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炎欣  赵鹏 《社科纵横》2008,23(2):78-79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进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教育、交通、环境、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公共服务的有效提高是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顺利地推进城市化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要发展.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先导作用的城市教育必须凸显其核心作用.探讨基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教育结构,不仅对城市及其辐射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城市游憩地功能建设已经成为兰州市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正在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从兰州市城市旅游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的现状来看,兰州市目前有发展城市旅游的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由于我国地域性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难点不在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而在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不在于城市 ,而在于农村。西部地区特别是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不仅关系到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且关系到巩固和发展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关系到边疆的稳定 ,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必须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加快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由于我国地域性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不在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在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不在于城市,而在于农村.西部地区特别是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巩固和发展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关系到边疆的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加快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10):81-85
人才是创业之本,强市之力。兰州市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会城市,在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同时又面临着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问题。本文对兰州市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一文 《社科纵横》2004,19(5):40-41
本文通过分析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提出了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农”以及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8):45-4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2020年前的奋斗目标,而幸福城市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建设幸福城市,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引导作用,政府在建设幸福城市及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幸福城市建设中政府作用的梳理,阐述幸福城市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促进,着重理解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11):149-152
义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开发区的社会、经济、交通、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显著。城市开发区因为具有城市新区的性质,需要政府全面建设开发区区域内以教育资源为代表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在开发区设立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入住人口适时调整教育资源布局,使教育与经济相协调,才能促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人的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必将主导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达到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宁的基础性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反邪教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邪教的存在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反邪教斗争的特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旋律中夺取反邪教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相似文献   

11.
张雷声 《唐都学刊》2003,19(4):42-47
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紧密联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基础.它从提升产业结构、发展结构,协调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等方面,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遵循社会关照的原则,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坚持社会公平,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对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中利益受到损失的群体提供必要的补偿,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王思敬 《社科纵横》2020,35(1):69-72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是中国"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当然要求,也是农民工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大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真正实现农民工由过去的劳工权利为主转向市民权利为主的权利融入,融入的重点必须从过去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为主全面转向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权利,且以政治和文化权利为重。由此,依靠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全面深化制度改革来拆除阻碍农民工进入城镇的樊篱,并为促进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社会提供便利和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中国必须加以有效解决的一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是经济发展、政治文明、人的素质提高、生态文明、社会进步 ,这既为我们勾画了新世纪头 2 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又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最新认识。自鸦片战争以来 ,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入侵 ,给整个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社会主义救了中国 ,完成了救亡图存的…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做好老龄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6.
刘玉君 《探求》2004,(4):9-11
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科学消费的生活观是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要建设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必须培育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李三虎 《探求》2004,(1):4-10
小康社会概念是邓小平在技术创新对现代化建设影响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吸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对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不断探索的重要理论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在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概念丰富和发展基础上,针对新世纪头2年战略机遇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目标,它向我国未来技术创新作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提供了一种更高的任务定位。按照国家战略需求、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要求,我国应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杨艳伶 《社科纵横》2012,(2):102-105
如何让一个城市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如何让城市的发展更有底蕴,都需要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文化体现一个城市的个性和品质,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城市内在品格与市民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拟建立的"大兰州文化圈"囊括了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武威和青海省的8区20县,无论是地理面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和文化实力,这都是一个极具文化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建设目标。建设"大兰州文化圈",在区域内构建"文化事业共享、文化产业互补"的格局,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兰州及圈内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创新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刘卓红  林俊风 《探求》2003,(5):54-58
社会发展决定人们观念的变迁。本文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点及其对女性发展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反思几种传统女性观念,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其之间发生的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对传统女性观念提出的新的思考。实现女性观念更新的关键,是树立平等、自主、个性彰显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20.
汤恺 《社科纵横》2007,22(11):9-10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这是进入新世纪后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亟待解决的实际。本文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从新世纪变化了的历史环境和小康社会的现实特点出发,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