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彪 《东南学术》2003,(6):151-158
在台湾的佛教历史上 ,早期荷兰、西班牙占领期间 ,其信仰领域主要充斥着混合的“泛灵信仰”,谈不上典型佛教的特色。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这时大量中国南方汉人的迁入 ,带有浓厚福建闽南色彩的佛教也随之进入台湾 ,但那时期的佛教性格仍然带有三教(儒、释、道)混合色彩 ,并在相当成份上与民俗信仰相混杂 ,一般也还看不出非常专门的佛教思想。1895年满清战败 ,割台湾给日本 ,从此台湾佛教随着民族命运的变化 ,多了一种殖民政策下的“日化佛教”影响。战后的台湾 ,佛教也随之回归祖国 ,尤其是国民党败逃台湾时带去了不少不乏德学俱优的僧侣 ,这为台湾佛教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事实上在台湾“解严”之后 ,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也随着其作为台湾的最大宗教派别的地位不断得到突显 ,台湾佛教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全球佛教所面临的“现代化”问题的思考。一些新思想、新思维 ,有别于传统的新体制、新风格、新组织、新活动正在层出不穷地涌现。  相似文献   

2.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老庄思想、魏晋玄学联姻而孕育的一枚无花果。禅悦在中国土大夫阶层蔚然成风,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即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台湾不少现代诗人也不同程度地受禅宗儒染,以禅入诗的现象比较普遍,堪称第四次高潮。禅对台湾现代诗的渗透,具有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50年代的台湾,现代工业迅猛而畸型发展产生严重的异化现象;海峡的阻隔,使大批背井离乡的台人欲回祖国大陆而不能,于是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成为他们的普遍心态。禅宗便成为他们求得心理平衡或超脱的一…  相似文献   

3.
清代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 ,福建传统的小家庭形式和家族观念 ,随移民入台而逐渐传播。但清王朝曾实行禁止携眷入台措施 ,造成台湾家庭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论是台湾移民时期 ,或是在定居社会 ,两地家族密切联系 ,互助互补 ,结下深厚的手足情谊  相似文献   

4.
日据时期(1895--1945)的台湾佛教,是由台湾固有的中国传统佛教和在家佛教斋教以及日本殖民者传入的日本佛教三大部分组成.日据初期,日本佛教随着日本殖民者的占据台湾,先后有六宗七派进入台湾,进行零散地"宗教殖民";台湾固有的中国传统佛教则因政权的转变而聚集了相当多的信众,初步形成了五大法脉;斋教因其通俗性而受大众欢迎,在这时得到了很大地发展.日据中期,日本佛教布教师虽大量来台,但并未改变台湾佛教信仰的本质信仰;台湾传统佛教在夹缝中得到空前发展,奠定了其在台湾佛教中的主体地位;斋教则因日本殖民统治的严厉打击,有所削弱.日据末期,由于日本殖民者实行了"皇民化运动",以皇道为尊,台湾佛教无论是台湾传统佛教还是斋教抑或是日本佛教,都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透过福建文人叶明勋、王新民、欧坦生等20余人之赴台或涉台活动的史实,简要描述了台湾光复初期福建文人与台湾文学关系的三个层面:福建报人与台湾文坛、福建学者与台湾文学研究、福建的作家和艺术家与台湾的文学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6.
何绵山 《文史哲》2007,(5):100-111
闽台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表现的大量相同内容,说明了福建民间故事对台湾民间故事的巨大影响,展示了台湾民间故事对福建民间故事的传承,从中可清晰地看出台湾民间故事大都或从福建完整移植而来,或是福建流传故事的改编,或以福建有关人物为故事主人公,再与台湾历史事象、山川风物相结合而产生,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班班多杰 《中国社会科学》2012,(12):157-178,209
由于汉、藏本土文化的内容结构使然,传入两地的大乘佛教在与本地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中出现"由苯入佛,融苯归佛,反客为主"和"由儒入佛,融佛归儒,客随主便"的不同结果。藏传佛教强调佛教的出世关切,经历了从苯教安乐地界、苦难地界、天神境界到佛教密宗的即身成佛再到显宗的三士道的转换过程,可概括为素朴的神秘境域与精巧的超验形上学。汉地佛教则注重佛教的现实关怀,经历了从禅宗到宋明道学再到人间佛教以至居士化佛教的演变轨迹,可称为祛魅化过程和脱脂化现象。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台湾,自古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同福建关系尤为密切。一、历史关系闽台的历史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 福建人民在开发和建设台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道乾又名林大乾,祖籍泉州晋江县,是较早开发台湾的福建人。他不满明王朝的腐败政治,聚众千人在南澳开展反抗明王朝的斗争。1563年,林氏与明朝都督俞大猷讨伐军力战不支,突围入海,走澎湖,入台湾北港,转鸡笼(基隆),着手开发经营台湾北部。但是,组织大陆汉族同胞大规模开发台湾,当自颜思齐、郑芝龙等人开始。  相似文献   

