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从理念形成、理论发展到战略实施的历史过程,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相连,是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坚持整体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统一、人民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现实路径上,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二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创新文化模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三是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文化中国"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形塑良好的国家形象;五是加强文化治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
"结构转型→领域分离→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分化→整合共识→文化生态→整体升级→现代治理→建构秩序→民族复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问题"经历了从"中国应向何处去"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的历史演进。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提升"中国问题",并建构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理应把握中国语境,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注重理念提升和把握范畴之间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上,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一直存在,而且堪称美学史或文化史的一对重要矛盾范畴,其流变消长折射了文化的发展历程.建国60年发生了文化、美学的历史性转型,这一转型从某种角度可以归纳为从"理性美学"到"感性美学"的变迁.本文侧重从呈现于艺术中的种种表征来分析这种转型,主要从"身体的张扬"、"视觉的奇观和物的凸显"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8,(2):102-108
在抗日救亡的背景下,如何稳固"文化统一战线",发挥文艺宣传导向及鼓舞人心的特殊作用,实现党的文化领导权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沿着文艺的阶级属性——功能指向——创作主体改造的逻辑演进,规范文艺的发展秩序,呈现党构建文化领导权的合理路径。《讲话》立足新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以"革命统一战线"为基本方向,阐明文艺的"人民性"与"党性"的有机统一,在"为工农兵服务""为抗日服务"两个基准点上,成功地解构知识分子的精英心态,实现了知识分子的"有机化"改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塑造和描写彰显了党文化话语主导权和领导权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人类财富的增长方式,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文化产业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于是,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和全球化治理的层面上便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论",转而成为用以克服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中国在经历了政治治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正在走向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克服与解决国家发展困境,建构国家文化治理,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和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点和新维度。国家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是以经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进而改变和重塑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离不开健康的国民心态,健康的国民心态离不开千万理性的公民,理性国民心态是现代公民精神的基础要素。本文以网络文化环境和理性国民心态的内涵为起点,从网络文化环境下国民心态趋向及特点着手,分析了我国国民心态的现状及凸显的问题,主要从核心价值、情理关系、利益平衡、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五个角度对网络文化环境下理性国民心态的培育进行了详细阐述,进而探讨了理性国民心态引导的四个维度。以期对网络文化理论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和国民教育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黄建洪  田雪梅 《兰州学刊》2007,(12):51-53,129
公共理性是有限理性和渐进理性,是公共智慧、累进常识和演进性的公共规则,是发展理性、公民理性.它表达的是公正理念,倡导的是社会合作,运行的是共赢思维,发展的是公共治理的逻辑.其核心是强调权力的合法性和利益的协调性;任务是为政治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合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用公共理性理念来规导和展开公共治理,在公共治理中实现公共理性,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革命不仅有其发生、发展的现实动力,同时,也有其独特的文化政治结构,是文化与现实互动的有效过程,革命理念的传播、广泛的群众动员以及意识形态建构等实践都内在于这一过程中,并由此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率先夺取了革命中国的文化领导权。历史化地观察和分析文化领导权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纳入中国革命的历史视野,既有助于清理这一过程中的理论问题,也为探讨革命中国的文化政治传统提供了历史的内在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政策话语中,在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四分已然定格,而这一“四分说”却存在概念混淆和言语逻辑误区.社会只能与国家、市场并列而分立,属实体名词,政治、经济、文化则属功能性的附属名词.而社会,包含着亲友社群和公民社会的双层结构,其凝聚的根本力量是文化逻辑.概念混淆与言语逻辑误区,对社会成为时代关键词的意义发生了严重遮蔽.事实上,当下中国改革的瓶颈正是文化逻辑混乱.因此,本文提出:社会成为时代关键词的本质意蕴是再启蒙,继30余年来先行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发育之后的应当是文化建构和社会培育,尤其是公民社会的培育,以使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真正步入理性推进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文化强国建设凸显于中国道路的价值理念与文化自觉的价值目标,指谓了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竞争力提升和强化的动态建设过程。与凝聚力和感召力相联系的文化认同力,以历史与现实的映照、民族与世界的融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演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逻辑",连接着凝聚与感召的归属和自觉,型构着"理论模式"与"思维图式"相统一的文化认同"范式"。在现实性上,强调于主观亲和的"情感归属"、主张于价值抉择的"自由自主"和彰显于理性皈依的"文化自觉",构成了文化认同核心概念逻辑互构、意义生成和话语表达的"理论模式";强调于"承认、认可、赞同"的形成、中继于"群体归属"的理性、作用于"获得自觉"的过程,构成了文化认同模式识别、系统分形与功能激发的"思维图式"。  相似文献   

11.
