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限度地积累、表达共识,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在体系改革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它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理论思考,推动学生真正走向哲学;虽然篇幅缩小,但给教学实践带来的是"危"更是"机"。克服惰性、提高意识是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是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高水平的科研是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 “物质”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物质”范畴,还是以“实践”,范畴做为自己的全部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轴心?这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重大问题。我们现行的哲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通常把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把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列宁的物质定义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和逻辑起点,说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遵循世界固有的发展规律改造世界的坚实的哲学基础”。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的话语选择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中西话语差异。"反向格义"和"主动化西"是近代以来建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中存在的两种趋势。中国哲学的话语选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讲好大众话、中国话和现实话,才能真正合理地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根植于中国现实发展的深厚土壤之中,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于2009年公开面世。这部教材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思想性、政治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必将对中国高校的原理教学产生重大影响。但如何客观评价这部教材在教科书体系改革方面的历史地位呢?我们以为,必须要以史为鉴,只有把它还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流变史中,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它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基于此,本刊集中编辑了这组文章,详细分析了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形成、传播及其中国化历程,科学总结了我国近30年来教科书体系改革的历史经验,客观评价了这部教材在教科书体系改革方面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我们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但文中的一些观点并不代表编辑部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实践论”的中国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的"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既有与作为外来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联系的一面,更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外来哲学转化为中国哲学的一面。这两个方面,是与自19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相联系的: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越出西欧演变为世界性哲学,把自己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带给了非西方民族,唤起了东方前近代民族的觉醒;另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在这一过程中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革命实践相结合,融入到不同民族国家的思想世界之中。研究毛泽东"实践论"的中国性格,不能用其一面去遮蔽另一面,应当对这两个方面作历史的辩证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教材课题组首席专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以实践范畴作为核心范畴并把实践论理解为一哲学体系的基础.如何在新哲学教材中贯彻"以实践论为理论核心"的原则呢?作者提出了系统的意见,特别强调要把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作为阐发实践论理论核心地位的前提,把实践论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把实践论同辩证法同一起来,使之成为认识论与历史观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问题研究的重点既不是回答"有没有本体论",也不是回答"本体论是什么",而是回答"为什么需要本体论"。这一思路的转换会凸显哲学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实现这一思路的转换,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从而找到回答"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两种倾向———"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学术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和精神面临挑战,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性危机"。弘扬批判精神,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的真实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克服"危机"、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9.
“实践的唯物主义”及其方法论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把自己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目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仍然主要停留在从社会实践性这种角度来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这种规定当然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质应当而且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课题、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实际的贯彻,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和体系建构中得到充分而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接着讲:“接什么”、“讲什么”———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张曙光我们所面临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套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接着”马克思的哲学“往下讲”。“接着讲”的关键问题自然是“接什么”、“讲什么”。对此,理论界的看法并...  相似文献   

11.
:“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忽视客观规律、夸大实践主体能动性的哲学观点 ,它把“实践观”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把“实践”范畴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因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诸多原则分歧。本文对此提出质疑 ,阐述“实践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实践”范畴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说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在实践中的有害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最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①毛泽东同志曾号召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指出:“总之,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②毛泽东的哲学名著《矛盾论人既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结晶,也是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教材,它武装了我们党的几代人。邓小平同志也曾讲过,赞成陈云同志的建议,“要提倡学习,主要…  相似文献   

13.
“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然而,就是这个基本概念,人们在使用中却常常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某些哲学教材中,由于几种不同含义的同时并存,经常造成前后矛盾和概念混乱。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各类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4.
"体系哲学"作为旧哲学的代名词具有本质主义、结构强制和"终极真理"的共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革命性地颠覆了"体系哲学",建立了始终面向现代世界历史,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可开放的哲学体系;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是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廓清"体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后,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研究出现了两条路径,即"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阿尔都塞既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6.
陈芸芳 《兰州学刊》2008,(Z1):11-12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当今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是科学的哲学命题,其思想的理论源头就是马克思主义,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应追根溯源,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的语境中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1、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研究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认识论性质的科学,有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论,也有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本体论。各种观点直陈纸面,众说纷纭。而进一步廓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性质,是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为此,本文向持“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观点的同志求教一个问题,以求把讨论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刘永富  张伟 《云梦学刊》2001,22(1):16-19
尽管以列宁的物质定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不断受到包括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内部的种种责难,但就其基本点来看,以列宁的物质定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仍然是成立的,只是还有从所知学的角度加以推广、改进的余地.这种推广、改进主要包括把列宁的定义中的"感觉"推广为"实知",把"客观实在性"推广为"可实知性";把客观实在性区分为直接的与间接的;在讲客观实在性时先要明确作为什么与对谁而言.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5):33-39
欲把"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研究引向深入,以达成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目的,确立"问题"研究的"主体自觉"和"方法论自觉"至为重要。为此,必须对这样的问题作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还是"唯有马克思而没有恩格斯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研究,以"诚"以"信"以"敬"还是"主观化""庸俗化"?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还是"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我们的"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7,(1)
为了应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生态危机,"有机马克思主义"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智慧,从而以一种"有机"的视域去解决生态危机。但是"有机马克思主义"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它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也没有看到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比"有机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丰富的生态学意义,成为拯救生态危机的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