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丧失的揭示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真正的人性复归的向往,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的抽象对立,把"抽象的人"变成了"现实的人",从而诞生了包融了理性和非理性成分的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性书写经历了20世纪的历史变化,中国古典意义上的人性书写向现代意义上的人性书写转化。这个过程既与中国古典人性意向相悖,又在某种程度上向其回归;既移植着西方人性话语,又修正着其与中国传统人性话语不相融合的部分。但20世纪中国文学始终没有弄清中国古典人性话语和西方人性话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直陷于两者的困惑和牵制中,至市场化年代,走上被利益化和欲望化所控制的极端。在中国市场化意识形态与现实生存紧密一体化的语境中,文学仍然迷失在现实中,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人性空间和书写意识。  相似文献   

3.
"情"与"理"均为人性,是伦理道德的重要人性前提和精神因子。西方道德哲学以"理性+意志"为人性结构,形成了以理为主、情理二分的传统,并且理性主义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中国道德哲学立足于血缘文化,形成了以"情"为主、情理合一的情理主义伦理形态。两种传统都彰显着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中的独特魅力。但是由于人性本身是知情意的有机统一,现代社会中理性的张扬甚至独霸导致的现代精神文明之痛:伦理认同和道德自由的分离;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分离,再次确证了道德哲学应当立足于情理统一的人性基地。  相似文献   

4.
“以美育代宗教”命题中包含着对信仰问题的深切关注,只不过在蔡元培看来,信仰所指向的对象并非现实世界之外的超绝世界,而是本身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与现实世界互为表里的世界。蔡元培的这一观念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从本质上说乃是渴望在人心中建构起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与传统境界论所倡导的回归心性本根的思路不同,蔡元培依托于康德、席勒的观念,提出要以审美为中介、以完善人性的恢复为基础来实现现象与实体的融合,其中彰显的乃是以席勒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人性哲学精神。心性哲学与人性哲学之间天然的异质性,使得蔡元培的信仰观念充满了矛盾,但即使是这样,“以美育代宗教”命题对中国特色的现代信仰建构以及“境界美育”观念的形成依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美育理论建设理应从中获得启发。  相似文献   

5.
德国现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西方科技时代做了深刻批判,指出科技时代缺乏真正的科学态度、精神价值和人性内涵,造成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之间的异化状态,及社会生活内在质量的低下和传统价值体系的危机。从雅斯贝尔斯的上述批判中,本文引发出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现实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代作家铁凝的小说创作主线,始终贯穿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传递。对"中和"传统的承继与反思,是铁凝关照现代人性的独特维度,体现为人性畸变的冷静体察、文化性格的整体考量与圆满人性的热情呼唤。铁凝能够从人的现代性发展、社会的现代化推进的高度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并以更符合现代生活本质与现代人性规律的方式赋予文化传统以新的质素。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钱钟书对人性的认识与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的人性论有了本质的区别。他自觉地运用这种现代思想来剖析、表现复杂的人性,知识分子形象的选择、讽刺批判手法的运用,无不与其对复杂人性的深刻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都有其深刻的人性基础。其中,人的自然性与精神性是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方法的人性基础;人性的自发性与自觉性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方法的人性基础;人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是坚持现实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方法的人性基础。认真探究和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性基础,是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历史进程中的伦理冲突,无论对于传统,还是对于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伦理,总是最容易引出悲剧现实的。传统伦理有其历史生命的韧性,而现代伦理又有着较之传统远为合乎人性的一面;传统伦理受到现代伦理的强劲冲击与挑战,然又顽强地抵御着后者的侵入:现实社会呈现出多种价值各具合理性而又相互矛盾、不能两全的“二律背反”现象。于是,艺术作品中伦理价值的表现(或肯定或否定)成为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美学—文化问题。逻辑  相似文献   

10.
未来是客观可能的未来和主观希望的未来的统一,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统一,未来与现实同在,与现实互渗互动。现代工程具有高新技术聚集、系统巨型复杂及对未来影响重大等特点。未来在场在科技维度、人性维度和可持续维度等方面,对现代工程的构建提出了一系列规约。  相似文献   

