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在正视当今语境中“文类”完整性界定的前提下,对不同文化诗学研究将走向“比较式的”和“跨文化的”流变趋势作一理论梳理,对诗学研究致力于破解多元文化体系共生的隐喻关系展开对比性视域的分析。厄尔·迈纳通过多维度、多层次视域阐释原始诗学的真实内涵并给出启人深思的界定和话语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对比较诗学研究汇通路径的深刻指引和独到眼光的折射窗口。  相似文献   

2.
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认为,当一个或几个有洞察力的批评家根据当时最受崇尚的文类来定义文学的本质和地位时,一种原创诗学就发展起来了。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摹仿—情感的"(mimetic-affective)诗学;日本和中国的诗学是以抒情诗为基础的,是一种"情感—表现的"(affective-expressive)诗学;世界上没有一种诗学是建立于叙事文学之上的。中国原创诗学是《诗大序》。本文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为何中国原创诗学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上,并认为《诗大序》之前的古代诗论,特别是孔子和司马迁的诗论,也是中国原创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厄尔·迈纳率先开展了比较诗学的研究 ,他的《比较诗学》是世界“比较诗学”研究的第一个成果。他从文类展开比较 ,进而提出“原创性诗学” ,以此来观照世界各大文明形态的诗学 ,找出各自的洞见及盲点 ,从而揭示出了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但他又努力驱除由此引发的相对主义 ,力求建构具有世界性的诗学话语  相似文献   

4.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建构的是跨文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迈纳把重点放在原创诗学的阐发以及文类中介的建立上,在东西方文学文本的比较中自然升华了文学本质、特性以及功能的思考,因而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入思方式.迈纳秉承着跨文化的视野,历史动态的诗学观念以及开放的襟怀,自由地畅游东西方的文学艺术领地,尽管如迈纳自己所说,这样做仅仅是一种尝试,但是已经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世界诗学的瑰丽景色,开阔了我们的思维与视野,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全球性语境下的比较诗学意识和拓展维度为参照,从基础“文类”和“相对主义”的视角看,厄尔·迈纳对比较诗学的阐释无疑便另具深刻意蕴.它势必对当下比较诗学研究建构体系中的得与失视境的探寻提供突破性的认识、借鉴和有益的启示。揭示此点的同时,旨在透过厄尔·迈纳对“文类”与“相对主义”两大概念进行暗合性的梳理、阐释和涵括。激发当下的中西比较诗学理论的汇通性拓展和开放性观照,显然对比较诗学的未来探讨有着重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认为,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从比较方法的可操作性角度探讨了比较文学界长期困惑的一些问题."跨文化比较"是异质文化比较,这个概念的具体运用使比较的目的得以实现.对比较中介的把握,为比较寻找到了可操作性的入口,使比较诗学的基本问题可比性问题明晰起来.相对主义原则的确立,使比较中的文化中心主义、民族虚美主义从方法论上得到遏制.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迈纳的思路上继续下去,建立一个可以制约相对主义的参照系,使比较文学比较诗学真正具有可操作性,从方法上最终确立它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人物之一,乐黛云在90年代前期就对中国比较诗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主编的《世界诗学大辞典》体现了乐先生独特的比较诗学视野:正本清源,平等对话;寻求共同诗心。该辞典虽有词条收录不全、创新思辨不足等缺陷,但在中西比较诗学史及其个人学术发展史上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人物之一,乐黛云在90年代前期就对中国比较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主编的《世界诗学大辞典》体现了乐先生独特的比较诗学视野:正本清源,平等对话;寻求共同诗心。该辞典虽有词条收录不全,创新、思辨不足等缺陷,但在中西比较诗学史及其个人学术发展史上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文苑英华》诗学批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苑英华》主要诗学批评特征有三:诗歌尊君意识进一步强化,倾向崇尚文采的“风雅”追求,以及诗用以教化,但人的德行不入批评标准。其成因与宋初儒学复兴、文化主体心态都有关系。官方虽在文学上未强调作者德行,但要求以政治上的德行来确保士人文德兼修。  相似文献   

