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一部反映战争悲剧的影片,《金陵十三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拜托了对战争本身的简单再现,而更多的描述了战争中弱势群体的抗争,集中张扬了人性的光芒带给中国观众的是极具震撼的视觉感受与心灵碰撞。  相似文献   

2.
《龙子》和《金陵十三钗》分别是赛珍珠和严歌苓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两部作品有着共同的题材来源,都以揭露日军"性暴力"为主体内容,都表现在战争这个特殊背景下人心之"变"的主旨。在叙事方式上,《龙子》运用宏大叙事模式,以史诗般的规模展现了战前战后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巨大变化,在试图对沦陷的人性进行拯救时,情节安排出现脱节。《金陵十三钗》采用微观叙事模式和多种叙事视角,逐层透视人物心理变化,内在张力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河北师范大学戴建兵教授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王晓岚研究员合著的《罪恶的战争之债———抗战时期日伪公债研究》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5年9月正式出版了。该书230余页,近20万字,是近期抗日战争史和日本侵华史研究的少有力作。作者在书中对以往人们较少关注的日本通过发行公债方式对华进行经济掠夺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剖析,揭示了日本发行公债的实质是对华进行经济战,通过它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和破坏,从而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这一问题的研究,再次暴露了日本侵华的根本目的是要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故事的电影。影片从十四岁学生书娟这一女性视角出发,通过书娟的回忆来讲述沦陷南京城里一群小人物的命运。电影一上映,好评如潮。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的成功是文本和叙事的成功。在叙事策略上,匠心独运的女性叙事范式,传递着人性的淳朴与美好。影子情节彰显了对人性内涵的终极关怀和高度礼赞。影片在独特的女性视角的叙事范式中,对历史进行再现,在对历史的人文思考中,又赋予了影片更深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仓促撤退,日本关东军占领了沈阳兵工厂。在日本关东军14年的管理下,奉天造兵所成为一座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兵工厂,生产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用于扩大侵略。奉天造兵所的产能极大地适应了日本扩大战争规模的需要,造兵所也彻底沦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奉天造兵所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生产,给中国抗战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 ,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最终 ,俄国以中国的利益为代价 ,暂时满足了日本的扩张野心 ,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一切权益 ,未经中国政府同意 ,私下转让给日本。战后 ,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 )。满铁在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 ,并在其“附属地”内推行“除队兵”移民侵略计划 ,以期达到壮大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实力 ,抵御俄国的战略目的。但事与愿违 ,由于满铁决策者们的盲目求成 ,移民者的经营不善和厌恶农耕 ,使得满铁“附属地”的“除队兵”移民仅仅推行了 4年时间就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7.
1874年日本以台湾高山族人民杀害疏球渔民为借口,悍然出兵征讨我国领土台湾,这是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用兵。由于清政府虽“示以兵威”,但无坚决反击侵略的决心;日本理屈力绌;美国由支持转为中立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双方签订《中日北京专条》结束。这一事件对中国、对日本、对其后中日的关系发展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其发生、发展、结局作深入  相似文献   

8.
熊育群小说《己卯年雨雪》突破既往抗战叙事的思维定式和叙述模式,站在人性、人类的高度,把战争中的双方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围绕祝奕典一家中国乡民如何对待一个被俘虏的日本女子千鹤子的叙事线索,突出表现了中国乡民善待生命守护人性的善良淳朴,反衬出日本军队屠杀平民滥杀无辜的人性泯灭;而日本女子千鹤子对战争的人性反思也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金陵十三钗》因其典型的当代中国价值指向与西方价值观之间存在深刻背离:十三钗的舍生取义不过是偿还欠付的道德交易,自下向上的价值运动方向与"值不值"的价值权衡呈现出典型的东方价值观的世俗功利性,这些注定了它将被奥斯卡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10.
熊育群的小说《己卯年雨雪》是一部"和平之书",小说从作者家乡汩罗江两岸1939年8月的抗日史实出发,从日本人与中国人交错互动的视角来写当地抗日战争,考察军人与平民在战场中的特定状态和心理,追根溯源地探究了侵略战争的罪恶本质,并建构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新叙事模式。其中包括采用了双线并行与交叉错综的叙事结构,以此来突围传统战争文学较为单一的叙事视角;借鉴了复调的叙述方式,将对战争的反省,人性的复杂放置在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审美空间之中。小说具有可读性、传奇性,颇见作者的用心与用力之处。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忠实记录了日军在华的种种残暴行径,真实再现了中国人在抗日战争初期、中期的心路历程,真切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英雄壮举,同时,深刻反省了战争扭曲人性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可以说,<龙子>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  相似文献   

