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动物"还是"政治动物":阿伦特对大众社会的政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社会及其后果之一的极权主义,构成阿伦特政治哲学的背景和政治批判的出发点.劳动批判是阿伦特大众社会批判的独特视角.在阿伦特看来,正是摩登时代"劳动动物"的价值支配性地位导致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及其政治病变."劳动动物"的价值支配导致了公共世界的解体、时自由构成威胁、产生了孤独的大众并为极权主义的起源提供了土壤.作为大众社会的产物,群众和暴民成为极权主义者的暴虐工具.通过大众社会的政治批判,阿伦特努力寻求恢复政治行动及其公共领域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阿伦特是唯一一位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进行彻底批判、并斥之为非本真的政治哲学的政治哲学家,她的这一批判和论断基于她独特的政治观,即一种发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政治观。本文从行动、自由和公共领域三个维度对阿伦特独特的政治观进行了阐述,并指出这三个维度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3.
公共理性是当代英美政治哲学一个核心观念,它关涉着现代西方社会多元化导致的冲突之解决。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公共理性概念可以追溯到康德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张给予人们以不同方式运用理性的自由,通过理性的批判产生公意,"批判"就象"公共意志",根据全体有理性的人的同意来进行裁决。在《历史理性批判》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明确了"公共理性"是法治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解决冲突的基本态度。康德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政治哲学,特别是其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和意味深长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汉娜·阿伦特与尤根·哈贝马斯之所以能联系起来,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事实阿伦特全部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政治主线是对"公共领域"式微的强烈关注,而这无疑是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思想最为直接的、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公共领域"概念原型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阐释和理解,但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促使阿伦特与哈贝马斯都到"公共领域"中去寻求解脱,"公共领域"理论可以说是对政治极权和科技工具理性的一个反动.  相似文献   

5.
阿伦特对历史的思考继承了尼采和海德格尔对现代历史哲学的批判。她从历史与政治的关联出发,批判了现代历史哲学的"非政治"性,并通过追溯古希腊的历史与政治,建立了一种立足"当下"的"事件"史观,其实质是一种"不朽"的政治史观。阿伦特的历史哲学对于中国当下的"古今之争"和激活自身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政治哲学重新兴起的过程中,作为“爱这个世界”的阿伦特和“追求人类解放”的马克思是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政治观”都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阿伦特对“政治”的理解,走的是一条从哲学“沉思”开始,最后又回到哲学“判断”的“政治的哲学解答”之路,所以她无法根本跳出“沉思生活”的领域。但阿伦特对人类“黑暗世界”思考的背后,却巍然耸立着马克思的形象。而马克思通过其在现实“经济”领域中阐释“政治”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根本上实现了对“政治的经济学解答”,使政治问题在现实经济事务中得到了实现,从而在实践中“直接左右政治的发展”。在此意义上,当代政治哲学的走向,必然是一个从阿伦特“复归”马克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孙旻 《理论界》2009,(3):125-126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众多西方政治哲学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阿伦特从人的活动,即劳动、工作和行动入手,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个领域,即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这一对应关系形成了阿伦特对公共领域进行分析的三分理论框架,进而取代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为基础的理论范式.本文欲对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做一定的梳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8.
白刚 《人文杂志》2013,(1):10-15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是现代性的强烈批评者.在马克思这里,现代性的本质是“资本统治”,现代性的危机是失去个性和自由的“人的异化”;而在阿伦特这里,现代性的本质是“技术控制”,现代性的危机是失去公共政治自由空间的“世界异化”.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阿伦特走的是一条单纯“复归政治生活”之路,而马克思则走的是一条彻底“变革生产关系”之路.比较而言,马克思的道路更为究竞.  相似文献   

9.
汉娜·阿伦特是政治哲学史上最早对公共领域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不论是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提出,还是她的理论建构及其对现代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表现出了阿伦特作为20世纪杰出思想家理论创造活动的卓越之处,并以此奠定了她在公共领域思想发展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相似文献   

