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改革开放30年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化就是意识形态再现的载体,再现和传播不同意识形态的模式"立论,从宏观的视野将当代中国文化划分为三种文化:国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它们首先进行了历史的爬梳,阐释了其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中彼此消长的过程,着重分析各自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所产生的变异和形成的特征.进而指出:国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由于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当下中国,谁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中心文化,而又相互无法替代,各自拥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空间和语境,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它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创立先进文化的时代需要,则要求我们将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转化为现实.先进文化的创立,应是以国家文化为主导,以精英文化为中坚,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新工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化的时空背景及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晚清以来,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和交流都使得中国文化发展处于一个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交织的时间场与本土化和全球化共筑的空间场中。在这一文化生态背景下,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具体形态可以分割为“前80年”与“后20年”两个时段来进行描述。在“前80年”,革命话语充斥和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双重改造,三者形成了一个“文化等腰三角形”,最顶端正是“革命”背景下的主流文化,两底端分别是被主流文化改造过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后20年”,经济建设话语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其文化格局也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最顶端正是“建设”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两底端则分别是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这三个要素的分化组合几乎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3.
刘九洲 《江汉论坛》2004,(4):120-124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正通过"移位"改变着中国当代媒介文化市场的传统格局前者日渐中心化而后者则日渐边缘化.在中国当代平面媒体中,通俗小报所传播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具有模式化、同质化、易复制、粗俗、浅薄等特征.这种"快餐文化"所运用的消费策略是"夸张的寻常化",这种消费策略虽表现各异,但其手法均为"化雅为俗".这种消费策略之所以能在中国当代媒介文化市场上大行其道.从表面上看与通俗小报的市场化程烫度较高有关,但从深层上分析,则为我国当代媒介发展的失衡所致.  相似文献   

4.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多层次文化体系建设,既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三者各自的内容与作用,又要求在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精英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三种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各文化要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规约与文化生态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固然体现了市场逻辑的历史必然,但其无节制的扩张却与文化生态失衡密切相关。因此,构建优秀的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培育平衡和谐的文化生态,乃是大众文化规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在著名实业家张謇的规划下,江苏南通开始城市的全面改造工程,并开始由传统空间向现代空间转型.1919年张謇建立更俗剧场,目的是要改造社会风俗,更进一步而言是改造近代精英眼中低俗的大众文化.在张謇与欧阳予倩等的努力下,更俗剧场成为国内设备最先进的新式剧场,并邀请梅兰芳等名家前来演出,剧场成为以张謇等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规训的空间.但就本质而言,大众文化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审美原则与欣赏习惯,他们并非全然接受来自精英的改造,而是在博弈中逐渐"习得"新的文化,但更多地雏护并延续自身的文化.由于精英们低估了大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亦未寻找现代文明戏与传统戏曲间的有效结合,更俗剧场最终以剧场"更名"而非"更俗"结束其命运.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文化内部的急速分化已经造成文化领域阡陌纵横的局面,其内部差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我们可以根据渊源差异划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根据时代性质划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根据价值体系和社会势力的差异则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此外,按照群体差异划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以社会群体为依据划分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的三分法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才流行起来的分析范式.这种三分法最初是在民间文化研究中形成的.有学者概括说,传统社会的中国文化有三个干流:它们是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市民的中层文化、底层的民间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长期以来,一般人文学科的学者习惯谈“文化”,对文化背后的群体差异忽略不计,知识分子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8.
“文化强国”战略为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为重大的使命,也使其与传播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功能定位不相匹配的问题凸显.本文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民主文化与封建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个维度,结合典型实例,全局性、立体化地分析当代中国电视文艺中的多元文化现象,探讨“文化强国”战略下电视文艺的价值体系重构.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大众文化成为最为典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在市民土壤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文化模式,娱乐性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下,当代丑文化逐渐告别传统的精英姿态,它在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中逐渐发生了新变.传统丑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崇高化、精神性的品性,在当代丑文化那里逐渐让位给复制性、滑稽化和生物性的内容.当代大众借由丑的刺激实现对焦虑、空虚的发泄,并由此得以暂时摆脱现实,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身体对话.  相似文献   

10.
魏海香 《学术探索》2008,4(2):114-117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关系问题、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问题等。科学认识和把握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建设的关键、民族文化建设的原则、民族文化建设的起点、民族文化建设的契机等,对民族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化诉求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璐 《北方论丛》2012,(4):141-143
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大众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内容,也包含着诸多"舶来品"。和国外的大众文化一样,中国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化传媒迅速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大众文化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为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大众文化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培养大众的文化自觉,也有助于对大众文化有本真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激荡的局面,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矛盾。多元文化激荡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目标定位、主导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元文化场域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发展、尊重差异与包容多样、批判性与建设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这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建构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关系问题、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问题等.理性分析这些问题,科学认识和把握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建设的关键、民族文化建设的原则、民族文化建设的起点、民族文化建设的契机等,对民族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市场经济的沃土为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短短的时间里,中国大众文化便迅速壮大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态势。大众文化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其消极的影响,本文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产业,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更加有利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技术和消费社会的语境下,通过现代传媒广泛传播并适应社会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汉字书写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技术的挑战。传统的书写方式从昔日的中心地位走向边缘,当代大学生应担当起传承历史文化之重任,在书写中寻求传统文化的踪迹,延续和丰富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提升公民文化自信的标志和途径并非仅仅是传承本民族的古典传统艺术。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当前正面临新的机遇:可以同时打开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并且承担改善当代公民生活方式的新任务。公共艺术教育的古典性维度致力于使古典文化传统成为活的资源,使古典艺术中富有生命活力的创造性元素在当代公民生活方式中活起来、融进去并创新质。现代性维度要求重视开掘中国现代文化元素中的传统性特征,中国现代文化是融入外来文化元素转型再生的创造性产物,其目的在于创造出中国文化新传统。外来性维度表现为按当代需要及其价值标尺去引进外来艺术并使之成为创造中国新艺术的活的资源。当前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在上述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上同时用力,以古创今、以今通古和以外为镜,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涵养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7.
杜展屏 《南方论刊》2011,(11):33-35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它的兴起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大众文化的发展繁荣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规范大众文化市场,优化其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凭借文化的多元化,促进文化资源的多元整合,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产业,拉动大众文化消费,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隔膜,重视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主流文化现代化、精英文化现代化和大众文化现代化是最基本的三重维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以国家权力为支撑的单向度"灌输"路径,充分利用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深植根于文化现代化的沃土,使二者在对话中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现代西方文化批判,特别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一个重点领域。但是,由于西方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泛化"倾向,这使得他们对大众文化的生成及其社会效应采取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我们既要分析和借鉴西方文化的现实批判精神,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保持适当的警惕和批判,也要从大众文化的发展寻找当代文化生成的合理维度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而文化创新与发展在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凸显出来。如何认识文化的两重性,以及在时代条件和国际视野下认识文化两重性的内在意蕴,既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人类对于自身创造的文化的认识,由来已久。在世纪之交,切关文化创新和发展,学术界提出了文化整体内容分为观念文化与物质文化、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开放与民族文化安全、文化自主创新与对外学习借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正面文化与负面文化等两分法,并由此认识了文化的两重属性即两重性,特别是将业态纳入文化发展视野,从文化业态上区分和认识到文化具有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两重性,这无不具有文化方法论意义和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意蕴。深化对文化内容构成及其本质的认识,对于驾驭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增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主动性,体现主体创造性,获得社会时效性,增强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能力,提高文化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