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辞源》将“舞象”释为“古武舞名”,所引语例出于《礼记·内则》。在《礼记》等文献中 ,“象”可指乐舞名 ,指两种乐舞 :一为周武王时代创制的乐舞 ,因其舞姿象周文王时击刺之法 ,故名《象》;一为周公时代创制的乐舞 ,以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武功为内容 ,故称《大武》,又因其象武王之事而称《象》。故《辞源》不应将“舞象”收为词目 ,也不应将其释为“古武舞名。”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三组颂诗,曰《周颂》《商颂》《鲁颂》。三《颂》虽同为庙堂祭祀之乐,而辞风却异,简言之,《周颂》简略古拙,《商颂》《鲁颂》词繁夸侈。造成三《颂》辞风差别的原因在于祭祀中的主导表意方式的变化,即《周颂》承袭了远古祭祀方式,以舞娱神,是谓"舞乐";而商、鲁二《颂》受礼乐文化较深,借歌表意,是谓"歌乐";以舞娱神,则歌诗非其所重,其辞必简;借歌表意,需长歌方能尽其情,其词必繁。从《周颂》到《商颂》《鲁颂》,体现了《诗经》颂诗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周代礼乐制度,对《诗经·周颂·载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篇中若干关键词语的训释,对于《诗经》与其他先秦典籍的解读有普遍的意义.本文认为,诗篇中的“媚”字,是一个表述先秦时代“和合”哲学思想的重要词语.本文还对周代礼乐制度中的礼俗关系作了一定的释述.  相似文献   

4.
“乐象”在《荀子·乐论》中初显端倪,而完善于《礼记·乐记》,作为礼乐文化、古音乐学中极其重要的范畴,它的产生、发展、延伸有其内在的理路。在“音”“声”“乐”三者的离合、勾连中,“乐象”保持了多义性与丰富性。在“音声舞”的变化中,“乐象”作为“歌乐舞”的合一,具有原生性、综合性,不能被其他后起、外来的概念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疑《鲁颂》《商颂》非《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颂》、《鲁颂》、《商颂》,并称《诗经》三《颂》。但是无论从鲁、宋的诸侯国地位与周王室天子之国的地位绝然不能等列的礼仪角度理论,还是从《鲁颂》、《商颂》之诗与《周颂》之诗章句构成体式?格不合的角度考察,《鲁颂》、《商颂》实非《颂》诗之属类。其所以入于《颂》,乃是由于孔子修订整理《诗经》时人为错编所致。  相似文献   

6.
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即西周之礼乐制度崩而《诗》亡。孟子以王道一统天下为政治理想,所以他强调孔子作《春秋》是秉承了《诗》之礼乐血脉,《春秋》所叙即为“天子之事”,这也就是他说“《诗》亡然后《春秋》作”的深层用意。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尚象”传统,而《老子》的“象”论则是中国古代关于“象”问题最初的哲学探讨.《老子》中的“象”作为“有无相生”的“意象”呈现,同时沟通着“道”“器”二元,并以其为中介建构起关于世界存在的“形—象—道”的本体论结构.这一结构经由《庄子》和《易传》的继承与发展,又衍生出“象一罔—玄”的认识论结构和“言—象—意”的语言学结构.《老》《庄》《易》有关“象”的哲学体系,作为中华传统“尚象”思维的反映,对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因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周颂》的价值未能作出全面的评价 ,导致《周颂》研究的相对冷清。 2 0世纪学界主要从传统礼乐文化、宗教思想、文化史、历史学等方面对《周颂》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周易》中,“象”是“道”的显现,圣人由直观之“象”可以实现对形而上之“道”的体悟.并且,圣人通过效法万物之象而创设卦象,由卦象这种符号系统对“道”进行阐说.象虽直观却不同于形,它表现为“未形”之“几”的动态存在.象是整体情境中的象,它存在于整体境象中.简言之,《周易》之象具有直观性、动态性、整体性、形上性等特征.《周易》之象与中国文学艺术之象有很多类似或相通之处,它构成了文学艺术之象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宋玉《舞赋》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宋玉《舞赋》的问题 ,历来学者大多视其为伪托之作 ,认定其是对傅毅《舞赋》的“简节其词”。本文驳斥了这一观点 ,分别以对汉赋、傅毅赋的模仿创作方式的寻根溯源 ,对宋玉《舞赋》与傅毅《舞赋》的比较研究 ,以及对作为认定宋玉《舞赋》乃“伪托之作”的所谓铁证《艺文类聚》的可信度的质疑 ,来考证宋玉《舞赋》并非“伪托之作” ,而理应是宋玉亲作。  相似文献   

11.
兵团舞蹈是民族文化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多元舞蹈文化特征——"军旅舞蹈"、"屯垦舞蹈"、"丝路舞蹈"、"民俗舞蹈"、"中原舞蹈"、"江海舞蹈"等,是由兵团历史发展而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以及蕴含的深刻内容,丰富了民族文化。这项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为兵团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局势变化,我国原有的"橄榄型"军工经济结构存在着军工工业不能充分利用民用工业的基础,军工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分工与协作等局限.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立"哑铃型"军工经济结构的思想,其实质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重要思想和实现形式的重大创新,是新时期国防经济理论与时俱进的体现.在建构"哑铃型"军工经济结构过程中,我国军工工业可以借助国际上出现的"虚拟经营"方式,建立"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歌剧声乐文化艺术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剧是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音乐戏剧形式。由于歌剧的综合美感与声乐演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歌剧又被称为歌唱的戏剧、声乐的戏剧。本文首先阐述了歌剧中声乐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体裁,进而探讨了歌剧演唱与歌剧“综合美”的关系,以期读者从歌剧声乐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  相似文献   

14.
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跳丧"又称"打丧鼓"、"跳撒尔嗬",是流传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歌舞.土家"跳丧"与巴楚文化、与土家族特有的宗教信仰、与土家族先祖巴人威武强劲的军阵战舞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汉代宫廷女性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舒眉 《南都学坛》2006,26(6):7-12
汉代宫廷女性对汉代文化的丰富、传承和发展起着男性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们一方面积极地迎合和接受儒家思想和文化对她们的塑造,另一方面还采取各种教育措施推动和促进儒家思想在汉代的传播和发展。她们创造出以哀感凄艳为基调的宫廷女性文学,与以雄浑博大为特征的男性主流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丰富了汉代文化,使文学内容和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色,还为后世以情感体验为内容的女性文学奠定了基础。她们有不少女艺人投身乐舞洪流,希冀用乐舞实现人生飞跃,对乐舞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之路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走好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之路,应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夯实军民融合的思想观念;坚持系统思维,加快"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制度先行,突出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坚持统筹兼顾,把"军民融合"项目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7.
王蕊 《南都学坛》2004,24(3):16-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诗歌创作题材丰富、涉猎广泛,浸染于繁盛的唐代乐舞文化之中,他以其敏锐的诗人气质与醇厚的乐舞素养,通过乐舞诗创作感时抚事,哀乐悲舞,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代乐舞文化的深遂内涵。  相似文献   

19.
印度音乐与舞蹈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印度艺术同宗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艺术与原始思维的密切联系等等特点都在音乐和舞蹈中体现出来。总体上看,印度音乐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多样化的统一、象征性、大众化与实用性、独特的调式、旋律与节奏等方面,而印度舞蹈的美学特点则体现在宗教的象征性与叙事性上。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历史悠久,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更是其中的瑰宝之一。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承担起传播和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历史使命。本文结合地处湘西的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方面的教学探索活动进行总结,以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