9.
郑成功驱荷复台,不仅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扫荡了荷兰的殖民文化,而且将大量的汉人特别是闽南人迁移入台,促使台湾社会逐步演变成以福建汉族人口为主的移民社会,有力地推动着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郑成功及其后继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则又进一步凸现和强化汉族移民在政治、经济、生活上的优势地位,使汉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台湾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0.
福建佛教寺院藏书伴着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而萌发,在历代官府颁赐、民间募款雕刻、高僧大德著述、海外回赠等诸多因素作用下获得长足发展。福建佛教寺院藏书卷帙浩繁,底蕴丰厚,在引导佛法传播、促进闽台及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佛教教育发展及佛学图书馆的兴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快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文章运用SWOT模型分析判断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劣势条件及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潜在的威胁,应用PEST模型分析法全面分析影响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竞争力提升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进而借助SWOT-PEST矩阵模型,提出创业园发展的SO、ST、WO、WT战略构想和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永平求法传说是最早对佛教入华时间、机缘的解释.这一传说在中土文化的审视、接受中完成了其历史化,并最终为三教普遍接受.但在佛教徒据之弘法的同时,其中包含的弱化佛教的倾向也日渐突出.于是,佛教徒竞相杜撰佛教入华传说以弥补永平求法的不足,道教徒也借之攻击佛教.至北朝中后期,佛教徒伪造<汉法本内传>将佛陀诞辰和入华两个传说融而为一,并借助<贤愚经·降六师品>的叙事结构实现打击道教、弘扬佛教的目的.由此,<内传>成了回应儒道二教攻击佛教的弘法专著.永平求法传说的传播演变不但受到了三教论衡的影响,而且其本身也成了激化三教论衡的一则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间的移民主要是"唐山过海"式,而清初以来屯垦河南邓州的台湾原住民却是反向的移民方式。他们如何从台湾到福建沿海、再从福建到河南内地、在邓州屯垦的生活状态以及风俗遗留等,都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以及学术研究。特别是对他们风俗衍变的研究,可以作为个案来探讨小聚落族群风俗变迁的普遍性。作为中原地区小聚落的移民族群,其后裔所追忆或保留下来的室内葬、连名制、祭灶、追述族源地、亲属称谓等特殊风俗,显示出其风俗解构的变迁状态,特别是受与之一起屯垦邓州的"闽营"以及邓州风俗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闽营化、在地化。  相似文献   

14.
清政府为安抚孤悬海外的台湾士子,在福建乡试的中举名额中特为台湾士子设立了保障名额.并给予赴福建参加乡试的台湾士子以"官送"的待遇,而且在福州设立台湾试馆、会馆安置士子.福建乡试的对台优待办法促进了台湾士子更加热衷于渡海到福建参加乡试,增强了台湾士子对科举考试的向心力,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相似文献   

15.
闽、台两地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台湾建省之前隶属福建,称"福建台湾府"。本文探析了清代台湾建省以"'甘肃新疆'之制"为模式,在建省后称"福建台湾省",仍然在教育行政、财政、幕府制度等方面同福建保留了若干行政上的关系,认为官方的行政区划和行政设置加深和加重了台湾建省初期闽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之路,印度和西域各国的传法僧经丝绸之路入华译经传教,中国本土的求法者通过丝绸之路西行求法。佛教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佛教的中国化选择,佛教戒律是佛教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其主动融合儒家传统道德准则中的忠君、爱国、孝亲等内容,形成中国化的戒律,同时对儒家传统道德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五戒中的杀戒不仅使中国佛教形成食素的传统,并对儒家祭祀制度影响深远。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道德准则之间的相互碰撞、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跨文化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7.
康熙廿二年(1683),清王朝统一了台湾。从此,台湾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台湾的耕地面积迅速开拓,粮食、经济作物的种植、制糖等手工业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台湾的开发,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清代台湾的开发,为福建人拓展了一条谋生致富之路福建“田少山多,地狭人稠”,有关记载自南宋以来即屡屡可见,这个问题甚而影  相似文献   

18.
佛教居士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成份最复杂的佛教信众。僧伽佛教与居士佛教是在互动中发展的 ,而以往之佛教史籍 ,主要是述僧伽佛教之发展历史 ,并强调僧伽佛教对居士佛教的影响 ,忽视了居士在佛学理论、宗教实践及信仰需求等方面对僧伽的影响。本文对中国居士佛教之历史发展及特征、在佛教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了论述。通过对居士佛教的研究 ,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入探讨佛教发展的进程及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动因 ,为佛教史的研究提供更大的范围、更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后,在特定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支持下,福建和台湾的金融业逐渐走向合作发展的道路。在合作过程中,两地的区域金融竞争力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按照全面性、可行性、可比性和层次性的原则,围绕区域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数十个指标对福建和台湾的金融竞争力予以评价。通过金融规模竞争力、金融效率竞争力、金融环境竞争力这三大类指标的比较,分析福建、台湾金融业的状况,认为两地金融业呈现出很强的互补关系,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19-123
从北朝佛传故事图像艺术中的乘象入胎、逾城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等几个故事片断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社会取得的长足发展并逐渐与中国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表现出对中国固有文化的顺从。最为重要的是,佛教本身具有的某些思想实质上迎合了中国人的思想习惯,深察之,即佛教思想中蕴含的济世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