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耕 《广西社会科学》2005,(7):106-108,114
面对新文学倡导者不断的批评与攻击,林纾进行了猛烈的还击,甚至是无情地影射与谩骂,以一种殉道者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力图拯救古文即将衰亡的命运.长期以来,林纾一直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卫道士而备受指责,因此,有必要对林纾的学术思想及其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重新进行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蒋建梅 《兰州学刊》2005,(4):277-280
林纾的言情小说观主要有二:其一,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时代立场上认识到“男女之爱,全球皆然”,只认同异性之爱;其二,提倡理想的英雄侠客性格为铁骨蓄柔情,“天下爱情束缚英雄,能令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相似文献   

3.
王萱 《东岳论丛》2002,23(6):132-134
林纾一生翻译外国文学作品 180余种 ,他对小说的见解多散见于他为自己翻译的小说所写的序跋中。林纾的小说理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 ;二是引进西方现代小说观念 ;三是比较西方小说与中国文学的异同优劣 ;四是思考了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马兵 《东岳论丛》2003,24(1):126-129
林纾在其译序中所反映的思想观念映现了 2 0世纪文学初始阶段某些新质的萌生 ,尤其是他的文学观和维新观与“五四”文化先驱者颇有些相似处。但是林纾古文名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老年日趋保守的文化倾向 ,使他的思想前后呈观出巨大的差异。在文学观上 ,他有时特别强调文学的功利性 ,有时则将文学的功利与政教截然分开 ,只看重文学本体的审美特性。青年林纾曾是矢志维新的风云人物 ,但随年龄渐长 ,其维新立场在逐年蜕变。其与“桐城派”的关系 ,说他是“桐城派”或反“桐城派” ,均属误解。林纾视“桐城派”与《左传》、马、班、唐宋古文一脉相承 ,为“正轨” ,但他为文则能脱其窠臼 ,自成格局。我们要认识林纾 ,就必须理清他的矛盾 ,还林纾在文学史上的一个真实的面目。  相似文献   

5.
翻译视域下的林纾现象——兼论林纾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林纾对小说的社会作用、基本特征、结构、题材和描写技巧等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虽然林纾的理论自身充满着不可磨合的矛盾,但他对小说理论的初步探索和直观揣测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7.
林纾的《合浦珠传奇》《天妃庙传奇》《蜀鹃啼传奇》三部传奇在剧情内容、形式、语言三个方面呈现出较强的时代性特征,这种时代性特征与他利用戏曲教化功能救国醒民的观念、深受西方文艺影响的经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林纾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启迪下倡女权、兴女学,待到最后看到礼防崩溃时提倡在兴女学的前提下限女权,基本上能与时俱进.他对理想新女性的想象介乎"贤妻良母"式和当时流行的"女国民"之间.林纾的女权思想始终扣住"女学"这个关键字眼,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接近女权主义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林纾是中国近代译介外国文学的先行者,他以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转型与重构。林译小说所体现的世界文学视野与民族文化立场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精神表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林纾在大量小说翻译的基础上展开的有意识的中西文学比较 ,乃是一种无影响联系的平行比较 ,涉及到文学观、文学的题材、写作手法及小说情节等内容 ,它为引进外国小说的价值 ,并藉以纠正国人对中国小说的认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林纾的楚辞读本见于《左孟庄骚精华录》,仅选屈原《九章》九首诗。其选《九章》,除了自小就喜诵读之外,还与其对屈原的感情共鸣有关。就林纾的《九章》评点文字来看,林纾的楚辞批评,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反映其易代之际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垒块"的产物。在具体的批评方面,林纾的评点,对屈赋中的"沓"的特点、意象的特征、章法结构的剖析,都表现出独特的批评眼光。作为一部教材选本,它对后人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史的一再书写中,林纾被强行劈为两半,一半作为进步的翻译家留在近代,一半作为倒退的封建复古派被置放到五四的祭坛上.似乎晚年的林纾一心复古,反对西化.其实林纾对西学始终保持着一腔热爱,极力策勉国人在救亡图存的前提下恣肆于西学用以更新本国文化.更难能可贵的是,林纾对西方文化始终怀着一种警惕的心态,这使他得以在五四时期更理性地审视科技文明所带来的流弊.  相似文献   

13.
近代士人群体处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容易产生双重文化心理:一方面被迫承认中国落后于西方,从而理智地选择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固有文化又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林纾作为近代士人的典型代表,正是处于这样一种文化心理之中。他一方面主张以"西学"为用,补"中学"之不足;另一方面又要求以"中学"为本,捍卫传统文化的威严。  相似文献   

14.
罗列 《社会科学家》2007,(2):196-199
林译小说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具有维新改良精神的文人,林纾对女性问题的关注贯穿于他的创作与翻译生涯,尤其他翻译文本里所塑造的众多西方女性形象与当时传统的女性标准发生了剧烈冲突,成为不同文化力量关注的焦点。本文拟探讨林纾的女性观,还原其历史背景,以揭示林纾在清末女权启蒙运动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姜荣刚 《兰州学刊》2014,(11):49-56
出于通俗教育的需要,简易文字与言文一致的改革思想在晚清被提出,但其前提则是不能动摇传统文学文言语体的根基。然而实践操作过程中,文言不仅遭到严厉批判,丧失权威性,而且还培养了强有力的竞争者——白话,甚至废除汉文的极端思想也因此滋生。为遏止此种发展趋向,语体革新的早期倡导者纷纷回转,抵制文学俗化成为朝野士大夫共同努力的目标,晚清后期文学因此整体表现出向传统回归的显著特征。这说明晚清与"五四"文学之间,既有承续,也有疏离一面,这是研究者应该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张丽荣 《理论界》2007,(3):186-187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他与中国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已被公认为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作品,通过对“三言”中的神仙道化小说的阐释,折射出浓厚的文化意蕴。冯梦龙通过对神仙道化小说的内容及形式有意识的改写,在满足听众趣味心理的同时,还传达出道教宣扬神仙的法力以及道教降妖除怪的宗教关怀。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性事件,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五四”运动期间的李大钊得益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向新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了革命—现代化的新途径和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这些,为“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现代化中地位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高献红  白贵 《河北学刊》2007,27(5):217-220
作为耐人寻问的文化个案,林纾及其"林译小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林纾根据社会需要及读者接受能力对文本进行选择和改造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在书馆报社的助推作用下"林译小说"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贺鸿莉 《船山学刊》2008,11(1):143-145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问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与文化现代转型的"百年激荡"历史时期.此期的思想家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策略,力图融会中西,建设民族新文化,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内在活力和焕发青春的根本动力.徘徊在历史歧路上无所适从的林纾.面对中国光怪陆离的社会与文化现象,成为时代的"伤心人".晚年林纾以"情-礼"调和的言情小说建设他心目中的"和谐王国",企图以此寻求中华民族新的文化坐标."文化力"是一个国家根本的国力所在,因此,我们呼唤当代中国的思想家、当代社会的"伤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