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靖华是鲁迅后期交往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朋友之一,仅从《鲁迅日记》有记载的交往,就达二百九十余次,鲁迅给曹靖华的书信,为我们所知道的,就有一百二十四封。在鲁迅的日记和书信中,鲁迅对曹靖华的别称并不算多,一般只知道曾用过亚丹、联亚、郑汝珍。联亚是曹靖华  相似文献   

2.
《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记云:“下午得内山嘉吉君信,并成城学园五年生橘林信太木刻一幅。”《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就把林信太误作“橘林信太”。其实,这个“橘”字并非是林信太的名字的组成部分,《鲁迅日记》在林信太的名字前冠一“橘”字,是另有寓意的。这里先要从《鲁迅日记》中提到的内山嘉吉说起,内山嘉吉,是鲁迅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一九三一年来中国,通过内山书店与鲁迅相识,并为由鲁迅发起主办的上海一八艺社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1920年代中国现代学术兴起的历史张力谈起,重点分析1920年代鲁迅所参与的几个重要学术问题的论争,包括"文化传统"问题、"进研究室"问题和"学术方法"问题,揭示学术论争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彰显鲁迅参与学术问题讨论独特的"非学术化"的姿态,即重视整体的学术指向,着力维持学术和政治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4.
《鲁迅日记》中的文尹,究竟是瞿秋白还是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鲁迅日记·人名索引》不加判别,一律归合于“文尹”名下,误作一人。其实鲁迅在日记里有两种含义,有时用来指瞿秋白,有时用来指杨之华。一般说来一九三四年一月瞿秋白未去江西苏区时,《鲁迅日记》中出现的文尹名,大都是指瞿秋白,去江西苏区后,文尹的名,大都是指杨之华。《鲁迅日记》中现在可以考定的,至少有三处是指瞿秋白的。(一)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四日:文尹夫妇来,留之饭。在《鲁迅日记》中,凡是提到夫妇的,均是以男方的姓名冠之于首,如何家夫妇(见《日记》1932年9月1日),就是指何凝(瞿秋白)夫妇;伊君夫妇(见《日记》19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二年冬,鲁迅因母亲有病,再次回京探望,各校师生闻讯纷纷邀请鲁迅讲演,《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记有: “师范大学代表三人来邀讲演,约以星期日。”三人之一王志之《鲁迅印想记》回忆说:这三人  相似文献   

6.
刘增杰 《文史哲》2013,(1):125-136,167,168
现代作家日记,数量大,内容丰富,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现代学术领域。日记是作家情感世界真实的投影。"五四"前夕,胡适在日记里发出了"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的呐喊,鲁迅日记记录了划时代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诞生历程。身在海外的吴宓,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到来却毫不理解,不知所措。当时的吴宓日记就表现了他那忧心如焚、痛不欲生的郁闷心境。1940年代后期发生的闻一多遇刺事件,在叶圣陶、朱自清等一批作家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日记集中地展示了他们精神上的焦虑、愤懑。焦虑和愤懑化为行动,促使一批作家集体乘船北上投奔解放区,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向。20世纪后期,杨沫、巴金、俞平伯、陈白尘等几代作家的日记,更从不同侧面,逼真地呈现了作家在无法抗拒的暴力面前的愤慨与无奈,具有历史深度地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的荒唐与罪恶。百年作家日记也是一座无所不包的现代文学史料库,举凡作家早年出国考察的发现与惊喜,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具体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乃至在公开发表的文字中较少见到的作家出言无忌的创作评论,在日记里都表现出了特有的个性与精彩。现代作家日记研究面临两个紧迫任务:一是开展对日记的抢救与整理;二是在整理过程中加强对日记的辨伪与阐释。文学史研究与日记研究的融汇,将可能接近研究对象的本真,带来已有研究结论的丰富与改写。  相似文献   

7.
《鲁迅日记》是研究鲁迅生平,思想及其著作的直接的重要资料,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珍贵文献。一九七六年七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鲁迅日记》,除校订了刊误外,并在书末附了《人名索引》,把同人异名,异姓同人,归合一处,按姓氏笔画依次排列,使读者检索极为方便,大大提高了《鲁迅日记》的使用效率。但亦偶有疏忽之处,或将一人分作两人、三人,或将两人合为一人者。余凡见闻所及,朝拾暮掇,略加串次,作《<鲁迅日记>若干人名考辨》,抄付《社会科学辑刊》,有不当之处,诚望匡正。半字之差误作一人《鲁迅日记》一九二六年八月九日有这样一条记载:“上午得黄鹏基、石珉、  相似文献   

8.
新版《鲁迅全集》日记人物注释在许寿裳夫人陶伯勤名下,出现凡六次,其中五次因《鲁迅日记》明言“季市夫人”,故归入陶伯勤名下,完全正确,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三日《鲁迅日记》所记:“得季市信并还陶女士医药费十六元。”之陶女士非陶伯勤。鲁迅在书信、日记中称长辈和并辈朋友的妻子,不以女士、小姐相称,都是以夫人、太太称呼,  相似文献   

9.
鲁迅创作与晚清学术思想存在某种承传关系。"在古书里摸索",以至于"从字缝里看出字来",从而发现了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是鲁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鲁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性态度,得益于他对"西学"的认识,通过接受"西学"的科学观念和方法,鲁迅最终走出清代学术的理路而进入了新的文化境地。  相似文献   

10.
共同的爱好和目标,使鲁迅和白莽(殷夫)结成了知己,尽管他们相识的时间不长,见面的机会不多。据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说,他们相见了三次。《鲁迅日记》也记有他们三次见面的时间。但是把文章和《日记》、书信一对照,就发现他们的相见共有四次,只是第一次会见,《日记》失记;第三次见面,文章又忽略了,把第四次见面说成了第三次。  相似文献   