文化领导权理论是葛兰西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包含了对意识形态掌控、文化战略与政治战略的深刻思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在整风运动的背景下,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掀起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大讨论,最终形成了"完全党报"范式,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基础,进而对夺取中国革命的"文化领导权"的政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全党办报与群众办报实现了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完美实践。从文化领导权的视角审视延安解放日报改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对我们国家新闻事业从渊源上进行梳理,从而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精神性的存在,以"精"—"神"看待文化,必须建立"文化"与"文化力"统一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迈进"文化时代",突出表现为文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综合国力"、"软实力"、"文化强国"的提出,就是文化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标志,为此必须在理论上建构国家文化的战略话语:"文化力"是总体性话语;"文化时代—国家文化战略—文化力"是国家文化战略的话语体系的理论表达。"文化力"是"文化"与"力"的统一,从"文化"向"文化力"的概念演绎,是文化发展由理念向战略的扩展,是基于"力"的文化理性和对于"力"的文化自觉。由此可以建立由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合力五要素构成的"文化力学",形成基于"文化力"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战略。具体地说:"力—人文—化成"的文化理念;"培育—评估—激发"的"力"的发展战略;"意识形态—文化形态—文化规律"的"方向"自觉;"着力点—互动点—转换点"的"作用点"战略;"文化生态—文化理解—文化体系"的"合力"理性,以上几个方面构成"文化力"的话语体系和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主文化的理性化主要指通过民主文化的理性导向、民主文化的理性规制、民主文化人格的理性培育和民主文化的理性自觉等形成富于创新性、富于先进性、富于有序性、富于主体性、富于养成性的理性化中国民主文化.其中,民主文化的理性导向主要应该围绕民主理念、公民角色意识、民主认同、民主评价、民主效能观等方面展开;民主文化的理性规制可从民主选举的理性规制、民主决策的理性规制、民主监督的理性规制、民主管理的理性规制、民主表达的理性规制、民主合作的理性规制等方面展开;民主人格的理性培育主要围绕提高公民的主体性和加强民主文化社会化等两个方面来讨论;民主文化的理性自觉主要体现在使科学发展观更具有统领性、民主文化理论基础和学科建设更具有支撑性以及主导民主文化更具有先进性上.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科学发展观通过解答当代哲学发展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果: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性是什么?是科学理性,还是文化理性?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是经济增长,还是文化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文明理念是什么?是生态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实际上是以文化理性为理性基础,选择文化发展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从而证明,科学发展观提出了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公共权力合法运行乃至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的基本表征,而在转型国家中,怨恨往往会成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梗阻,导致怨恨主体在"政治冷漠"和"政治参与爆炸"之间游走极端,严重影响现代国家政治生态的健康生成与理性发展.因此,转型国家要实现"良善"的政治,必须从政治层面、治理层面以及价值层面等疏导与消解怨恨主体的怨恨心理,引导公民有序、理性、自主、适度地参与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正式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既包含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价值观,也包含解决当下国际社会安全和发展难题的秩序理念。"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而建构的身份认同,并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价值原则与"理想图景",其特征需要从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出发,进行认识和理解。国际政治文化是"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形成、巩固的根基,但理念所表达的意愿和观念是否具有现实性,需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政策和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与示范意义,取决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的崛起。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它赋予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力,使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社会治理和传统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入剖析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在发展中存在的困境,积极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扎实推进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良好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现代转型中出现的内生权威弱化和治理功能式微的困境,呼唤国家治理的嵌入。在我国,国家逻辑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文化变迁演进的历史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其独特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组织权威能够有效链接和整合国家与乡村、主流文化与地方文化。在具体实践中,国家逻辑以价值引领、组织领导和制度嵌入等三种路径对乡村文化进行治理和利用乡村文化治理乡村。为避免过度嵌入引发治理的内卷化,国家逻辑应以不损害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不消解文化治理的协同性、不抑制农民文化需求的差异性为边界与限度。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何要明确“两个维护”?“两个维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中外现代化的历史和文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怎样的自然逻辑渊源关系?与世界现代化规律一样,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在苦苦寻找其第一政治前提或曰第一政治推动力:国家理性成长。国家理性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国家理性、权威政府和权威领袖的建构和维护。从“康乾盛世”后到抗日战争结束,中国共有五次实现国家理性成长的历史机遇,也有两次关于要不要国家理性的政治文化大争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现代国家理性没有真正确立,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能量非常有限。建设国家理性的历史任务落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他们在根据地进行了初步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经过了几次曲折的探索和讨论。党的十八大之后确认了“两个维护”并开展了配套改革,国家理性更加坚定地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为近十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方国根  罗本琦 《学术界》2007,(1):159-166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中既有道德践履的偏好,又有着对"社会实践"的追求,从总体上看,它仍然属于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但道德形而上学也有其致命的局限性,只有将道德形而上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