10.
行动概念被阿伦特赋予了独有的政治内涵,属于其理论的核心范畴。行动是一种前哲学的政治,是对传统哲学生活的反叛,它力图回到苏格拉底式的政治生活,通过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重建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但事实上,行动的政治概念面临一系列困境,成为阿伦特行动概念获得实现的桎梏,这是我们在反思其行动概念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政治哲学传统出发,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以哲学的政治实现取代了形而上的思辨。马克思哲学中对劳动的历史观意义的论证、对暴力的颂扬和对自由的强调,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出于对古希腊公共政治的推崇,阿伦特认为马克思虽然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传统,但又处于这一传统之中,并没有真正地回到前柏拉图的思想与政治世界。  相似文献   

12.
"多元性"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核心议题。在对纳粹极权主义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反思中,阿伦特将人之生存的基本处境揭示为多元性;而平等、差异、言说、行动以及公共领域等概念则构成了理解多元性概念的关键性维度;并且阿伦特通过对宽恕和承诺这两种政治能力的探讨,试图去克服由人类的多元性境况所引发的诸多困境。  相似文献   

13.
孙磊 《南京社会科学》2012,(3):48-53,59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并非意识形态的论争,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之间的对话。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阿伦特揭示了西方现代实践思想用劳动代替行动的危机。通过批判马克思的革命理论,阿伦特批判了启蒙运动的普遍平等观,重新阐释了政治自由的内涵。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阿伦特揭示了现代政治思想传统用历史代替政治的危机。两位思想家的对话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性困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对哲学与政治、行动、自由、公共领域、革命、极权主义、平庸之恶、现代性及马克思思想等问题的独特阐释之中.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哲学与政治的张力关系.阿伦特的政治哲学为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阿伦特的自由观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特色或许就是对政治自由的强调。在阿伦特看来,自由并非是人天然存在的某种本质,而是、也只能是政治自由,离开政治以及政治实践得以展开的公共空间,自由就不可能存在,而离开自由的政治也不是真正的政治。从生活必需品和物质必然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过程只是解放,而非自由。自由作为政治概念不仅不能停留在物质解放的层次,而且必须以实践的方式进入公共空间;也就是说,自由只存在于行动和言说领域,而不存在于思想王国或哲学王国,所谓主观自由、内在自由等等,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安全、舒适、富足,恰恰相反,它需要付出勇气、代价,收获的则是尊严和光荣。  相似文献   

16.
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是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约翰·密尔以功利主义为理论基础 ,在对启蒙时期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重构了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理论。这种批判和重构不仅使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主题发生了位移 ,即由启蒙时期关注的公共权力合法性问题转变为公共权力的合理性问题 ,也带来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阿伦特的实践理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二者在不同视野中审视实践问题:阿伦特在公共领域的复兴这一现象学视域中审视实践问题,马克思在资本主义超越这一总体性视域中审视实践问题。从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出发,强调实践的总体性,凸显劳动活动的价值性、规范性维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当代建构的关键前提。  相似文献   

18.
唐桦 《东南学术》2006,(2):35-42
公共之所以丧失是因为缺乏公共哲学.公共行政领域一直没有利用那些应该作为伦理学的研究或引用的支撑的哲学传统.本文回到形而上的思考路径,考察利用那些思想家们曾留下的遗产--阿伦特的公民美德和政治实践、罗尔斯的公共理性和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唯此才能使公共行政不至太狭窄,最终自觉地服务于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9.
李志军 《东岳论丛》2012,33(7):67-71
阿伦特通过回溯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提出了重大批判,其核心论点是:柏拉图通过“制作”来解释和实践政治,将暴力引入政治领域;马克思用“劳动”逻辑替代“制作”逻辑,进一步强化了柏拉图政治哲学传统.阿伦特错误地将马克思的“实践”与“劳动”简单等同,未能认识到马克思通过“实践”所要回答的正是如何现实地创建“自由人的联合体”,而这一创建将彻底摒弃极权和暴政.  相似文献   

20.
政治审美化是对阿伦特"政治判断理论"的总结凝练。政治审美化之所以可能,一是在于阿伦特对政治的理解:言说,行动和公共领域;二是在于阿伦特的人生境遇和政治诉求:极权主义,反犹主义和贯穿二者始终的判断;三是在于政治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可通约性:共通感,扩展的思维方式和范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