12.
从湖北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对阻止日军“北进”和“南进”、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拱卫西南战略大后方,使日本逼迫我国政府屈服的政治企图破产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野间宏论     
野间宏是日本著名现代作家 ,属于“战后派”,是公认的战后派的旗手。他是一位有影响的进步作家 ,从大学时代起 ,即信仰马克思主义 ,关爱人民。他的“伤痕文学”对警醒日本民族具有莫大的历史作用。同时 ,他的意识流小说在文学技法上独树一帜 ,打破了日本文学的旧传统。他又是地球和人类命运的呐喊者 ,在晚年不顾年迈体衰 ,以发人深省的文学和身体力行的行动为保护人类环境而奔走呼号。本文概要地全面论述了野间宏其人其作 ,提出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他应得到更高的评价和占据更显著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传奇女作家张爱玲与解放区作家赵树理分别塑造的女性形象玉米、曹七巧与三仙姑这3个女性形象都充分体现了作家在视域侧重上对人类感性生命欲望的关注,并以在人类感性欲望的挖掘中寻求对人性认识的深刻为最终意旨。三者尽管在时代承载与审美感受上有差异,但她们都不同程度地引起我们对女性命运的关照,对普遍人性的思考,这也正是其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边城》中以“水”为中心的意象系统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精神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可窥见作家沈从文在小说中欲探索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包孕的文化内涵;而《雪国》中以“雪”为中心的意象系统则彰显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濡染了日本文化所独有的“物哀”、“幽玄”的美学风格,显示出川端康成对生命的独特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东方传统悲感文化、西方世纪末思潮以及个体遭遇的交融、契合下,郁达夫和川端康成皆自觉选择和追求"悲哀"这一美学品格,深人挖掘人性,揭示自我在现实世界中的痛苦境遇,然而又因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生体验,使这一美学品格在同现实的关系质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蚁光炎先生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蚁光炎的社会活动 ,结合作者 (欧阳惠 )的亲历见闻 ,对活跃于上个世纪 30年代的泰国著名华侨领袖蚁光炎的思想发展 ,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 ,中华传统的伦理观念是蚁光炎乐于积善行德的思想基础 ;而中国文豪鲁迅的思想和泰华进步组织的影响 ,则使他的思想发生飞跃。从单纯的慈善家、爱国者变为英勇无畏的抗日侨领。文章还分析了蚁光炎的思想特征 ,指出其独立、超前的思想观念 ,实际上代表了当时中国政坛“第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抗战诗歌中的侵华日军形象既是侵华史的客观折射,又隶属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文艺理论范畴。按照抗战时空的演进秩序,侵华日军形象被划分为日本军官形象、日本士兵形象和日本军队形象三类。抗战诗歌流露出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侵华日军形象令“救亡”的时代呼声响彻现代诗坛。   相似文献   

19.
<细菌战大屠杀>是美籍华裔学者尹集钧2001年7月在美国出版的一部研究二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和亚洲进行细菌战的专著.书中对日军细菌战的规模、在华造成的死亡总人数和细菌战在整个日军侵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等问题作了新的判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该书采取中英文对照排版,便于向世界揭露日本侵略军的细菌战罪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实现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立新中国的目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立足民族战争的视野,不断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立足民主建设的视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党际民主、人民民主,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立足形势变化和实践推动的视野,十分重视理论创新,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不仅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而且凸显了党的先进性,使党成为全国抗战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