11.
王渔洋诗学在《四库全书总目》诗学批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集部中引述王渔洋之说多达二百余条,其许多诗学观点都与王渔洋诗学有密切的关系。《总目》第一次站在学术史和清代诗歌史的高度,对王渔洋诗学进行全面的总结,指出了其以“神韵”为核心的诗学理论诞生的历史必然和时代意义,分析了王渔洋诗歌的渊源所自、创作特征和末派流弊,并对王渔洋、赵执信的诗学论争进行了评述。分析《总目》诗学批评与王渔洋诗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总目》诗学批评与清代诗学思潮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胡怀琛发表的《海天诗话》以中国传统诗话的形式对中外诗歌比较进行探索,开创了中国诗话与外国特别是西方诗学对话的途径,是中国比较诗学最早的作品之一.这部论著既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独特方法与视域,也通过对欧美诗的点评阐释而形成与西方诗学原理和基本观念的对照,对研究中国比较诗学的起源与历史有着重要价值.无可讳言,《海天诗话》也存在点评方式失之于简约、较少形而上学层面的理论阐释、对西方诗学观念的理解并不明晰等缺陷.而正确评价其历史贡献与价值有利于理解中国比较诗学初期特性.  相似文献   

13.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以跨文化的眼光和视野将文类划分为戏剧、抒情诗和叙事文学,同时指出中国诗学作为一种“情感-表现的”诗学产生于抒情诗的背景。这种以文类为基础构建理论体系的特殊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反观自身诗学体系的方法性启示。从文类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中国诗学体系,我们会对它的“情感-表现”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作为基础文类的抒情诗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创性诗学观念,对于这种“情感-表现”诗学的生成与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代"心学"的兴盛,对当时的小说无论在创作还是批评上都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明代关于《西游记》的批评主要有:世德堂本中陈元之的《序》和其中的夹批,李评本,谢肇淛等人的评点和评论,在这些批评中均渗透着当时的"心学"思想。故本文拟就对明代受到"心学"影响的《西游记》批评做系统的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作客观的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5.
雪莱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小诗《歌》语言凝练、意象精致,是意象诗的经典。马致远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散曲家,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是中国意象诗中的极品。虽然跨越不同的历史时空,但两首小诗在意象营造、意象组合、诗思表现、以及情思体验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6.
郭店竹简儒家著作的出土填补了孔子到孟子之间儒家思想的空白。学者们认为这些著作与思孟学派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比较竹简《五行》篇与《孟子》中的诗学,发现二者的进学方法与所习经典均有差别,应属于不同的学术团体。思孟学派是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两个不同的儒家支派的合称,这种看法更符合事实。二者的区别也反映出先秦诗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明代心学的兴盛,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批评上,对当时小说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明代关于《西游记》的批评主要有:世德堂本中陈元之的《序》及其夹批、李评本以及谢肇淛等人的评点和评论;在这些批评中,均渗透着当时的心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诞生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格林童话》作为世界文化经典之一,已经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但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这部经典进行解读的尝试尚不多见。尤其是在德语文学领域,就国内外而言,生态批评都可以称得上是研究《格林童话》的新视角。通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旨在激发当今社会的人们重新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为“目录之冠”而受后儒宗仰,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功用之外,《郡斋读书志》在目录编排、点论发凡之间,亦蕴含着晁公武的文学思想,而诗学观为其中重要部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论诗有自家方法:一是知人论世,坚持文学与世情的结合;二是论诗及人,强调诗品与人品的融贯;三是兼顾文采,主张情感与文采的互补。在论诗主张上:一是以学力论诗,推崇通才类型诗人;二是追求革故出新,注重时代诗风之转变;三是强调真情实感,反对绮靡纤弱习气;四是不拘一格,能够多种诗歌风格并举;五是同而有异,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兼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