11.
《鲁迅日记》中于1914年4月8日记有冯步青,相隔十五年后于1929年10月31日又记有冯步青。《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将此两次出现的冯步青判为两个人,分别索引,非是。此十五年前曾来北京投考知事、托请鲁迅作保结的冯步青,和后来在上海作律师、鲁迅托请为赎女佣王阿花事的冯步青实为一人。冯步青是通过魏福绵的关系认识鲁迅的,两次冯名的出现都和魏有关。魏福绵,浙江上虞人,绍兴浙江第五中学毕业,通过许寿裳的侄子许世璇的关系认识鲁迅,191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的上虞同乡会任职。冯步青和王阿花都是魏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日记》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四日记云:“得三弟妇及丰晨合照象一枚,甘日寄。”《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丰晨为一人,其实是两个人,丰是鲁迅对周作人的长子周丰一的略称,晨是鲁迅对周建人的长女周鞠子的略称。周丰一,系周作人日籍夫人羽太信子所生,现在北京图书馆文献研究室工作。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日记》一九一三年十月五日、一九一四年六月六日、一九二四年二月二日和九月八日,先后四次出现李竹齐、李竹泉和李竹庵名,《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分别列名索出,误以为是三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时北京琉璃厂云松阁主人李竹庵。从《鲁迅日记》反映出来,云松阁开始似乎只是购售古钱币的商店,后来才逐渐扩大经营范围,开展文物和花卉的购销业务。鲁迅在一九一三年和一九一四年曾两次去云松阁,所买的都是古钱币。十年以后的一九二四年前后,云松阁日常工作已由李竹庵的孙子李庆裕掌管,这时鲁迅还是常去观看书画和购买文物。李庆裕在一九二五年春还亲自到鲁迅家里商议为鲁迅家中植种花木的事,并为种植了丁香、碧桃、刺玫、青杨等。李庆裕在粉碎“四人帮”后还健在,他在一九七六年十月接待吴凤岗的访问时,就谈到了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谈及自己的日记时曾说过:“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据统计,在鲁迅所记的从1912年至1936年这二十五年间的不足8,561天(中有断缺)的简略《日记》里,有关“银钱收付”方面的记载就有1,420条以上。如果把其中有关支出的(620条以上)条目进行一番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有六类情况:(一)寄家用;(二)还书账;(三)馈赠;(四)外借;(五)赈捐;(六)生活杂用开支等。书账:这一类是鲁迅银钱支出中金额最多的款项之一。据《日记》中的“书账”统计,在25年间,鲁迅仅购书一项开支的总额就高达13,000多元,每年平均额超过520元,月平均也在43元  相似文献   

15.
正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鲁迅的学术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他在《红楼梦》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使用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红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影响很大。对此,"鲁学"研究界和"红学"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只是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是否自成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分歧。本文无意对这些分歧进行辨析,只是认为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值得从学术思想发展史角度进  相似文献   

16.
<正> 鲁迅的日记共出版了五次:一是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影印本,二是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铅印本,三是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铅印重排本,四是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日记》。这对我们学习、研究鲁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两次铅印本,对鲁迅的日记进行了标点、校勘等,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第五次出版的《鲁迅全集·日记》则是“根据手稿参照两次排印本重新核校,并加必要的注释”,这对读者的帮助就更大,取得的成绩就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鲁迅当时为对付敌人迫害,在鲁迅的《日记》中,或双方通信时,都有意用各种化名以避免意外的瓜葛,有时同一个人用十几个不同的名字来称呼。美术研究工作者胡蛮,在鲁迅的《日记》中,就出现过王凡、王弘、王钧初三个名字。《鲁迅日记·人名索引》编者就误为三个人了,其实这三个姓王者,均为胡蛮一人。最近笔者访问了胡蛮同志本人,才弄清楚了这些化名的来由。  相似文献   

18.
鲁迅研究的阐释空间的创新性是无限的,鲁迅学术阐释科学性规范的"度"是有限的。20世纪之后,先后有研究者另辟蹊径,从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爱情视角,对于《野草》中或十余篇或全部的散文诗,进行这样或那样的阐释。这种爱情视野的阐释的成果,为我们的思考既要如何打破习惯思维限囿,扩大鲁迅阐释的视野的同时,又如何做到坚持文学阐释方法论的科学性之间的平衡,提供了进一步拓展的思考空间和进行学术研究方法反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8,(2):142-145
70后"鲁迅研究学人群体有着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学术素养,是目前学院派研究的主体,但同前几代鲁迅研究学人相比,学院派研究缺少一些研究的"温度",为此,"70后"鲁迅研究学人有必要借鉴日本东京大学鲁迅研究学派和中国1980年代以钱理群为代表的鲁迅研究学人的经验,即以鲁迅作为方法,将自身的处境以及社会现实问题作为鲁迅研究的驱动来展开学术研究,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不仅如此,"70后"鲁迅研究学人还要有意识地超越前人研究,其方法就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思考"现代"及其问题,从长历史的角度质疑和打破"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线性思维模式,在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下去重新审视鲁迅及其问题。  相似文献   

20.
《鲁迅日记》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一日记云:“上午以陈友生信片寄谷非”,谷非是胡风的笔名,而陈友山就是早在一九三四年七月六日《鲁迅日记》中出现过的“冰山”,也就是解放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彭柏山同志。《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一人为两人,其实应将陈友生名,归合于“冰山”名下。冰山,原名彭炳盛(1910—1968)湖南荣陵人,三十年代曾用笔名冰山、柏山、侯干城、苏生等。一九五二年由部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