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大千 《兰州学刊》2013,(2):204-206
以政治自由观为研究视角,联邦法院对劳动立法态度的根本性转变,揭示出美国劳动权理念价值标准的变迁.以“无干涉”的自由观为价值标准的劳动权理念,依据自由放任和社会达尔文理论,考察政府权力干涉的正当性.这一时期,司法判决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背离,反映了“无干涉”的自由观在实践上困境,司法权无力判断“无干涉”的形式价值和实质价值.“无支配”的自由观关注劳动实践中的支配关系和劳动权的可论辩性,为劳动权理念提供的新的价值标准,在理论上批判“无干涉”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2.
反思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源,探求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出路,一个重大前提是寻求与确立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文章立足于中国人的生存处境,论证了这一基本观点: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只能是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深入反思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深层根源,即个人被抽象物所统治,使得个体生命失去了自由的独立人格,并因此使得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被虚无化。"价值分化"与"价值虚无主义"概念不同。我们应认真对待以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为基础的"价值分化"这一现代社会的现实,让每一生命个体努力追求自己的生活目的,度过其必然一死的、有限的然而同时又具有真正尊严的一生,从而真正建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格局,这是我们反思价值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应该获得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3.
劳动权的法社会学论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劳动权,具有生存、发展、自由和民主的理念。其实现有赖于劳动者的个体性努力、积极作为和国家、社会积极承担责任。劳动权应在宪法和国际法的层次上得到保障,在国内需要建立劳动权的可诉性制度。  相似文献   

4.
劳动权性质论--自由主义视野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认为,对劳动权性质的不同认定会影响立法和司法的制度设计.把劳动权认定为社会权不足以揭示劳动权的本质,也不足以激发劳动者的主体自觉性和自身潜力.通过对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劳动权理论上的得失分析,文章提出了作为基本人权的劳动权的自由权性质,并从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方面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西思想如何看待"个体",是当前讨论"儒家与自由主义"话题的一个有内涵的切入点;儒家思想中的个体是关系式"道德个体",而西方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个体则可概之为原子式"契约个体".儒家道德关系所建构的个体,其功能的发挥,必须置于关系构架的互动中才有可能.源于古希腊的原子主义传统的个体,则如单个的原子那样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单位,能够发挥其独立自主的功能.儒家关系式道德个体立基于性善理念的正面价值,其所对应的个体进路及方法为"修身",其目标取向则为整体和谐.西方原子式契约个体则立基干人性的负面价值,其所对应的路径为"契约"方式,其目标取向则为个体的独立自由、正义平等.马克思自由观既立基于个体发展这一出发点,又将价值取向置于集体主义的、整体境界的终极目标;这和中国儒家的理念及思路有相合之处.这当然是一种富有启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汪火良 《理论界》2010,(7):79-80
劳动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人们已经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形成了共识。劳动权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权利,它会随着人的全面发展而呈现出新的权利形态。令人欣喜的是劳动权正日益广泛深入地渗透和体现于人的发展所需要的诸多条件之中,对人的发展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具体而言,劳动权对人的发展价值体现于人格独立、行为自由、时间保证、经济支持、社会促进诸方面。  相似文献   