11.
乡村弱生态--沈从文对湘西人生负面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文化转换与政治气候的历史际会,现实湘西的人与自然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文化与人性之间,结构脆弱,经不起触摇,表现出整体的下滑趋势;“乡村弱生态”与“湘西生态风情”构成辉映与参照,体现沈从文对以湘西为原型的乡村生态的复杂观照,与“城市反生态”构成对照与相连,显示出沈从文对现实境遇的双重失望。从生态视角透观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认为这只是人性完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方式,要完成人之为人,尚有许多路要走。  相似文献   

12.
萨娜一直坚持一种真实而具体的深入民族现代化精神危机的“边缘化”写作。她的小说介于传统与现实之间,既承传了古典美学中和谐的健康人性与诗意的生命智慧,又有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反思与理性批判,还反映出诗性失衡的现代焦虑情绪与尴尬生存处境。她的作品重视道德的自我完善与生命的内在超越,包蕴丰富的社会、历史、民俗、宗教、生态等文化人类学内涵与诗性价值,寄寓着对人类社会与命运的终极关怀与追问    相似文献   

13.
鲁迅以动为本位的理想人性论,是针对中国传统专制社会发展静态人性,依据中国现代变革和改良国民性的需要提出的.鲁迅不只是从总体上明确了动态精神在理想人性中的地位,而且把它具体化为开拓、创造、开放的三种精神,从而体现出动态精神的现实目的.这正是鲁迅动态本位人性理想的实践品格和杰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在西方人权意识的影响下,广泛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女性人性意识开始觉醒。现代女性文学大胆表现女性作为人的自然性一翼的被压抑、被扭曲、被毁灭的人生现实,表现女性觉醒后的人性要求,强烈呼唤女性人性自由,这对女性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女作家审美观念的现代性,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及其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交际花类型的女性形象、心理变态的女性形象和男性知识份子形象构成张爱玲小说的三类典型形象。在对这三类人物形象的描绘中,张爱玲对人性作了非常"现代"的感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西方文化的涌入给中国的人性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语境的互文性角度探讨莫言小说更能把握其中人性“共时建构”的文化支撑点。文本中奇特的人性景观建构源于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对墨、道文化民间原生态式的互补与重构。以此发掘现代人性中的传统文化因子,以及它在民间文化土壤中的孽生与演化、蒙蔽与失落。  相似文献   

17.
现代网络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现实问题,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以人为道德主体的行为价值问题,即人性问题。当网络虚拟空间中人性自利成份过分膨胀,而制约它的理性工具过分软化,就容易引发人的道德人格扭曲、道德冲突等非理性倾向的网络道德问题。从现实人性善恶趋向于自利入手,对网络所带来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以求网络道德的理性复归。  相似文献   

18.
建立在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治权威为主导的社会共同体之上的传统道德共识,在维系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生活各领域有效整合的同时,逐渐成为一种阻碍社会进步和压抑人性的反动力量。然而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最终导致了传统道德共识的分化,社会从"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进入了理性反思和个性高扬的快速发展时代。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却陷入了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危机的困境。构建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尊重多元化与个体理性的现代道德共识,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王蒙小说从宗教意识、人性的善恶和传统的人文精神切入,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因果报应及人性恶──的根柢,呼唤真正的人性回归和人的生命理想与情怀。  相似文献   

20.
存在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一种对社会形成了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哲学与文学思潮。20世纪 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这种剧烈而深刻的变革,中国当代的少数民族作家也在一种固守与叛 逆的选择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思潮的影响。他们在现代文明的废墟上从精神的高度重蹈远古时代人类 “生存”的主题,力图拯救自己于文明形成的困境中。他们在对现代人生命本体的叩问里,努力追寻并建构着人类 的精神家园。对于现实世界、对于存在、对于自我的探寻,使他们越来越深陷不能认识自己与不能把握社会的困惑 之中,于是他们竭力展示人生的荒谬与悲剧,否定人性的崇高。他们以文学的方式进行着人类生存哲学的思考,他 们以那种独特的艺术视阈反映现实,认识现实并结构着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