则是激发农民建设美丽乡村自觉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迫切需要理清乡村产业兴旺与国民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等之间的关系。乡村产业兴旺,并不意味着乡村产业要为当地经济增长作多大贡献,但应进一步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增强当地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各地为此要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乡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同时,作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产业兴旺应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促进,协同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作用,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乡村产业兴旺要靠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供动力和支撑,靠惠农强农政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琼州学院学报》2021,(1):83-90
美丽乡村语言景观是新型乡村关系与结构的可视化表达,其表征体现在标牌的类型、语码、字刻和置放等方面,由此可折射出语言态度、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等信息。美丽乡村的空间话语模式优点在于注重历史文化氛围的构建、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理念的宣传和对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积极落实,不足在于景观表达较为粗糙、信息值获取率不高。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对语言景观与空间话语的构建,其路径包括设计景观特色和加强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中农民是主体,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了乡村发展程度,决定了乡村能否真正振兴、能否真正实现现代化。目前,乡村治理中因传统治理机制、传统习俗、人口构成、城乡差距等问题导致农民在乡村治理中主体意识缺乏,参与度不高。因此,要从协调“三治”关系,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农民权利、培养中坚农民等方面入手,提升农民主体意识,为乡村治理培养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9.
乡贤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成为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中坚力量。分析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和模式,结果显示:(1)乡土情结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推动因素;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拉引因素;宗族情感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情感因素;土地及不动产是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本考量;(2)乡贤参与乡村旅游模式大体有"出租土地、不动产和声誉"、"作为协调人"和"作为投资的主体"三种模式;(3)知青乡贤是福建内陆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和特色力量;90后大学毕业生,在父母辈乡贤的引导下,通过农村淘宝等"互联网+"的新模式参与乡村旅游,在农村创业,成为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亮点。  相似文献   

20.
梁令 《南方论刊》2022,(5):75-77
乡村振兴蕴含着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设计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国外乡村文化设计研究,包括捷克、德国、荷兰等国家为代表的乡村景观规划、乡村空间利用、乡村特色保护以及乡村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可借鉴国外研究,结合自身实际,打造我国乡村文化设计特色。国内乡村文化研究,主要从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文化内容、乡村文化建设路径、乡村文化设计以及乡村文化建设意义等方面开展研究。下一步,我国要给予乡村文化政策扶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贯彻民主性思维,尊重农民的需求和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性,通过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增加乡村文化魅力,在浩瀚的文化之林中树立乡村文化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