7.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受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提出的,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论差异与价值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异不仅是一种秩序结构 ,而且也是一种价值现象。由于价值世界本质上是一种语言世界 ,因而价值发现与差异性原则之间具有强势的人为约定性 ,它们是在主体的自主论述中被建构起来的。价值发现遵循差异性原则 ,因为差异性始终是个体存在的绝对特征 ,差异性不仅是整体发展所需要的 ,而且是发现整体价值所需要的。迄今最大的价值发现之一──自由 ,就是源于对个体存在方式差异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行政自由裁量是行政法治化趋势下的具有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非制度"领域。但自由裁量权固有的"自由"属性,使其存在着合理性基础上的滥用危机。就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属性而论,一方面它不能真正脱离制度规范的依托,与制度价值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它本质上又是行政人的道德决断权,吁求行政人的德性崇高。因此,规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危机,并使其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需要在构建责任伦理的目标中达致制度维度与伦理维度的严格优势策略,实现双方的正和博弈与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郝晶 《南方论刊》2008,(1):28-29
以团结权、集体谈判权、集体争议权、民主管理权为基础的集体劳动权利体系是现代劳动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劳动者集体劳动权的享有与行使是保障劳动者个体劳动权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完善劳动者的四大集体劳动权利并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劳动权是宪法中的基本权利,也是宪法学上劳动问题研究的核心范畴。以"劳动权"为基点,可以从客体、主体、种类、性质、效力等维度,分别延展为"劳动"、"劳动者"、"各类具体劳动权"、"劳动权保障"等一套劳动问题理论框架。经过梳理后可以发现,宪法视域下劳动权的研究正在经历三重研究范式的转变,即从"以劳动法解释宪法"到"以宪法解释宪法";从"照搬西方宪法理论"到"立足我国宪法规范";从"单一的文义解释"到"多种解释方法并用"。上述研究范式的变迁引领着宪法中劳动的概念拓展、公民与劳动者的外延界分、宪法劳动权的属性突破、劳动权保障的深入探索、劳动权谱系的细化延伸等,也为今后劳动权理论建构的推进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赵振杰  韩晶 《理论界》2013,(8):71-73
职业管理的来源和发展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需要密不可分的。教师职业管理的内涵既包括学校和国家对教师个体所进行的激励、指导和约束,也包括个体的自我管理。当前思考声誉管理、情绪管理和习惯管理在教师职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其目的是通过对"温岭幼师虐童事件"的反思来促进教师重视并管理自己的职业声誉、职业情绪和职业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殷鸣放 《理论界》2009,(1):146-147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他对自由的探讨是以自然、道作为本体论依据,来证明其自身的合理性,并由此上升到自由的境界上,亦即生命本体之证悟上.最后,他面对所处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主张齐万物、一生死,通过"吾丧我"、"以明"、"心斋"、"坐忘"等方法达到主体逍遥之境界.庄子的这种自由观有其局限性,但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却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性后果的互联网"脱魅机制",延续了现代性的个人与社会、自由与束缚、个体自治与个性规避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后果之一就是个体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孤独感源于个性与意义的双重缺失。互联网增进了个体获得和传播信息的便利性,但也使个性淹没在繁芜庞杂的信息中。互联网给个体带来暂时的"去权威化"体验,也使其陷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社会联系的意义上,互联网促进了个体之间的"在线交往",但常常削减了面对面交往中的人性因素,制造或加深了个体的孤独感。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个体来说,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培育自我反思能力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化解孤独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长期以来,在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整体本位”和“个体至上”两种对立的思维模式。马克思认为,人既是个体,又是整体,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社会应该承认和保护个人自由,并把自由置于社会的普遍利益之中,使每个成员平等地享有基本自由。  相似文献   

16.
离职竞业限制作为衡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利益的一种机制,既要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又要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和自主择业权.由于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过于笼统,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劳动权和自由择业权屡屡受到非法侵害,理想的平衡状态经常被打破,偏离了立法者的初衰.因此,应当对离职竞业限制的主体、地域、期限、补偿标准、违约责任、合法商业利益范围等进行重构,使其在保护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同时,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和自由择业权.  相似文献   

17.
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媒介使其在传播上实现了超越区域性时空制约的开放态势,以使受众在审美接受上获得了更大空间与更多时间上的自由.由现代媒介建构起来的"人一机"相对的关系,将传播者与接受者隔离开了,使审美接受主要体现为间接参与的媒介体验.现代传媒所具有的直接诉诸视听的"大众化"特性,使得更多受众的艺术审美接受凸现为娱乐消费与消遣性.面对现代媒介,接受主体便失缺了与"在场"受众群体之间应和与确证的可能,而更主要的是在个体愉悦中获得心理上的自我确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最朴实的、最普世的、最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那些最具伦理价值性的思想品质,这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其本身具有浓郁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一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上;二、其本身具有强烈的自由、平等精神,这一精神集中地体现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理想上;三、其本身具有厚重的民主化、全民化的政治伦理性,这一伦理性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学说上.  相似文献   

19.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使个人成为个体,有了不同于类主体、群体主体的价值理性的个体价值理性。个体通过自主、有目的、主动、能动、自由的活动,展现他的"主体性",而个体价值理性就是在个体发挥"主体性"的对象性关系即主客体关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建构的。个体价值理性的建构性特质包括从人是建构性的存在、个体是自己价值理性的建构主体、个体在生活活动中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20.
张九红  李星 《理论界》2019,(2):10-17
人类正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是一种双重存在——种存在和类存在。当今普遍交往条件下的人类发展已经由个体本位转向类本位,人类所追寻的正义类型也应该由人类正义取代局部正义。人类正义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相对应,它追求人类整体的繁荣与发展。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的类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整体利益,追求人类自由、尊严和幸福,因此,可以将其看作对人类正义和人的类本质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正义都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其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